说到王之涣,估计很多人都要花几分钟稍微想想他究竟是哪位诗人。

但是如果说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你可能马上就能倒背如流念出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说出白日依山尽,你马上会念出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确实,《凉州词》《登鹳雀楼》这两首诗太有名了,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它的作者,分别被人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的背景故事(王之涣的凉州词邂逅清朝慈禧太后那些有趣的故事)(1)

其中《凉州词》一诗被誉为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但作品传世很少,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的仅有六首诗,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

仅靠这六首甚至《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就足以奠定王之涣在诗歌界的王者地位。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之西,它矗立黄河东岸,前观中条山脉,俯瞰滔滔黄河,以雄伟壮丽的身姿名列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凉州词王之涣的背景故事(王之涣的凉州词邂逅清朝慈禧太后那些有趣的故事)(2)

另外三个名楼是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这四座名楼都有众多文人墨客或用诗歌或用散文来歌颂它们,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最早用于军事作用,后来毁于黄河发大水。

鹳雀楼因地处黄河岸边,有很多名叫鹳雀的水鸟聚集于楼而得名。鹳雀楼这么有名,自然少不了有人为它吟诗作赋。

诗人李益写了一首《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凉州词王之涣的背景故事(王之涣的凉州词邂逅清朝慈禧太后那些有趣的故事)(3)

唐朝诗人畅当也写了《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写了《登鹳雀楼》后无人再敢写关于鹳雀楼的诗歌,因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被举世公认为鹳雀楼的不朽绝唱。

有人评价此诗开声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余音又能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化得天衣无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成为鹳雀楼的唯一王牌广告代言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也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那首名垂千古的《凉州词》写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的背景故事(王之涣的凉州词邂逅清朝慈禧太后那些有趣的故事)(4)

西北边塞黄河远接天际,万仞高山围合着一座孤城。戍边将士久居孤城,听着那羌笛吹奏出那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柳》啊,春风是不会吹到玉门边关之外的。

唐朝人有折柳送别风俗,因为柳、留同音,有留下的意思。

玉门关外荒寒连天,没有春天,当然也就无柳枝可折,大唐皇帝的恩泽还没有覆盖到边塞。

这首诗极为出色地展现了边塞雄景和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慷慨悲凉,情调悲壮而不哀伤,有声有色地唱出了盛唐的最强音,被认为是“唐音”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典型的盛唐故事:一个关于雄心、豪迈、建功立业和慷慨付出的盛唐故事。

凉州词王之涣的背景故事(王之涣的凉州词邂逅清朝慈禧太后那些有趣的故事)(5)

关于这首《凉州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代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她曾经让一个大臣把这首诗题在她心爱的一把扇面上,以便随时欣赏。

那个大臣由于紧张,一不小心写漏了一个“间”字,慈禧勃然大怒,质问那个大臣“你是讽刺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吗?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哪去了?”

大臣浑身筛糠中急中生智,说把《凉州词》改了新词,“间”字去掉后就变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别有韵味。慈禧对着扇子反复诵诵琢磨了几遍,点头称是,并转怒为喜。

如果你喜欢此文章,请转到你的朋友圈。

想获得更多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九思国学馆公众号。

jiusiguoxueguan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