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英语视频
民国时期,高考对英语的要求,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一些学校,不仅有英语考试,还要用英语去论述严肃的时代大命题。
而且,像历史、地理、物理、数学这样的科目,也都要用英语答题。
如果英语不好,可能题目都看不懂。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如果这座桥是“真题、熬夜、辅导班”,命运仍在你手。
如果换成“英语、见识、家国情怀”,不知道,上桥的资质,你还有没有?
01 不懂英文,就读不懂题目
民国高考很少全国统考,各大学基本都自主命题,有点像现在的考研。其中有些学校,对英语要求相当高。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平时采用全英文授课,培养出了顾维钧、林语堂、张爱玲、贝聿铭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而这所大学的入学考试长达6天,规定6天之中只有1天使用中文,其余必须用英文答题。
来看一道圣约翰大学1947年的数学题:
There are two groups of boys on the street corner.One boy leaves the first group and joins the second.The groups are then equal in size.If one boy hadleft the second group and joined the first, the first group would then have been three times as large as the second.Find the original size of each group.
街角有两组男生。其中,组1中一个男孩离开并加入了组2,则两组人数相等。如果之前,有一个男孩从组2加入组1,那么组1的人数会是组2的3倍。问题:两组一开始各有多少人。
题目并不难,一个方程就可以解出来。
只是这道题的条件里,有一句用了虚拟语气,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英语时态,就会弄错题目。
所以这道数学题,难倒人的地方竟是英语。
再来看看上海交通大学1933年的试卷:
历史卷:
Explain domestic policies of Napoleon。
请解释拿破仑的国内政策。
地理卷:
What industry is famou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place? Lancashire,Sheffield,Champagne,Chemnitz?
以下这些地方以什么工业闻名:兰开夏、谢菲尔德、香槟、开姆尼茨?
物理卷:
What is a standing wave?
什么是驻波?
这些题目比较好理解。
再看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的英语考题:
作文题:
Retell in English an incident from the San Kuo Chih (About 150 words)
用大约150个单词的英文短文复述《三国演义》中任意一个片段。
其实,以上的先生出题还算善良,最后看看1931年上海交大(是,又是上海交大)的招生试题里,数学题连题干都是用英文进行表述的
:
吓到我的不是英语,是题目里的大千世界。
02 英语作文题-辨析时事
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大学入学考试,英语卷频繁传递出对国家的关切、对学生的期许。
比如918事件后,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围剿红军。在这样的形势下,1933年南开大学的英文作文题目是,The Evils of Civil War,内战之恶。
同年,北洋工学院则发问,The Greatest Need in China at Present,此刻中国最紧要之事。
想必,学生的答卷里,除了抗日与剿共之辩,还会有中西之争,强国改制之法……
都是为国家建言献策,而且你还得用英文来写。
03 翻译题也心怀天下
不仅作文题,英语试卷的汉译英题材,也能直接反映当时教育界对时局的关切。
还是1933年,北洋工学院的汉译英题目:
今日国家大势如此危急,任何部分事业皆有重新改造之必要。凡有一技之长,必须尽其所能,为事业谋进步,为人类谋幸福。
1946年,四川大学的汉译英:
我们中国正与世界上爱和平反侵略各国,为世界的正义公理,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共同努力于历史上空前的战争,并正向光荣的胜利与永久的和平之大道迈进。
这些题目,考察英文是一方面,同时也承载着价值追求和家国关怀。
04 考题里的时代民情
以前的历史书,只是记载王侯将相,所以但凡记载着民间风情的文字,都弥足珍贵。那时候的试卷里,能在汉译英的考题中,看到真实的生活。
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考卷的汉译英,就要你翻译一段对话,顺便还推销学校一番:
甲:你往哪里去?
乙:我往徐家汇应考国立交通大学的入学试验。
甲:我也是去应考的。听说今年应考的人非常多,而录取名额有限。竞争必定是十分激烈的。考取的人将是多么幸运啊。
乙:当然我也希望考取。纵然失败,我也不灰心,因为今年考不取,明年我要再来试试。终有一天,我会进入我的理想大学读书的。
甲:愿“有志者事竟成”!
