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元年(1644年)定名为昭陵。康熙、乾隆年间清昭陵进行了大规模增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堡式陵寝建筑体系。因清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故称“北陵”。
主任记者 李浩/摄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了车流滚滚的北陵大街北端,走进379年前始建的清昭陵,在北陵公园管理中心文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梁莹的陪同下,开始了对这座清代第一位开国皇帝陵墓的探访之旅。
沈阳清昭陵
□王向峰
在北昭陵名北陵,太宗葬此了人生。
崇楼大殿雄豪起,石兽多雕神采盈。
华表高标耸帝统,盘龙嵌壁示乾亨。
两匹坐骑曾随主,仍似嘶鸣待远征。
满汉结合清昭陵历经158年建成
踏上三孔拱形石质“神桥”,望向不远处迎面矗立的精美石牌坊,便进入了这座中国古代的建筑群。“如果你仅从陵墓的建筑来看,会觉得清昭陵与关内的皇帝陵墓区别不大。但如果你了解这座陵墓的历史,你会知道,这是一座满汉结合颇具特色的陵寝。”梁莹介绍道。皇太极1643年去世,当时清军还未入关,陵墓开始修建之初保持了一些清初关外特色,之后的大规模增建建筑则更多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建。
“清昭陵的选址是经过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量二人精心勘测的。”梁莹说。陵寝地处沈阳城北高地上,地势西南低东北高,最重要的是钦天监官员认为清昭陵与清永陵、清福陵一脉相承,而在清代皇陵中,清昭陵是唯一一个不靠山的陵墓。“也因此,钦天监官员后来确定在蒲河北岸一处地势北高南面临水名叫黄泥洼(今位于平罗街道黄土坎村)的地方取土,用八年时间堆土成了人造陵山——隆业山。”梁莹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穿过石牌坊向北直行,便来到了陵寝总门户正红门。梁莹介绍,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是清昭陵初建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仅有享殿(隆恩殿的前身),还修建了陵门、围墙、隆业山,并栽种了陵树。如今大家能看到的大多数建筑,如隆恩殿、宝顶地宫、方城、月牙城、明楼、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神桥”及各配房、配楼等,均来自康熙、乾隆年间的增建、改建。直至1801年,嘉庆皇帝增建石牌坊立柱前后两对夹杆石兽后,清昭陵竣工,历经158年。
大雪过后,清昭陵再现“盛京盛景”。今日头条版权图
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典范
正红门门前的栏板雕刻有精美纹饰,有净瓶、荷叶及回纹,望柱头形状为宝瓶莲瓣。红色围墙,辟有三券门,中间券脸石上镶嵌二龙戏珠图案。门楼两侧分别为一字袖壁,壁上浮雕姿态生动,刻有气宇轩昂的五彩琉璃蟠龙。梁莹说:
因为清昭陵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在康乾盛世期间修建,所以装饰艺术十分精美。石雕和彩色琉璃等,设计匠心独运,图案生动逼真,在众多清陵中独树一帜,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美学之典范。
清昭陵石雕朴拙生动,将朴素与华美巧妙结合,达到寓细于大,于简朴中透出华丽的艺术效果。梁莹介绍说,刚刚穿过的石牌坊就是一座石雕精品,上面刻有“八吉祥”:宝伞、金鱼、宝瓶、妙莲、法螺、吉祥结、胜利幢和金轮。
通过正红门,便看见主路两侧对称分布的一对华表柱,顶端分别有一块云板贯穿柱身,并且雕刻着日、月图案。梁莹说:“绿色的云板,用来装饰华表柱,这在各朝代的皇陵中十分罕见,可以说是清昭陵的一大特色。”
清昭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就是大大小小50只石狮,其中以隆恩殿月台之下三只哺乳雌狮最具特色。梁莹说:“在古代狮子石雕中,雌狮绝大多数都是与幼狮进行玩耍,像清昭陵的哺乳雌狮石雕应该是独一份,甚至雌狮的乳头都雕刻得十分逼真。”
清昭陵建筑铺设了大量彩色琉璃,琉璃装饰以青绿、黄、黑为主色,散发出美丽光彩,给人大气奢华之感。样式主要包括动植物、山水祥云、各式各样的器物等。清昭陵彩色琉璃装饰有别于关内清帝陵的显著之处在于,无论是古建筑正面券脸还是屋顶正脊、岔脊,甚至在建筑两端的搏风板上都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
红墙碧瓦。今日头条版权图
宝顶地宫保存完好至今无人进入
欣赏完石像生等石雕,便来到了神功圣德碑楼。驮碑“赑屃”背上的神功圣德碑高5.45米,宽1.76米,重5万公斤。梁莹介绍说:“石碑的石材来自千里之外的北京地区。因为石材过重,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数里打一口水井,浇路成冰,将石材在冰面上拖行,历经数年,才运至清昭陵。”
