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1)

第一板块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走进整本书的阅读世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鲁滨孙漂流记》,它的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为什么要和大家一起读这本书呢?有三个理由。

推荐理由之一: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其中包括: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等。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推荐理由之二:“统编教材”的要求。2019年9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将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其中,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课文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也是”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书目。

推荐理由之三:它是一部世纪经典。英国文学史家艾伦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包含每个人生活的寓言……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遭受孤寂的折磨。笛福象征性地描述了这种孤独:“把鲁滨孙和上帝一起抛到了荒岛上。”因此《鲁滨孙漂流记》其实是描述了一种普通人的经历感受的寓言故事,因为我们都是鲁滨孙,像鲁滨孙那样孤独是人的命运。

美国作家费迪曼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名作之一,一出版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笛福善于杜撰故事,鲁滨孙让人觉得简直真有其人。《世界文学史》是这样评论的:《鲁滨孙漂流记》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全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英国的小说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

基于这三点理由,今天长辫子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首先,给大家看一段电影。我一直认为,看电影是走进经典名著的好办法之一。根据《鲁滨孙漂流记》改编的电影并不多,我只找到了三个版本:一个版本是1997年的,由著名影星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故事的情节改动比较大,尤其是鲁滨孙为什么去航海?以及他最后是怎么回来的?都和原著内容相差很大。一个是2016年的动画版,剧情完全独立,基本上脱离了原著。要说最接近原著内容的,还是1954版的《鲁滨孙漂流记》。下面我就播放一段给大家看,因为年代久远,影片有些模糊。

这个片段其实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始,书中1—38页的内容,电影用仅用两分钟时间。所以,要想真正汲取经典名著的营养,还得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著。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着手,和大家一起走进《鲁滨孙漂流记》。第一步:了解《鲁滨孙漂流记》梗概。第二步:完成“整本书阅读攻略”。第三步:玩转“创意读写绘”。第四步:延伸“群书阅读”。

第一步:了解《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这也是“统编教材”六下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写作品梗概。怎样写作品梗概呢?今天我就介绍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叙述式”,第二种是“提纲式”。

第一种:叙述式。《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梗概:小说以日记形式,用第一人称叙述了鲁滨孙海上漂流历程和他的创业史。

小说在情节上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鲁滨孙离家出走后的三次远航,以及在巴西购置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具体描写了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第三部分是回到英国后的种种遭遇。全书最精彩处是第二部分,1659年,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结果船翻人亡,只有他一个人被海浪卷到荒岛上。鲁滨孙没有气馁(něi),而是利用火药和枪支在岛上安顿下来。然后用枪打猎,到海边捕鱼,并把捕到的山羊圈养起来,喝羊奶,吃羊肉。接着,他又开始采用循环播种的方法,用四年时间,把十几颗麦种变成更多可以食用的粮食。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5年后,从众多野人手中救出“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忠心的仆人和知心的朋友,并渐渐学会说话。鲁滨孙积极开发荒岛,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羊圈,晒更多的葡萄干,一方面俨然以“总督”自居,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离开荒岛的机会。终于有一天清晨,鲁滨孙发现一艘英国船只,平息了船上的叛乱,解救了船长,并乘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回到了英国。这就 是“叙述式”概括方法。

第二种:“提纲式”。《鲁滨孙漂流记》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他从19岁到27岁之间的三次航海。第一次是1651年,鲁滨孙瞒着父母去航海,船遇风而没,从旱路回到伦敦。第二次,他结识了几内亚,于是第二次出海到非洲,进行商品交易,获得暴利。第三次航海,遭遇海盗,先被俘虏,后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达巴西,经营种植园,开始庄园主生活。这部分内容就是1954年版电影中用2分钟时间介绍的内容。第二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鲁滨孙第四次航海,受人哄诱到非洲贩运黑奴,结果遇到风暴,漂流岛荒芜人烟的小岛。鲁滨孙在荒岛呆了28年2个月19天。第三部分:鲁滨孙从荒岛回到英国。

第二板块

这本书的故事梗概了解了,究竟怎么读呢?