1947年,四川大学的汉译英,让人忍俊不禁:
今天我进城去,和一个朋友看了一次电影,吃了一顿饭,花了一万两千多元。买了一点零碎东西,又花去了两万多元。以后我要尽可能少进城。我每月的收入不过三十万元。稍微浪费一点那就非借债不可。我所来往的朋友都是很穷的,倘使要借债的话,你又向谁借呢?
看电影,吃饭,购物,不知道考生里,有多少人视这样的生活为家常,又有多少人会干瞪双眼。
在民国,英语好能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也许能考个好大学。
季羡林考北大时,数学个位数,英语极好。过几天考清华,数学依然个位数,英语依然极好。
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考到了两位数——15分,英语满分。
(年轻时期的季老)
那样的时代,英文这般好的中学生多是什么人?
左不过商贾子弟、文人后嗣,贫家子农家囡少见也。
民国高考志愿指南
“
地理优势、学术优势、恋爱优势、就业优势......方方面面应有尽有!
”
▼ 本文由豆瓣用户@treasure刘土呆 授权发布 ▼
正逢一年一度高考填报志愿时,土呆突然想到万一自己穿越回了民国该填报哪所学校呢?于是开始了未雨绸缪的思考。
本想倒回一百年的1917看看,不过那时候张勋还在闹复辟,教育发展得还不太均衡,因此,我们倒回上个世纪30年代吧,那个年代正是念大学的选择比较多的好时候呢!
1928-1937年,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到日本鬼子大面积来袭的七七事变之间,所谓的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期间,排名前列的学校跟现在还真差挺远的。北大和清华并没有遥遥领先,人大压根没有成立……第一梯队的学校数量还有很多: 中央大学、 北洋大学、交通大学、燕大、辅仁、 金陵、武大、中山、齐鲁、协和……还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该怎么选?学校太多,又没有985、211的评选,思路容易出现混乱。这就需要一份志愿指南了。
一、城市热门度比拼:
我们不妨先从城市开始选。毕竟选定了城市才好选学校。有几个热门地点堪比现在的北上广深,这几个地方不仅学校好,出来也好就业发展,光宗耀祖。这些城市的房价也要考虑考虑,看看好不好留下来娶媳妇。
于是土呆我选取了几个上世纪30年代前后高考志愿最热的城市:北平、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
1.北平
其实把北平列在第一个我还是很心虚的。从1911年推翻清王朝之后一直到1928年南京的国民政府建立,北京的地位一直在螺旋式下跌。段祺瑞时期的北京还算是政治文化中心,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北京改名为北平,房价直线下跌。当时的北平没落到什么程度呢?在上海买一个公寓的钱在北京能买一个王府——《京华烟云》里姚木兰家就这么买了个王府。
王府气派,价格却不高
鲁迅之前在北京市中心买了两三处房产,几进的四合院不在话下。结果到了上海,他的文集叫《且介亭杂文》,“且介亭”的意思就是,半租界里的亭子间,所以“租界”二字各写一半。北平的房价在上海面前真抬不起头。
但北平毕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更不消说北大、清华、燕大、辅仁、北师大、女高师这些名校云集了。
北平的大学宿舍一直比较紧张,房价降下来之后对于学生是个利好。然鹅和地方价挂钩的也就是经济水平了啊,毕业之后工作不好找啊同学们,《青春之歌》里面林道静本来逃亡到北大旁听得不亦乐乎,可毕业后就一直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待着被老公养,待得最后去干革命了。
林道静:女大学旁听生--家庭主妇--革命女性的完美变身
2.南京
真正热门的地方其实当属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了。毕竟是当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大学是当时最强的大学。而且蒋介石特别爱兼任各种校长,不仅一直是黄埔军校校长,后来还兼任了中央大学校长等一系列职务。那个时候徐悲鸿也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画,想找徐悲鸿当美术老师也是可以的。
