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要负重前行,面对所有的挑战,适应不同的场合,接受不合理的要求,遇到各类各色的人等等作为一个主观的存在,我们时常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我们常常困惑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原本美好的事物,却因为微小的不当之处而变得无法接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要负重前行,面对所有的挑战,适应不同的场合,接受不合理的要求,遇到各类各色的人等等。作为一个主观的存在,我们时常被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我们常常困惑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原本美好的事物,却因为微小的不当之处而变得无法接受。

这到底是世界原本的样子,还是自己无法摆脱主观的臆想?我们一直在探索,直到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人才明白: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么样?

1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归结于我们曾经经历的一切,尤其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研究犯罪的人格动力反思时,发现大部分罪犯的童年和原生家庭都是不幸的,这些不幸带给他们深深的伤害,导致他们心理扭曲才会去犯罪,这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一个人出现的问题源于内部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都与早期经验有关,并且潜藏于潜意识中,理性无法觉察潜意识的经验。

可是阿德勒却否定了这一点,他认为:“世界极其简单,人可以改变”。他认为:现在的你不是生来就不幸,而是你亲手选择了不幸。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怎么对待你”。

我认识一位阿姨,她年纪轻轻就失去丈夫,她和婆婆拉扯着三个孩子,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去顶替丈夫的工作岗位,挣钱养活家里的老小。她把儿子带在身边,大女儿和小女儿都留在家里照顾年迈的婆婆,一直到婆婆去世。

姐姐和妹妹,并没有没有因为童年失去父亲后又被迫和妈妈分开而痛苦,她们理解妈妈和奶奶的辛苦和心酸,她们总是很乐观的面对生活,很努力的学习。多年以后,她们都很有出息,上了重点大学,定居在上海。儿子自幼都有妈妈陪伴,相对来说比姐姐妹妹幸福的多,可是他并没像姐姐妹妹那样努力刻苦的学习,到了工作的年龄无奈顶替了母亲的岗位。

所以生活给予我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一切。如果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那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

生活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谁的人生没有经历过挫折,如果一直沉浸在不幸的思维里,我们会深受其害,我们的性格会沉闷,态度会消极。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却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不幸。而改变绝不是天天喊口号就能改变的,而是你在不断的下着改变自己的决心去执行。

你要相信:“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2

《人世间》里周秉昆的哥哥姐姐从小就比自己优秀,他一直都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可现实他从小学习不好,经常会受到家人的嘲笑,长大后工作又没哥哥姐姐体面。但他一直努力的,希望能让父母满意。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我们期待成为某个我们崇拜的人,我们认为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才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否则我们会觉得很痛苦,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

可是我们忘了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我们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好像我们从小就被要求着,小时候我们被父母,老师要求好好学习;长大考上重点大学。长大后,我们又被要求着找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生孩子;工作上被领导,同事要求如何展开工作,如何迎合客户的无理要求等等,慢慢的发现我们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快乐,失去了选择,失去了自由。同样我们怕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又要求着自己的孩子怎样怎样,要求着自己身边的人和同事怎样怎样。

如果我们分不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了粗暴的干涉了。关于自己的孩子人生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建议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

因为“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不想被要求被束缚,想要自由,起码有自己能选择的权利。可是一旦我们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我们就会被讨厌,我们害怕被人讨厌。

是的,的确没有人希望惹人讨厌,不想被讨厌,这是人本能性的欲望,可是又想要“自由”。我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要求,就会有评价和批判。可是如果我们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自由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3

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际,有交际皆会有矛盾和烦恼。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烦恼,也不可能,除非宇宙间不存在人类,那么只有一个人会没烦恼,但也构不成社会,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社会的最小单位应该是:“我”和“你”。也就有了共同体。

在共同体里,我们最佳的相处关系就是“横向关系”。

当有人表扬你:“你'这个ppt做的真棒啊,有进步!”那么表扬你的这个人绝对是比你能力强的人。“你今年的业绩做完成的不错,给你涨工资”那么肯定你的这个人绝对是你的领导。“嗯,这次考试成绩全班第一,给你个奖励”那么夸奖你的这个人,肯定是你的长辈。你瞧,就连表扬和肯定这种行为都含有“强者对弱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鞭子还是用糖”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所有关系里一旦有了纵向关系,那么这段关系便会不平等,肯定有一方会受到干涉。因为人们都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己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4

我们总是害怕关系破裂,害怕被孤立,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这种总怕被他人认为不好,其实真正在意的不是他人的视线,也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哲人常说的“你不是世界的中心”,的确如此,在地球仪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中心,可一旦成为某个国家的地图,那么你看到的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哪个国家便是中心。也就是说:“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既然我们都不是别人的中心点,那么我们就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我们要学会自我接纳,学会信赖他人和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心态。

在一段陌生的关系中,我们总是没有办法,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去相信他人,因为我们害怕被背叛,欺骗,可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我们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想,如果有人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的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假设我们能做到“自我接纳”,并且也能够做到“他者信赖”我们就会找到归属感。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你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你就得先付出什么。

所以有时候为他人付出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即时幸福。所有人都能获得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幸福。因为我们就算实现自我价值,也并不满意做个普通的凡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对被他人认可的欲望太强烈。给自己设置一个又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可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是的,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正在跳舞的你,那么你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必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世界也不是靠他人来改变的而只能靠自己来改变。只要不迷失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即时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