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的婆婆就在那儿一惊一乍的:“快点啊,兔子笼里冷冰冰的”。我吓了一跳,明明是昨天我已经喂了兔子了,这次又出什么幺蛾子呢?
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兔子笼边去察看:笼子里有一堆兔毛,兔毛里面有蠕动着的小生命,原来是兔子下崽了!再看那兔子正悠闲地吃着草,哎呀妈呀,虚惊一场。我对着兔子凝神观看了半天:这明明就是只公兔嘛,怎么会下崽呢?几天前二哥就提过醒,说兔子要下崽了。我一直以为是那只黄兔,所以对它加倍呵护。反倒是这只黑兔,从来没有在意过,谁知道下崽的却是这只黑兔,真没有想到自己错得这么离谱。
来不及多想,连忙用手扯着衣服的下襟,把小兔子放到衣服里面包裹起来。然后找来箩筐,用谷草和旧衣服给它们做了个小窝。
我有点犯难:不知道怎样给小兔子喂奶。只好求助于婆婆,婆婆养兔子养了二三十年了,经验丰富。婆婆说:把小兔子放在一个宽敞的箩筐里,然后把母兔抱进去,注意不要让母兔踩着小兔了。这时候要轻轻安抚母兔,让它安心喂奶。刚开始的时候一边用手抚摸母兔,一边给母兔喂食,一边留意小兔吃奶。每天喂奶两到三次,天长日久习惯了兔子就会自己跳进箩筐喂奶了。母兔哺乳期多喂青草和粮食,增加营养,这样母兔才能更好地哺乳。
我觉得婆婆说得有点麻烦,决定先让母兔吃东西再喂奶。这个兔子不怎么吃花生,我就抓了把米,扯了些青草喂兔子。兔子吃得很开心,吃完后就伸长了四肢匍在笼子里,见状我就把手伸进笼子里直接抓住了兔子的耳朵,把它提了出来,放到箩筐里让它喂奶。一开始它并不配合,我担心它踩着小兔子,就把它抱在怀里喂奶。时间长了又觉得不是办法,兔子看起来很累,我也很累,于是决定放手让兔子自己喂奶。我把兔子放进箩筐,并且把小兔子也放进箩筐,正如我所料:母兔很快进入角色认真喂奶,小兔子努力地吮吸母乳,母兔边喂奶边舔小兔的身体,那认真的态度不输于任何一个人类的妈妈。
我静静地守在兔子的身旁,一脸的幸福和满足。看着兔子喂奶犹如人类带娃一样,都是那么的小心呵护。等兔子长大了也会和父母一样重复做同样的事,然后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这大概就是传承吧。
等兔子喂完了奶,又重新把它放回笼子里,给它喂上大米青草和水。接着把小兔子用衣服盖好,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打开手机开始记录我的生活。
去年年底的时候,买了七只小兔子,当时刚满两个月。虽然以前也跟着婆婆去割过草给兔子喂过食,但是没有自己独立完成过所有过程,顶多算是一个跟班。这次养兔子也是由于孩子喜欢小动物,外加老公在一边不停地给我灌输思想:“现在趁着老人还愿意教你赶紧学,要不然以后就没有机会学了。”
我决定自己喂兔子吃。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只要我肯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没有我做不成的。我开始精减刷手机的时间和与人聊天的时间,一心一意的养兔子。其实养兔子就像养孩子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喂奶喂米粉,再大点喂稀饭喂面条,等长牙了再开始喂蔬菜水果,最后才是吃肉。兔子也一样,断奶后主要是喂饲料、青草和水;成年兔喂玉米粉和米糠的混合物,另外青草和水不能断;哺乳期就要喂粮食、青草和水了。
兔子的一生是和草分不开的。割草的时候要有选择地割兔子喜欢吃的,如荠荠菜野苦篙尘萲(有些是我叫不上名字的)等。有虫的草不要给兔子吃,兔子吃了会生病;尽量不要到打过农药的地方割草,免得毒死兔子;割回家的青草要经过晾晒再喂食,有露水的草兔子不能吃。实在没有青草的时候,蔬菜也是可以考虑的,如莴笋叶、豌豆荚和花生藤兔子就很喜欢吃,当然别忘了先晒太阳再喂兔子。除了吃的,住的也要安排妥当。除了准备舒适的笼子,还要定时定量喂食,定期打扫卫生。
做到了这些,兔子生病的机率就很少了。就像二三月间有一次很严重的流行病,我的兔子就很幸运的没有受到感染。不过如果兔子真的生病了还是要早点找兽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挽救损失。
到了“五一”,兔子们也都顺利长大了。到了市场上,有人问我:这个是公兔还是母兔?我说不知道。记得《木兰辞》里有记载: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不过这没有关系的,只要把兔子喂得油光水滑的,有人喜欢就行了。
今年的劳动节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很有成就感: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伸伸手够得着的目标,然后认真地执行,结果总会让你意想不到。
这次养兔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改变了我原有的生活态度: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不劳而获这回事。对某人某事寄予的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所以最好不要对他人寄予厚望。学会自我纠错,当你执行某个目标或者是计划执行不下去的时候,一定是某一环节出错了。这时候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及时改正,把工作顺利完成。做事到某一环节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就是自己哪里出错了。
最重要的一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每当我学会某项小技能,我都觉得自己在往成功的路上又进了一步。可能对于他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我却是非常的珍贵。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成功的经验越多人就会越自信,内心也会越强大。在不停的实践不停的获得中人也会不停的成长。努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你还是你,你已经不再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