毕业后找工作也好说得多,在政府做官可以,做生意的跑跑上海也方便,孔祥熙这些大老板就是上海南京两边跑跑,官场商场两不误。
3.上海
说到上海那自然也是好地方,圣约翰大学,听起来洋味儿就足,分分钟跟张爱玲做同学。中国公学,名字霸气,妹子长得漂亮就有沈从文这样的大才子老师日夜写情书倒追啊。
1929年,百乐门舞厅开业,上课之余去夜店尬舞一番才不负青春呀。
上海给名媛开的女中也多,宋氏姐妹就毕业于上海的中西女中。
不过,房价真的太贵,别人开豪车住别墅你住亭子间恋爱都不好谈啊。但是经济繁荣,工作好赚钱啊,不行去百乐门唱个歌啦,演个电影、话剧什么的,都是生财之道。
4.天津
我们看到前面三个热门城市里面,最终北平又成了北京,上海还是那个上海,但南京已不是那个南京。但现在南京看看天津也就不哭了。
天津在清末民初大概是历史地位最高的时期了。袁大头的政府叫做北洋政府,而北洋政府的老巢北洋军就在天津。另外,清王朝覆灭后,数不清的遗老遗少政治避难于天津租界,观望时局,等待重归北京政坛。这些遗老遗少的孩子,都得上学呀。于是天津很有一些好学校。首先就是北洋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马寅初、徐志摩就毕业于此。
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堂
不过聪明一些的少年们应该想到,当时的天津毕竟依附的是北京当局,北京都沦落至此,天津的前途是很堪忧的,还是上海-南京这一组双子星的前景要好一些。
5.广州、武汉
其实数到这里已经不是很热门了,但广州毕竟是孙中山先生活跃过的大后方,早几年若是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搞不好你也就是蒋委员长。如今黄埔军校还在,蒋委员长还是校长,去那儿学学闹革命错不了。同时也是很大的进出口港,天高皇帝远搞搞走私也很方便。
黄埔军校:校长就是总统的感觉可还行?
并列第五的是武汉,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武大珞珈山上的樱花很美,九省通衢的汉口一直是很发达的地方,除了热一点别的都还好。武汉大学的考试是全中文的,强调民族性,适合爱国青年。
起义门:这里打响了推翻三千年封建统治的革命第一枪啊!
剩下的大学集中的城市还有杭州、济南等等,大家综合考虑路费、气候等情况来做决定。
相信你已经心里有数了。有钱的,家里经商的去上海,朝中有人去南京,想求知想出名去北京,想学习革命传统去武汉广州。
二、校园环境比拼
原谅我的肤浅,先要介绍的不是师资、不是专业、不是就业,而是校园环境。但你们说说,谁希望自己大学站在前门就看到了后门(在这里不点名地批评一下人大)?谁希望自己大学谈恋爱的方式是操场上一起跑圈(在这里不点名地批评一下清华)?谁不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是花前月下的?
在这里,土呆将抽离出现代人的审美,尽量还原当时民国人的审美,评选出最美的校园。
何谓民国的审美呢?讲究的是中西的融合。当年的校园大多数都很美丽,因为融合的西方元素也是古典元素而非钢筋水泥的现代后现代元素。
基本上民国的校园风貌分为三类,中西合璧的成分里“西”占主导,中西合璧里“中”占主导,中式西式融为一体的“民国风”。(土呆自己发明的分类)
无论选择哪种类型,都诞生了美丽的校园。
同时土呆发明的四个打分项分别是:1.壮观、2.美丽 3.有新意4.有历史。
下面公布评选结果:
NO.1 中央大学
校园环境第一名评给当时政府所在地的第一学府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属于第一类,“中西合璧偏西式”当中近乎纯西式的风格。她虽然不是最美丽的,但非常开阔壮观,有一种新时代的王者之气。
没有过于雄伟厚重的门楼,没有遮遮掩掩的照壁,敞亮的凡尔赛式的喷泉花园,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以及主楼的圆穹顶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上面的小红亭还是代表了中华文明)。这样的校园既美丽又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感到旧时代的确拜拜了。对于西方建筑的贴切把握也带来了厚重的历史感。