下面,长辫子老师就和大家聊一聊“整本书阅读攻略”。说起攻略,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秘笈、方法、策略。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吧?男主角郭靖就是把“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和“左右互搏”三大盖世武功融为一体,最终成为“天下第一侠士”。练武有秘诀,读整本书也有秘笈。我曾经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中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整本书阅读11步攻略》(就在这篇推文下面的“往期精选”中)。大家不妨点开,读一读。

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只教给大家“整本书阅读的”三招。第一招:理清人物关系。第二招:咀嚼文中细节。第三招:提炼人物特点。

第一招:理清人物关系。1.可以按照出场顺序梳理。2.可以按照印象深浅梳理。3.也可以按照类别梳理。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表:表中的人物都是鲁滨孙在漂流到荒岛前遇到的人,就是北师大版《鲁滨孙漂流记》1-38页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所有出场的人都没有姓名,他们分别是:鲁滨孙的父母以及在他在19岁到27岁期间三次航海时遇到的人。父母亲,尤其是父亲对鲁滨孙的影响是:希望他安于现状,做一个安安稳稳的中产者。接着出现的是他第一次航海时船长的儿子,正是他引诱鲁滨孙离开了陆地的伙伴。再接着出现的是鲁滨孙第二次航海时遇到的船长,他是一个诚实、坦率的人,给予了鲁滨孙很多无私的帮助,最重要是,让他了解了很多航海知识,并学会了赚钱。最后这一位,是葡萄牙船长。鲁滨孙第三次出海摊上了大事——他被海盗劫持,做了两年奴隶,后来逃了出来,受到了葡萄牙船长的帮助,并在巴西成了一名富有的种植园主。

第二招:咀嚼文中的细节。作者对于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经历描述极为详细,在整个过程中鲁滨孙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的细节描写,需要认真读,仔细揣摩,感受作者细节描写的动人之处。下面我们请杨嘉祺同学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大家一边听,一边感受作者的写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之妙。

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2)

杨嘉祺:就在1651年9月1日,天知道,那是个不吉利的时日,踏上了那艘开往伦敦的轮船。我相信,从来没有哪个青年冒险家一生遇到灾难的时间比我开始得更早,持续时间比我更长。我们所乘的那艘船刚驶出亨伯河入海的河口,风力就加大,海面上掀起了骇(hài)人的巨浪。我以前从没坐过海船,因此,身体有说不出的难受,心里又有无穷的恐惧。这时我开始严肃地思考我这次的行为,我想老天因我淘气地离开老家,放弃自己的职责而对我进行的惩罚是多么公平。这时,以前我爸妈对我的所有规劝、我爸的眼泪、我妈的恳求,都重又涌现在我心头;我的良心(当时它还没有变得像后来那样冷酷无情)在不停地责备我不听忠告,不履行自己对上帝和我爸的职责。

在这段时间内风暴愈来愈猛,在我从未到过的海面上,破浪滔天,虽然它还不及从这以后我曾经历过的多次风暴那样凶,也不及几天之后我所见到的那次风暴那样猛,但对我这个从来不知道航海是怎么一回事的年轻水手来说,这已经叫我够受的了。我料想每一个海浪都会将我吞没。我觉得我们的船每次降到浪谷里之后,我们就再也浮不上来了。在苦恼中,我曾多次立下誓言和下定决心,表示如果在这次航行中碰到好运能活下来,如果我的双脚能够再次踏上陆地,我就立即回到家里,走到我爸身旁,在有生之年再也不去乘船了;表示我愿意接受他的忠告,以后再也不像这次这样自讨苦吃了。现在我清楚地知道了他那关于中间地位的经验之谈的优点,他一生生活得何等舒适、何等愉快,从没有遭遇过海上的风暴或陆地上的烦恼。于是我决定要像个真正的回头浪子,回到家里去,到我爸身边去。

因为是第一次航海,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作者从暴风、海浪、内心的恐惧,以及后文中吓得晕倒等细节,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身临其境的场景。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如果写《第一次……》就可以像书中一样,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内心的波折与起伏。这样就叫学以致用、读写迁移。

第三招:提炼人物特点。第一,在关键情节中提炼。第二,在对比阅读中感悟。首先来看:如何在关键情节中提炼。这本书中的关键情节主要有:四次出海、孤岛求生、救星期五、挖独木舟。从“四次出海”可以看出,鲁滨孙不甘平庸,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拥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从“孤岛求生”可以看出,鲁滨孙遇到事情镇定自若,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实干精神和坚强意志。从“救星期五”可以看出,鲁滨孙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从“挖独木舟”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具有实干精神。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老影片:1954年版《鲁滨孙漂流记》,这段影片描写的就是书中第191页上的内容:“首先,我让他知道,他的名字应该叫“星期五”,因为我是在星期五那天救了他的性命的,我这么叫他也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我同样教他说“主人”,然后让他知道,那就是我的名字。”从这个片段不难看出,鲁滨孙不仅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的人,还是一个友善、温和而有耐心的人。

