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唐国主李煜,一般我们想到的是他那首千古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这首《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词熟悉,词名却鲜有人知: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我们从词名上看《相见欢》会以为是描写情人相见时的欢欣,其实词表达的内容却是这样子的景象: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李煜断句(无言独上西楼千古词帝李煜相见欢36字写尽愁滋味)(1)

独上西楼

创作背景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挥军南下,开宝八年十一月,金陵城破,宋灭南唐,作为南唐国主的李煜丢家去国,被拘禁于汴京(今开封),被封为屈辱的违命侯。

因此,李煜后期的所写的词很多表现出失国之痛和他乡之思。而《虞美人》与《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

相见欢李煜断句(无言独上西楼千古词帝李煜相见欢36字写尽愁滋味)(2)

南唐后主李煜

作品浅析:

词的开头“无言”二字写出词中人的愁苦神态,这里的无言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而“独上”写出词中人孤身登楼的身影,独自登上西楼。这里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接下来“月如钩”三字,写词中人抬头仰望天空,却看见缺月如钩。一弯残月映照着词中人的孑然一身,引起了他无数的回忆。这里的“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寄人篱下的囚徒,他只能用无奈的笔调,表达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词中作者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古时常常以“丝”谐音“思”,比喻思念,以麻丝喻离愁。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丝丝离愁,是对曾经偏安一隅小朝廷的荣华富贵和悔失帝王江山的追忆。然而,如今这些都已成过眼烟云,那故国家园也是不堪回首,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的。

相见欢李煜断句(无言独上西楼千古词帝李煜相见欢36字写尽愁滋味)(3)

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

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写出了作者对愁的体验,以滋味喻愁,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尤其用得恰到好处,昔日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如今成了失去自由的囚徒,并且备受屈辱,如今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寻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