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峪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造纸术主要流传于潘家山村、吴家山、何家沟等地,其中潘家山村的造纸户数最多,产业规模最大据《新纂康县县志》记载:县东四十里窑坪所出经板纸,造作者数十余家据《康县志》(1989版)记载:造纸不仅是解放前康县的主要工业项目,也是甘肃的特种工业品历史上,县境内林密竹茂,具有造纸的良好条件,故手工造纸业很兴盛据考证,康县造纸技术最早于清康熙末年由陕川传习而来(大南峪解放前属于陕西管辖,由此可以推断康县手工造纸术的鼻祖就在大南峪潘家山)岸门口造纸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大堡、巩集、蔡家沟等地亦有220多年历史初始,造纸者不多,其后获利优越,故发展很快1019~1923年,经营者多达4000户以上1929年遭旱灾后,纸业顿衰,产量骤减1933年后,又逐渐恢复发展后因资金缺乏,常受小纸商影削,压低纸价,使不少纸农停业民国27年(1938年)9月统计,“烂槽户”(倒闭户)竟达1300家到1948年,县内巩集、大堡、云台、大南峪、迷坝、岸门口、贾安、白杨、三河、秧田等乡村,共有纸农6000多户,年造纸2.5万担解放后至1954年,造纸业依然兴盛1954年底,全县各地尚有纸农2000余户1955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后,大多停产1958年后,因破除迷信,对用作祭奠神鬼的四才、二连等烧纸加大税率,私人造纸因利薄而大都停业此后,有些社、队兴办集体造纸业,但规模、产量都不很大1979年后,私营造纸业又开始兴起,至1985年,北部的大南峪、大堡、长坝、巩集等乡镇有180户人素,中部及南部的岸门口、贾安、白杨、三河、秧田等乡镇的50多个行政村1500多户农民,从事造纸业康县手工造纸的种类,依制造纸工艺之粗细,原料之优劣,分为经板、改良、四才、二连四种经板纸、改良纸最优,色白质细,以构皮、竹穰为原料但原料价格较高,故一般年产只千余担县境学生作文习字、机关文牍均用经板、改良纸四才、二连为稻草等料所制遗,间亦有加竹很者,但质量劣,色黄粗糙,多用作包装、焚烧因各地耗费量大,故产品也随之增长,一般年产量约7000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手工造纸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手工造纸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南峪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造纸术主要流传于潘家山村、吴家山、何家沟等地,其中潘家山村的造纸户数最多,产业规模最大。据《新纂康县县志》记载:县东四十里窑坪所出经板纸,造作者数十余家。据《康县志》(1989版)记载:造纸不仅是解放前康县的主要工业项目,也是甘肃的特种工业品。历史上,县境内林密竹茂,具有造纸的良好条件,故手工造纸业很兴盛。据考证,康县造纸技术最早于清康熙末年由陕川传习而来(大南峪解放前属于陕西管辖,由此可以推断康县手工造纸术的鼻祖就在大南峪潘家山)。岸门口造纸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大堡、巩集、蔡家沟等地亦有220多年历史。初始,造纸者不多,其后获利优越,故发展很快。1019~1923年,经营者多达4000户以上。1929年遭旱灾后,纸业顿衰,产量骤减。1933年后,又逐渐恢复发展。后因资金缺乏,常受小纸商影削,压低纸价,使不少纸农停业。民国27年(1938年)9月统计,“烂槽户”(倒闭户)竟达1300家。到1948年,县内巩集、大堡、云台、大南峪、迷坝、岸门口、贾安、白杨、三河、秧田等乡村,共有纸农6000多户,年造纸2.5万担。解放后至1954年,造纸业依然兴盛。1954年底,全县各地尚有纸农2000余户。1955年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后,大多停产。1958年后,因破除迷信,对用作祭奠神鬼的四才、二连等烧纸加大税率,私人造纸因利薄而大都停业。此后,有些社、队兴办集体造纸业,但规模、产量都不很大。1979年后,私营造纸业又开始兴起,至1985年,北部的大南峪、大堡、长坝、巩集等乡镇有180户人素,中部及南部的岸门口、贾安、白杨、三河、秧田等乡镇的50多个行政村1500多户农民,从事造纸业。康县手工造纸的种类,依制造纸工艺之粗细,原料之优劣,分为经板、改良、四才、二连四种。经板纸、改良纸最优,色白质细,以构皮、竹穰为原料。但原料价格较高,故一般年产只千余担。县境学生作文习字、机关文牍均用经板、改良纸。四才、二连为稻草等料所制遗,间亦有加竹很者,但质量劣,色黄粗糙,多用作包装、焚烧。因各地耗费量大,故产品也随之增长,一般年产量约7000担。
造纸工序视纸的类别而有繁筒,但手续极为复杂。分备料、挑拣、加工、蒸穰、碾穰、刀切、手搓、砸痕、淘穰、打捞、石子数、榨水、上墙、焙纸、撕纸、刀切剪齐、扎捆等几十道工序,方能成为上商品。所谓“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可想其生产过之复杂。
大南峪镇手工造纸以家庭小作坊为主,每年10月至翌年8月,多在农闲季节。手工造纸所用的原料主要有构皮、竹穰、稻草、石灰,其次有麦草、滑草藤、油柏叶、五味子藤等。
造纸所用工具,全县各地大致相同,主要有蒸锅、纸槽、纸帘(改簾)等。帘(改簾)子多购自陕西略阳青白石(现史家院小郭家坝)。槽多设于沟河旁或者水泉旁,便于洗涤原料和制造。
是先将采集回来的构树皮进行筛选(备料、挑拣),之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然后把浸泡过的树皮放到石灰水中泡2至3天(加工),再把构树皮从石灰水中捞出放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蒸穰),使树皮纤维彻底软化,再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蒸穰),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细碎的纸纤维(碾穰),把穰用铡刀切碎(刀切)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将穰压成松散状(手搓),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锤捣(砸痕),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淘穰)。纸浆生成后便进入抄纸工序,在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便是抄纸的主要工具——模型(旧称改簾,竹子做成的模型)。纸匠双手握住木架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挑起来后,再将另一端完全缓缓地沉入,大约五六秒钟后迅速将竹帘捞上来(打捞),把竹帘反扣并轻轻揭起,一张白皙的原始纸就造好了,这样一层接一层将纸叠压在一起(每张纸互不粘连,这种技术令人感到既神奇又不可思议)。抄出来的大叠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以挤干水分(搾水)。接下来的一道工序便是上墙,把湿纸一张一张揭起贴到墙壁(主要是厨房墙体,充分利用做饭的余热对纸进行烘焙)上晒(自然晾干),这一工序非常关键,不仅要细心,而且很讲究技巧,既不能把纸揭破,也不许使纸卷边。待纸张完全晒干后,把纸从墙上撕下来进行捆扎,最后裁剪为成品,最后打捆出售。
大南峪镇手工生产的纸,质量好的主要用于经书、唱书等各种需要长期保存的书籍抄写,一般可以保存几百年不坏。质量次的主要用于清明、除夕、或者各种祭祀场合奠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