刚刚,我们是在书中的关键情节中感受了主人公的特点。接着我们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主人公的特点。一起来看这张表。还记得是鲁滨孙什么时候做的吗?对了,就是在他漂流到荒岛上不久后写的,请两位同学读一下,一个读“好的方面”,一个读“坏的方面”

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3)

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4)

杨子菲:我被掷到(zhì)一个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回人类社会的一切希望。

冯子翼:但是我还活着,没有像我船上的所有伙伴那样被淹死。

杨子菲:我被挑出来,像现在这样与整个世界隔绝,真是不幸。

冯子翼:但我也从全体船员中被挑出来,免于死亡;上帝既能以非凡之力令我不死,也就能将我从这种困境中解救出来。

杨子菲:我被隔绝于人类,成了一个隐士,一个从人类社会流放出来的人。

冯子翼: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没有粮食供(gōng)应而饿死在这块不毛之地。

杨子菲:我没有衣服穿。

冯子翼:但我处于热带气候中,纵使有衣服也几乎无法穿。

杨子菲:我没有任何防御力量和防卫方法以抵抗野人或野兽的侵害。

冯子翼:但是我被掷到这个岛上,并没见到像我在非洲海岸所见到的那种野兽来伤害我;要是我在非洲海岸边翻了船怎么办?

杨子菲:没有人跟我谈话,或为我消愁解闷。

冯子翼:但上帝却令人惊奇地将船送到离海岸够近的地方,使我能从船上得到那么多的必需用品,不但能供给我目前的需要,而且在我的有生之年,也能供给我的需要。

在对比阅读中,我们感受鲁滨孙是一个热爱思考,积极乐观的人。

第三板块

老师要和你们谈第三个话题——玩转“创意读写绘”。读完一本书后,总要检测一下自己的阅读效果。

今天老师就教你们4种新“玩法”

  1. 撰写“百字读书日记”。
  2. 以鲁滨孙的名义,根据自己28年的孤岛生存经验,写一份“孤岛求生指南”。
  3. 以晚年鲁滨孙的口吻,回顾自己传奇的一生。
  4. 续编《鲁滨逊的后半生》:话说鲁滨逊从荒岛回到英国后,娶妻生子…… 既然是“玩”,就离不开小朋友,今天我请来了三位同学,看看他们分别是怎么“玩”的?

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5)

于锐:大家好!我是于锐。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读《鲁滨孙漂流记》,我用“百字读书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阅读过程记录了下来。下面我就读其中的几篇给大家听!

1月26日:我每天读一点《鲁滨孙漂流记》,每天会写一些东西,我要养成每天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学习,即是习惯养成。而寒假,正好是习惯养成的时候,我每天要写的东西一百字左右。

1月27日:鲁滨孙的骨子里有着一股冒险精神,但是父亲却让他学法律。在19到27岁之间,他背着父亲离家出走,进行了三次航海。本来,鲁滨孙的生活已经非常幸福了,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仍然坚强地一步一步向目标前进。

1月28日:鲁滨孙被海盗袭击,他们做了海盗船长的两年奴隶后,终于找机会逃了出来,并遇上了一位好心的船长。好心的船长在救了鲁滨孙后并没有要任何报酬,而是希望将来有人救他的命。这让我明白:当你帮助别人时,请不要马上索取汇报,因为不知会在什么时候,你可能需要别人的帮助。

2月1日:鲁滨孙开始记日记,把自己经历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面对灾难,鲁滨孙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被吓倒,他凭着坚强的毅力,让自己在孤岛上生存下来。

2月2日:对于这个荒岛,鲁滨孙做了全面了解,原来,里面竟藏着这么多天然的食物啊!鲁滨孙在清闲的时候,未雨绸缪,做好完善的措施。这样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远见,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忽视了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危险。

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6)

徐页:大家好!我是徐页,我以鲁滨孙的名义,根据自己28年的孤岛生存经验,写了一份《孤岛生存手册》。下面我读给大家听!