旧址位于今东南大学
NO.2 武汉大学
校园环境的第二名评给现在大家认为最美的大学武汉大学。武大属于第三类,自成一体的“民国风”。
建筑用了中式元素但是完全脱离了中式的窠臼
武汉大学的校园之美丽其实超过中央大学,不过却败给了中央大学的王者之气。武大的建筑风格没有西化得那么激进,采用了西方建筑的大体量感和罗曼式拱券,但具体的元素却都是中式的,汉白玉的栏杆,四角飞檐等等。琉璃瓦采用了绿色让人耳目一新。
最最厉害的是用了和山体结合。借山体之势这一招,法国人用这一招很厉害的有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圣米歇尔山上的修道院等等。西藏人用这一招建了布达拉宫,南京人用这一招建了中山陵。
总之就是一望上去好高好高,其实建筑不高,是山高。这下好了,我们国家终于有大学校园也用了这种耍流氓的障眼法就是珞珈山上的武大建筑群。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上课去图书馆要爬山,回宿舍要爬山,哎,爬吧。
所以武大的壮观没话说,建筑设计也美丽,珞珈山名字美、植被好,山下的东湖碧波荡漾,新意十足。她的美丽一直延续到现在还震撼着新中国的人们。
N0.3 辅仁大学
北平学校首度上榜,你肯定想不到我竟然没有颁给民国建筑的良心之作——燕园。燕园的确是良心之作,这个过后要说,但是并不够符合土呆我的要求。
辅仁大学和燕园的PK,我选了辅仁。原因是,这两个学校同为“中西合璧偏中式”的设计,辅仁更体现了中式的真正神韵。
要知道,在中国建筑的体系分为两条脉络,一是大殿建筑群,这种可以和西方建筑PK壮观。二是古典园林。古典园林体现的就不是壮观了,而是淡远、细腻、留白这些意味。燕园的问题是,她走的是第二条路,古典园林,但不肯牺牲建筑的壮观性,在远没有颐和园大的园子里造出了大量的大体量建筑,如德才均备斋、南北阁等等,最后的结果就是显得建筑不够精美的同时(中国建筑的好看在檐和台阶不在墙体),又反衬得未名湖小得只是个池塘。好的园林是能够在一园之中得见江湖,这一点燕园比隔壁的颐和园差很远。
辅仁校门
而辅仁大学,同样走的是古典园林路线。但与燕园基本上完全重建,只把朗润园建筑成为成为一隅的点缀不同,辅仁大学大量沿用了涛贝勒府花园的景观,同时新修建了一个大体量的校舍。
新建筑负责壮观,老建筑负责美丽。历史的肌理则是最难复制的。北京有大量的历史遗迹资源,若能尊重老建筑,依托老建筑发展,才能愈来愈有味道,燕园比辅仁便差在少了点儿旧时月色。
N0.4 沪江大学
这是一组洋派建筑组群。非常可爱,整个校园有数不清的小洋楼。现在是上海理工大学。
音乐堂
N0.5 燕园与她在南京的双胞胎附身
燕园确实是良心之作,设计师墨菲这个老外是真用心了,如今的北大沾了燕园太多的光。在这里声明,土呆把燕园排在中央、沪江等大学之后绝对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为太在意中国文化的传承,所以对中西合璧偏中式的学校格外苛责。燕园建筑非常壮阔,但总体而言建筑分不太清亭台楼阁的区别,都比较浑厚。静园六院、朗润园小亭、鸣鹤园水榭、西门鱼塘、燕南园几处小景很不错,几座桥也好。
刚才说的,建筑体量太大,不讲镂空质感,反衬得不大的未名湖更像池塘。
还有不太舒服的一点是校园是东西轴线的,去的是东学西渐的意思,但是北京的日光你懂得,最好还是坐北朝南舒服。
燕园最值得称道的是集京城草木之大成,山桃、碧桃、海棠、玉兰、丁香、紫藤、睡莲次第开放,秋有银杏冬有雪,还有松柏长青, 一园之内赏尽京城四季花木。北京城不仅干燥且尘土肆虐,气候上唯一的好处是四季分明。这一点造就了花木一季一季绝不重样。早春是早春,仲春是仲春,晚春是晚春。
燕大之后的5.5名我给“小燕大”。何谓“小燕大”?在南京,有一个一毛一样的学校,也是墨菲设计的,也有个湖,也是东西轴线。那就是著名的金陵女子大学。
记住这是北大百度图片搜出来的结果
我们来对比一下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校园样貌。金陵女大旧址现在归南京师范大学了,导致土呆我第一次看到南师大的宣传照时以为见到鬼了!
VS
南师大随园
——你逗我?你确定这不是在玩“找茬儿”的游戏?
替墨菲尴尬一秒钟。据景观界的朋友说墨菲大概是一个很懒的设计师……一个标用两次啊……
你确定这是采月湖不是未名湖?
