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保健品骗局(88岁老教授揭开保健品)(1)

最常见的保健品骗局(88岁老教授揭开保健品)(2)

88岁的黄佳欣(化名)曾是浙江大学的老教授,自从上世纪90年代退休,她就迷上了购买保健品。然而,随着购买的年头越来越长,付出的“学费”越来越高,黄婆婆发现,保健品的效果没多好,里面的套路还真不少。前年,在又一次上当受骗后,黄婆婆幡然悔悟,她不仅与保健品果断“分手”,还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出书著文,写下保健品的“防骗真经”。

现身说法:为买保健品,花费40万

88岁的黄婆婆,如今在广州生活,她告诉本报记者:“刚退休的时候,我可谓‘老年病百科全书’,别人有‘三高’,我有‘五高’,再加上长期患有糖尿病,我一直想找方法治一治。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就想尝试没有副作用的保健品。”

刚开始,她还只关注针对疾病的保健药,但慢慢的,6万元一台的频谱屋,近万元的养生胶囊,蚯蚓的提取液,提高免疫力的秘方……只要听说对自己有用,黄婆婆从不手软,20年来,她竟为保健品花费了40万元。

直到2015年,黄婆婆购买了一种保健胶囊,9000元一盒,一天吃6粒。一连吃了好几天,黄婆婆发现没效果,胶囊的业务员告诉她:加量,一天吃18粒。又吃了几天,还是没效果,业务员又给她加量,一天24粒。到这时,黄婆婆才彻底发现不对,“她的说法毫无道理,胶囊能这么吃吗?”

总结套路:请君入瓮,分六步

与保健品的推销员斗智斗勇20年,黄婆婆表示,保健品公司“坑老”有套路。

第一招,“诱”老入瓮。黄婆婆告诉本报记者,大多数的保健品公司,都用派传单的方式吸引老人。“传单上写明,来听一次讲座就有赠品相送,便宜一点的送鸡蛋,第一天送5个,第二天10个;或者是一些日用品,牙膏、肥皂、洗衣粉。高档一点的表示带老人体检,免费送老人旅行,反正都是很诱人的,先把你吸引过来,听几次讲座,就把你套牢了”。

第二招,推销员打亲情牌。对这一点,黄婆婆特别有感触。一个女经理在推销会上回忆她和妈妈的伤心往事。“说到激动处,她一下就跪在了舞台上:叔叔阿姨,我没有爸爸妈妈了,以后你们就是我爸妈!很多老人都被她说哭了,跑到台上给她送纸巾。”

更多的推销员则是“温水煮青蛙”,“电话、短信、微信,问候不断,反正就要和你保持联系。天凉了,她提醒你多加衣;下雨了,她告诉你别出门,你有一点毛病,她都关心到不行。”有一次,黄婆婆生病了,几个公司的业余员轮流来看她,“全都提着礼物,有些姑娘还给我洗衣服,把我隔床的老人真给羡慕坏了,谁能不领情?”有一个女业务员,每年探亲回家都给黄婆婆带腊肉,“后来她儿子出事儿,我主动捐了2万元,处出感情了呀。有时候看在他们的情面上,不买都不好意思。”

第三招,层出不穷的骗术。黄婆婆告诉本报记者,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好使,保健品讲座上,经常出现各种实验。“比如有一次,一个排毒胶囊做实验,一个充满墨水的杯子,胶囊打开倒进去,墨水变清了。还有一次,一个养生酸奶的推销员声称,我们的产品比骆驼奶、企鹅奶更有营养,我当场就提出:企鹅不是哺乳动物啊,怎么会有奶呢?”

如果这些招数都没说服你,黄婆婆表示,还有第四招——吓唬人。“我丈夫是癌症去世的,家里几个人都患过癌症,所以我对癌症就很警惕。遇到抗癌保健品,我就很关心。有的人就会吓你,要是你不吃我家的保健品,你就会如何,会造成什么后果,很多老人不经吓,就无法逃脱了。”

保健品公司的第五招,一个字——“缠”。对此,黄婆婆记忆犹新。“有一次,街上有人免费发黄豆,说可以发芽,吃了如何好,我就拿了一些。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黄豆必须用我们的塑料盆才能发出来。又过了几天,他们的经理也来了,开始劝说我交1000元加入他们。”黄婆婆说:刚开始,我不愿意,但他翻来覆去地说,一个钟头都不走,为了回家,我只能破财免灾了。很多老人磨不过他们,只能购买产品。

黄婆婆告诉记者:“最近很多保健品公司都转到二三线城市去了,广州附近的一个镇,近日一下子涌入了51家保健品公司。这些公司给每个使用过产品的老人都建立档案,你经济情况怎么样,承受能力怎么样,购物能不能自己做主,他们一清二楚。根据每个老人的特点,分别出招。”

黄婆婆还发现,保健品公司都是把握人心的高手。举例来说,“有200人参会,他们故意说只有100份产品,先到先得,不买后悔。再加上托儿故意争抢,就会营造一种气氛,大家抢着买,就怕自己被落下。”

指点迷津: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五种心理

在《心理健康活百岁》一书中,结合亲身经历,黄婆婆历数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五种心理。

黄婆婆说,老人买保健品,一是期望心理,期望这些药物真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改善,缓解自己的老毛病;二是恐惧心理,人老了,对疾病总是抱有恐惧,为了“保命”,花多少钱都不是问题;三是从众心理,大家都买我也买;四是名人效应,保健品总爱与名人挂钩,什么朱德保健医生独家开发的,号称首长、国务院津贴专家才能吃到的中央特供,名人都吃,我不妨也试试。除此之外,还有第五种孤独心理,黄婆婆告诉本报记者:“很多老人物质丰富,但儿女不在身边,即使在身边,也没有耐心与父母做心灵上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渴望健康,独自对抗疾病和死亡的老人,都会有一种孤独感,热情的推销员一送温暖,老人就容易‘沦陷’。”

她表示:“一些老人对保健品是深信不疑,但也有老人其实同我一样,都是半信半疑,抱着花钱买健康的心理,决定不妨试一试。只要没有副作用,我们就愿意试,哪怕只有一点点益处,也值了!但这种心理没法跟儿女讲,正当壮年的孩子们也没法理解这种心情,所以很多老人买回保健品,都是偷偷藏在床底下,不敢告诉儿女。”

还有不少老人,甚至要与阻挡自己购买保健品的儿女“决裂”,其中,不乏一些知识分子。对于这些现象,黄婆婆告诉记者:“买不买保健品,和老人智商、学历关系不大,主要看老人对疾病的认识、对健康的期待和对死亡的恐惧。过于害怕疾病或死亡,就可能病急乱投医。”

那么,老人们如何避开不良保健品的陷阱?黄婆婆给本报读者“支招”:首先,儿女应该成为防骗的第一道防线。在衣食无忧之外,儿女多关心老人,对父母有爱心,有耐心,别给骗子留机会。其次,老年人也应多学习,与时俱进,给自己找个爱好,给生活找个支点,活得有乐趣、有希望,才能理性对待保健品。黄婆婆说:“我就告诉自己,多活一天就赚一天,多活一年就赚365天,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年已经88岁了,又赚出来‘一条好汉’!这种乐观的心态,就是防骗的最好武器。” (李熙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