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世界观能够决定人生观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世界观能够决定人生观吗(就是用什么角度看世界)

世界观能够决定人生观吗

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每一门学科的建立,

都是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就是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去认识世界,总能解释得清楚。

用哪个角度去看,都是对的,也天然带有局限性。

即使用尽所有的科学,

去观察各个角度的世界,还是充满了无知,比如量子力学,把严谨的科学重新拉回神秘学的程度。

解释不了,但检测得到。

生存的角度

《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站在生物的角度,所有的行为,都在求存,凡是不适合的都会淘汰掉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留下来的,都是对的。

每个人当前的状态,是他个人的最好时刻。

什么意思?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人的生存环境、身体素质、心理活动,都是很微妙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每往前一步,

在那时那刻那种状态下,都是生命本能最优的选择。

即使真的错了,

那就也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利于自己的生存的策略。

《三体》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因为傲慢,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傲慢;这两样东西贴得如此之紧,如影随形。

但再骄傲的人,在更高维度的势压下,

也会本能地忐忑。

无关乎面子问题,只是生物对于死亡恐惧的本能。

人们最宏伟最朴素的目标: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都无需文化的浸润,早在几十亿年前的微生物进化过程,刻在了基因深处。

经济的角度

从生存的需求延伸开来,就是经济的视角。

人从动物界脱颖而出,除了本身的动物本能,还进化出思维逻辑。

能够从更高维度判断值不值。

饥饿状态,面对美食,要不要立刻食用:动物的本能是立马食用,

而经济的思考:

跳出了立马满足的陷阱,可以做到一定的延迟满足,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小努力原则:

不是讲努力的程度,而是讲在固定的目标下,尽可能少的努力。

很反常识。

通常讲都是勤奋、努力、奋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要精简。

所有的行为,都在降本提效。

鸟儿的飞翔,也要“好风凭借力”;鱼儿的游动,也得顺着水性。

用最小的消耗,来达到目的。

连呼吸都是寻找最高效的结果:1 摩尔的葡萄糖,通过发酵可以产生 2 个 ATP 的能量,而通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 36 个 ATP 的能量。

任何事情,遇事不决,可以算账。

不俗,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哪怕单纯地跟某人打交道觉得不舒服,就可以立马远离,无需太大负担,也无需找个借口。

保持更好的生命状态,更重要。

心理的角度

从经济的思路,再继续延伸,也就有了心理的思考。

不再单纯考虑经济。

很多事情,会发现,没有道理,但确确实实的存在。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说:“我这个人是搞什么是什么,我有这个能力。”

有人就问:“你不担心做不成吗?”

钱伟长不假思索地回:“我不管。”

这个回答很不讲道理,不管了,就是要搞,就是有能力,至于做不成,那不管。

不考虑值与不值。

《华尔街日报》采访马斯克时谈到机器人,马斯克说:“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搞定,但我们会搞定的。”

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于各种能力,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认知力等等,勇敢或许更重要吧。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追逐的是星辰大海,那么眼下的现实,显得如此渺小。

马斯洛需求理论,共 5 层:

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需求。

满足底层需求后,自然会有更高一层的需求冒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是正常路径。

但是在独特的状况下,人会为了满足高层的需求,而放弃底层的需求。

为了信仰,不顾生死。

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明明前面荆棘密布,仍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

不给自己留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