继续向北前行,便来到了隆恩门,这里是方城的正门。梁莹介绍说,清昭陵方城很有特点,城墙上设马道、雉堞,城门两侧设有上、下方城城墙的磴道,还有垛口,形成如城堡式的建筑整体,是清初防御风格的一种象征性建筑,与关内清代皇陵有明显区别。
从隆恩门向北便来到了隆恩殿,又称“享殿”,是清朝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此殿是单檐歇山式建筑,全高15.1米。“现在大家看到的隆恩殿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而成。”梁莹说。隆恩殿建在须弥式台基之上,台基上的石雕线条流畅,丹陛石上的双龙雕刻惟妙惟肖,堪为石雕艺术的珍品。殿檐下铺设有一块名贵的翡翠石,色彩斑斓,是祭祀时主祭官向神牌跪拜之处。隆恩殿月台地砖,均为“金矿石”,石中有许多金粒,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
皇太极1643年去世后,棺木放在隆恩殿,一年之后遗体火化,骨灰便放在殿内。直到1663年,清昭陵地宫建成,皇太极和皇后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骨灰才被移入地宫进行安葬,然后封盖地宫,用三合土进行加固,形成宝顶。
穿过方城北门,便来到了形状如同一弯新月的月牙城,梁莹介绍说:“月牙城是指陵寝宝城院内墓冢前的拦土墙,其作用是防止墓冢封土前部滑坡,这种建筑形制创自明朝。”月牙城北墙正中正是清昭陵地宫入口琉璃照壁,照壁上精美的琉璃花卉图案,显得格外耀眼,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据传说,照壁所雕花卉暗藏机关,只是不知哪一处能开启地宫大门。清昭陵地宫一直保存完好,从未被打开过,至今也无人进入。
主任记者 李浩/摄
参天古松近400岁的守陵“活宝贝”
站在宝顶南侧的月牙城上,环顾清昭陵,陵区南侧楼台殿阁,雄伟壮丽,黄瓦红墙,斑斓耀目,北侧的隆业山上则古松参天,草木葱郁。
陵松是清昭陵的一大特色,漫漫于数里之间摇曳挺拔,与黄瓦红墙共同构成了清昭陵的壮丽景观。北陵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孝芳介绍说:
绝大多数古松从陵区开始修建时就进行了栽种,已近400岁,年龄比陵内的绝大多数建筑都要大。当时栽种的陵松多达上万株,树苗大多选自辽南千山,树种均为生命力旺盛的油松。
“仔细观察陵松的位置,能否发现排列很有讲究?”杨孝芳说,“陵松有‘山树’‘海树’‘仪树’及‘荡树’之别。‘山树’是指隆业山上的松树;‘海树’是指风水红墙以外的树,这部分树在陵区最多;‘仪树’是指隆恩门前神道两旁的树,这些树如入宫大臣垂手恭立,所以又有‘站班树’和‘八大朝臣’的说法;‘荡树’是指风水红墙以里的树,排列十分整齐,故又被称为‘趟松’。”
在清昭陵古松中,最有名的当属“神树”。“我们知道,松树多数是一个主干挺拔直立,而此树却是六枝齐生,不分主次,很是神奇。尤其它的分枝点距地面不到两米,如此
低的分枝点在清昭陵古松中仅此一株。整个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有清风吹来,六个枝干的松针随风摆动,松涛之声不绝于耳,由于此树如此神奇,故称之为‘神树’。”杨孝芳说。
目前,北陵古松仅存2099株。为了保护这些“活文物”,除了日常养护,古松的根系下面还埋设了输液管,营养物质能通过输液管直接送到根部。
清昭陵内举行祭祀表演活动。今日头条版权图
专家说让清昭陵焕发更大影响力
在此次清昭陵探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不少网络直播爱好者通过自媒体向网友讲述清昭陵的故事,宣传这座清代的重要文化遗产。
沈阳文化学者初国卿说:“作为‘关外三陵’建筑面积最大的陵墓,清昭陵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经典,很有清代文化特色,不过目前清昭陵在全国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作为打造盛京文化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昭陵应该与沈阳故宫和清福陵一起,以盛京‘一宫两陵’的整体文化特色对外宣传,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梁莹则建议,“古老的清昭陵应该以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加大网络传播力度。此外,我们这些研究员、解说员可以定期前往校园,向青少年普及以‘一宫两陵’为代表的盛京文化,搞一些研学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宣传,让近400岁的清昭陵扩大知名度,焕发活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马骋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