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1)

近日,终于有了一个好天气,作者再一次来到栾川县陶湾镇,走村寻访伊河沿岸村落。

有网友私信作者:前几天你说的“土乱爬”,这地方怪有意思,想了解一下。于是进沟,沿着修了半拉子的土路,颠簸着到了一处山间小村。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2)

耕地边上,一所无院墙小院,大娘正在门口晒太阳吃饭,看到我们,站了起来:“哖吃饭秒?哖弄啥嘞?”回答了大娘的问题,大娘很热情:“来,坐这儿歇歇来!”

大伯到栾川“掏礼”(方言:参加宴席)去了,大娘一个人在家,拌了两碗面汤,喝了一碗,第二碗刚舀上,喝了没几口,却不想喝了。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3)

幺人(方言:yuo,一个人)(方言:没有)法做饭,少了,搁不住烧火,稍微多一点儿,就喝不完。”门口的煤火炉子上,放着没有喝完的半碗汤,一盘酸菜,大娘说:“不喝了,一会儿拌拌喂狗。”

如今各村宣传不让烧煤炉取暖,不少人家买的取暖炉,都闲置成了摆设。

大娘姓汪,72岁,和当家的汪大伯是二婚,半路夫妻,到这儿已经13年。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4)

“我老家不是这儿的,老汉儿死得早,娃子说个媳妇不容易,我嘞,跟媳妇搁不着,老肯吵架。我想着不中了我走,我是光尾巴溜钻——幺(yuo)人,到哪儿都是吃一碗饭。俺娃子不一样,那儿老穷,媳妇不好说,万一(ra,方言:人家)不跟咱过了,娃子再说一个,不是老费事么。就这,我就过来了。这老汉儿也是幺人,媳妇死了,俺俩就这儿搭伙过日子,这都十来年了……”一拉起来家常,汪大娘有些心酸。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5)

“不管搁哪儿做活,我不怕出力,到这儿十来年,地里头活一样没落下。这头娃子、媳妇们,都有工作,不跟俺住一块儿,回来喽,一个个娘娘叫嘞,比俺那媳妇强。人不是都是过一口气,气儿顺了,啥都好,我就搁这儿跟着这老汉儿,也透美。这么大一个沟,就两家人,门口都是地,那一家,经常没有人,平常俺俩过嘞跟活神仙一样……”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6)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7)

最近一段时间,老两口也是不停的采摘山茱萸。“刚弄完,你看看我这手,哎呦,脏哩呀,自己做饭我都不想吃,拿着馍,也不想往嘴里咽。都是那,老汉儿说叫去栾川吃桌哩,我说我不去,手镇难看,咋出去见人嘞?老汉儿估计一会儿就回来了。”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8)

看大娘忆及往事心里有些不舒服,赶紧岔开话题,询问着酸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并开玩笑说学会了可是不交学费的。

汪大娘笑了,对作者说:“哎呦,啥惊人的东西,还掏学费哩。搁咱这儿叫黄菜,跟超市卖那酸菜还不老一样。腌黄菜可简单了,你弄点瞎白菜、白萝卜缨,萝卜,啥都中,搁到滚水锅里焯一下,放凉,连汤倒到罐儿里,不管啥家什(方言:什么容器)都中,盖严实,捂个三两天就能吃了。我跟你说,想叫黄菜酸得快,味道正,你轧点面条,给那下面条的汤,也倒到家什儿里,酸可快,还好吃。不想炒菜了,捞一筷子黄菜,滴点辣椒油,放点盐就行了,炒炒也好吃……”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9)

大娘的脚边放着一个篮子,里面都是发了芽的大蒜。“你说,买那蒜咋就不会发芽,咱自己种哩蒜,你看,没咋呢就发这么长芽。我说剥剥喽,也给它腌到那儿,娃子们想吃了,拿走点。光俺俩人,也吃不了啥。”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10)

正在和大娘闲聊的时候,汪大伯回来了。一看就是为了出去吃桌见人,专门换了干净、利索的衣服。“哖是哪儿嘞?这时候山上木啥看哩,等到开春,咱这儿山上都是映山红,一面坡都是红艳艳的,那个时候好看。”

大叔一看就是一个热心人,当知道了我们寻访伊河源头以及支流源头的目的,指着后面的山谷,说:“那儿倒是有一个泉眼,水不算大,翻过去岭,那边还有条沟,那儿水比较多,还有个小水库,就是7几年那时候,俺们修嘞……”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11)

“你去给那柿子、核桃抓两把,叫他们吃点(方言,类似于啊、吧之类的语气词,主要用于加重语气。)”大伯吩咐老伴儿。

汪大娘赶紧回屋端出来一筐核桃和柿子,也给来串门的邻居抓了一把:“闲着没事,磨磨牙。”汪大娘说。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12)

土乱爬这个名字,究竟是什么时候有的,汪大伯也说不清楚。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因为这儿山上都是风化石,地里都是碎石子,一旦下雨,地里洪水就带着沙子乱滚,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得来的名字。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13)

民间祭侄真实故事(山村大娘为了儿子改嫁13年)(14)

又聊了一会儿,我们准备离开,王大伯拉着小郭,非得让装两兜核桃再走,拽的小郭很不好意思。汪大娘坐在门口,一脸和善的笑容,对作者说:“抓点吧,俺们没有牙了,想吃也吃不成,咱这都是坡上笨品种核桃,看着个头小,吃着好吃。抓点喽,捎回去给娃子们也尝尝。”

如果您对伊河沿岸的老乡们生活感兴趣,欢迎关注深山土屋升起炊烟,金黄玉米堆叠成院墙,86岁爷爷说干活是享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