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中的惜福是什么(福源知福惜福)(1)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老qin轻松运动操”

中国福文化历史悠久,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神祖)保佑,即《说文解字》中的“祐也。”后引申为富贵、福寿、福气等。福,会意兼形声字。从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来看,“福”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万事顺遂)的意思。

福,是人生吉祥之运,美好愿望之最,知福才会惜福,护福才会获福。

福报中的惜福是什么(福源知福惜福)(2)

五福临门

一、“五福”之说

古人把人生大福,总结为“五福”,“祝您好运,五福临门”。“五福”是什么呢? “五福”出于《书经·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长寿是人之所望,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的寿命很低。公元前人类平均寿命仅20岁,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二千年后,人类的平均寿命也不过40岁。随着近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快速发展,到20世纪初人类寿命才出现飞跃,从40岁提高到61岁。到这里我们就理解了古人,“人生70 古来稀”的说法。当然,现在是八、九十岁不稀奇,五、六十岁小弟弟。人生不易,能长寿的确是福。长寿者,在古代极受人敬重。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在古代生活水平低,能吃一顿饱饭都不容易,有点小天灾“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那个时代衣食无忧,应为“富贵”之人,有福之人了。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古代医疗条件差,寿短的原因主要是疾病。人能够身体健康,且生活稳定,心灵安宁,也真是有福。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德,在中国文化中有核心地位,“德化乾坤”“德和十方”。古人认为“有德之人必有福报”。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也有“无疾而终”之说。身不受罪,心无挂碍,安祥平静地“睡”了。好有福。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差”了。比方说,有的人长命百岁而贫困度日,有的人富贵而短命,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困而烦恼,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贫困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但最后卧床数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走”。  人生境遇多不胜数,单就五福的变化来说,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福报中的惜福是什么(福源知福惜福)(3)

幸福满满

二、知足就是福

古人总结的“五福”真的挺好,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思考。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地丰富,聪明的人们对福的标准要求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不仅要物质的需求,还要精神的享受。他们知道内心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与幸福紧密相连。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对物质追求过度,累心劳神,已经远离了快乐,也就感觉不到幸福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人生的境遇变化多端,追求名利终无尽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一首空字经给我们以启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人生崭短,何苦自陷烦恼的“苦海”里挣扎。

只要退一步想,其实生活就多了很多乐趣。《道德经》中有: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尤其是老年人,人生经历已经很丰富了,更要知足常乐,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要有满足感。要珍惜自己已得到的东西。想一想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没有得到的。

一天不过三餐,夜晚不过一张床,把这些都想眀白了,就会活得释然。不要攀比,凡事需量力而行,学会自我修养,自我排解。

知足,福就无处不在。如有一句话:“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书,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福是人们心态健康的一种状态和满足感。不论什么事情,只要以知足的态度对待,那么享乐是福,吃苦是福,吃亏也是福。随着人的衰老进程,能狼吞虎咽地吃饭,畅快淋漓地排便,肢体灵活的锻炼及沾枕即眠的熟睡都是人生福气。

相反,如果一个人贪得无厌、不懂感恩,不知满足,那就会总在纠结,患得患失。总感到焦虑不安,必然影响身心健康,就会远离了幸福。

人们发现,长寿德高的老年人,他们往往具有对社会心存感激,知足快乐,严于律己,善待他人,平和的、豁达的心境。因此,他们一般都是慈眉善目,面挂微笑,身心健康,幸福相伴。

福报中的惜福是什么(福源知福惜福)(4)

爱需要奉献

三、德是福之源

福祸相倚,指福与祸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提醒我们居福者时刻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以免因志得意满,狂妄自大,而滋生灾祸。

怎样才能护福避祸呢?《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无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天必降之祸…”。古德告诉我们,所有的福祸都是自己招惹来的。有德有福气的人,以人为善,待人以诚,行为善良,眼中是美好的世界,看别人优点多,口吐莲花轻言善语,主动积极地做好事,利益他人。这样的人三年内不一定有大福运落身,但总会有机会。无德无福之恶人,内心邪恶,自私霸道,眼中无好人好事,行为邪恶,口吐毒蛇恶语伤人,人见人厌,危害社会。这样的人三年内必遭灾祸。毫无疑问,修养道德是立身之本,更是惜福护福的基础。

怎么养德呢?还是从自我约束开始,从“心”上修养。我们知道人之本性是:善良、亲和、正义、奉献。而末性是:逞强、自私、邪恶、贪婪。修“心”就是生发本性,消除末性的过程。“内德于心”,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佛家讲口德很重要,说,“开口元神散,舌动是非多”。和尚念经时,常念:“不可说,不可说,说了都是错”。因此,我们语言要谨慎,说话也要是善言善语。一语不当的祸端,时下真不少见。如,小的车辆剐蹭、伙伴喝酒、小摊上购物砍价等小事,因一句恶语酿成血案。看似简单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反映了本性和末性,心中有天使还是魔鬼。“外德于人”,就是视人人与我同体,观万物与我同根,亲和万物,为人民服务。

古代祭祀是为求得神祖的保佑。祭祀后要把祭品(酒、肉)分别送人与大家分享,这叫“致福”、“归福”,也是幸福一词的来源。在这里,祖先大德告诉我们,幸福不是索取而是分享。福德就是付出。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文中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倡导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这就是福德。

老子《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意思是上德不是形式上的德,是内在的、质朴的、无形的德(古人称之为阴德)。这样的德才是真德,才算有德。反之,有意作为,故意显示其德,做了好事,生怕人家不知道,只注意外在的、形式上的德。这样的德,不是真德,是下德。下德不是德。

真正的大德是效仿日月,光辉普照,无私奉献,以为人类造福为己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享受道德修养成果的幸福:平安之福,健康之福,奉献之福。

新冠病毒在世界肆虐猖狂,各国政府手忙脚乱,疲于应对。人们人心慌慌,生活在恐惧中。而此时,我国已经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政府从容淡定地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安排中国发展的未来,为人民谋幸福。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是全国人民的福气。祝福“两会”圆满成功!

祝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老qin

2021年3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