1.安慰自己,保持冷静,不要浪费体力。

2.寻找住处: ①附近有淡水,②能遮阳,③能避免猛兽袭击 ,④要能看到大海。

3.寻找食物或工具: ①找失事的船里是否有粮食和工具,②从大自然里寻找资源,制造工具和食物,种植一些植物,③猎捕动物,肉可以烧熟吃,动物皮毛做衣服……

4.要为自己的住处加一些保护设施。

5.圈养一些容易驯服的动物,可以提高物资,也可以向他们倾诉心声。

6.可以预览全岛,找一些其它植物的种子,也可能发现一些工具。(注:带好食物、水和防身武器,你不能预测会发生什么)

7.即使你做好以上几点,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6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7)

陈昱杰:大家好!我是陈昱杰,读完了《鲁滨孙漂流记》我不仅以晚年鲁滨孙的口吻,写了一份微型回忆录,还把他的故事故事进行了续写。下面我就先来读一读“微回忆”——《我的传奇不只我一人书写》:我亲爱的孩子们:我终于老得可以坐下来和你们谈谈我的过去。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曾经的风暴都已经归于平静。今天回想起来,不禁莞尔一笑。你们的曾祖父、曾祖母曾经多么渴望我能过着平静安稳的中产生活,但我却始终迷恋于危机四伏的航海之旅。曾经28年2个月19天的荒岛生活是一部传奇。这部传奇,不只有我一个人谱写的,还有“星期五”“佐立”“星期五”的父亲、西班牙遇难者……所以,我传奇中包含着团结。如果没有他们,我自然无法逃脱海盗的魔爪,无法打败野人,无法强夺船只……总之,一系列的事都干不了。面对众多野人,我也会不知所措,在面对劲敌时,野人的“人海战术”可能连三门大炮都无法抵挡。若不是“星期五”和其他伙伴,我还真活不到现在。在面对有一点智商的船员时,我们分工明确,团结一心。不然,我现在还回不来,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我的传奇还无法缺少手和脑,它们可派上大用场,严密的逻辑,紧密的思维,有条有理,一件一件来。手的用场那就是创造,从一个荒凉的山洞到一个“王国”,这双手立下了汗马功劳,包括我在这二十八年荒岛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都是这个头脑和这双手带来的。我要感谢那段漫长的孤岛生活,因为它给了我真正的友谊,磨砺了我的性格,这一切、都是航海所致,包括这传奇的一生。鲁滨孙·克鲁索,1702年9月1日。

接下来,我再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续写”《听从内心的召唤》:从荒岛回来的鲁滨孙,生活了下来,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不久后,妻子因病去世。为了救妻子,他的家产已用去了大半。现在,他窝在一幢小房子中,看着一旁三岁的孩子,他开始联系朋友,那些朋友在社会上都混得有模有样,在他们的众筹下,鲁滨孙的生活有了新的转机。接下来的人生,究竟该如何选择?是重回种植园,继续做着月收入10万英镑的富豪?还是受聘,去一家航海学校做特聘讲师?是拾起笔,写写自己的后半生,做一名一名畅销书作家?还是拍“抖音”,以28年荒岛的阅历,做一名国际网红……当所有的机会摆在面前,供他选择之时,他竟然不由自主地又一次想到荒岛,想到28年的传奇经历,想到从前的一切一切。他开始沉思,翻看着以前的笔记,打开自己尘封的记忆。最终,他还是选择的远方——继续冒险。

看了上面3位同学的四种“玩法”,你是不是也想跃跃欲试?还等什么?赶紧选择一个项目,玩玩吧!

最后就是“群书阅读”。当然这里的书,不一定是文字书,也可以是电影,或者其它。我初步设想的是以下三个主题的阅读:1.比较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延伸阅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3.深度阅读《北京折叠》。

先来比较《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的叙述方式是第一人称,主角是一个成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叙述方式是第三人称,主角是一个儿童。

再来看《鲁滨孙漂流记》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的作品,他因为这部作品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两部作品,一部是小说,一部是电影,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影和小说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来看《鲁滨孙漂流记》和《北京折叠》。《北京折叠》的作者是郝景芳,她因为这部科幻作品,荣获2016法国雨果奖。这两部作品,一部是小说,一部是科幻,都谈到了社会阶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选择完成。

这是《鲁滨孙漂流记》第2页上原文:“凭他长期的生活经验,他发现中间阶层是世上最好的阶层,最适合于人们享福。它不会遭遇劳动阶层的那种艰难、困苦、悲惨和不幸,也没有上层社会人士常有的那种因骄傲、奢侈、野心和忌妒而产生的烦恼和困惑。”作者皆父亲之口,表达了对三种层次生活的思考,你认同吗?

《北京折叠》这部获奖中篇小说,收录在《孤独深处》这本书中。该小说讲述北京在未来按照社会阶层被分成三个空间,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中为人送信。《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各自的选择与认同。任何一本书的阅读也是这样。正如萨特所言:“阅读是自由的梦。”而我想说:“阅读,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今天的整本书阅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