撞梗无数的双胞胎姐妹
三、师生颜值比拼
看完学校环境,请原谅三俗的土呆我,进入激动人心的看师生颜值环节……先看学校的颜值,又看人的颜值……也是没SEI了!
没办法,大学必修是什么,恋爱呀。恋爱的入门阶段看什么,看眼缘呀,什么样的人能对上眼,好看的人呀。
颜值方面我们可以分为两类学校看,国立的和教会的。教会的大体会好看一些,因为有钱。有钱才能捯饬。
先看这几个学校整体颜值水平吧,难以取舍,难以取舍。
先来个集体亮相的排名。
NO.1 燕京大学
中间是司徒雷登校长
这一组应该是老师们的照片,被深深征服了,相当贵气。
NO.2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旧照,可见女生比例不低,呢子大衣配旗袍皮鞋的搭配可圈可点。
NO.3 辅仁大学
辅仁女生合影,非常有教养,除了右一,都是熨过的旗袍,亭亭玉立,但就是没几个爱笑的。
NO.4 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的帅哥,帅到没话说。发型够潮。
NO.5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女生,比现在还多!不过感觉大家旗袍没怎么熨平整,第一排有几个席地而坐的姿态不优雅拉低了平均分。但总体而言清华妹子质量不错。
其实,一个悲伤的消息是,到了大学阶段,能够接触到的妹子,实则不多了……
很多漂亮的妹子都选择了相当于中学的名媛学堂。比如陆小曼、唐瑛,她们在学校时要学习言谈举止、学习骑自行车、自然也不会裹小脚,不裹小脚才能去百乐门和男人们跳舞啊!跳舞才能当上交际花啊!
当上了交际花之后就嫁人了……
唐瑛,上海中西女中校花,上海滩名媛,与陆小曼并称“南唐北陆”,用 CHANEL香水、CD口红、CELINE衣服和LV手袋,杨杏佛宋子文都追不到她。
严仁美,中西女中校花,她姑姑严幼韵戏超级多,后来嫁给了顾维钧,喜欢自己开着豪车上复旦大学。
——好了,上大学的各位就不要想那些交际花,未来的外交官太太和总统夫人了,这些都是王公贵族们的太太,咱们还是在各个大学校花里寻觅良缘吧。
颜值最高的5对校园情侣:
1.上海公学沈从文、张兆和 (师生恋)
张家四姐妹的面目都特别干净,没有杂念的干净
上海的中国公学,老师沈从文遇到了张兆和,来自合肥九如巷的张家,美女。然后写了无数的情书加上校长胡适的推荐,张兆和才答应。沈从文,农民出身,只身闯荡文坛,差点得了诺贝尔奖,给他第一名是敬他的能力和执着。
NO.2 燕京大学,陈梦家、赵萝蕤(同窗情)
陈梦家大帅哥无疑,赵萝蕤气质非常知性
陈梦家曾经上过前线,又到燕大读书,在这里,遇到了清新淡雅的赵萝蕤。赵萝蕤是当时燕大校花,也是燕大子弟,父亲是宗教学院的院长。陈梦家出身寒微,但有才,而且极帅。
来一张陈梦家单人。
这模样主持个新闻联播没问题了。
NO.3 清华大学钱钟书、杨绛(本校生&旁听生)
据说是天蝎男和巨蟹女,死宅死宅的搭配
清华园,钱钟书遇到了出身名门的杨绛。杨绛其实是东吴大学的学生,那年清华在家乡不招生,就来清华旁听。在东吴大学她就是校花,有72名追求者(这谁统计的?反正我先信了吧)钱钟书又帅又有才,非常不错。两人是同乡,都是书香门第,名门之后,门当户对。夫妇俩都很宅,不爱社交,写文章喜欢酸来酸去。颜值分,我是给钱老先生的。但据说动态的钱钟书相当木讷……
NO.4 清华大学 曹禺、郑秀
还是清华园,当时还叫万家宝的曹禺找到了老婆郑秀,曹禺爱写话剧,而郑秀出演了清华话剧社排演的娜拉。两个话剧人碰撞出了一场爱情与婚姻。要说这两人颜值其实相当高,曹禺先生都有些靳东的赶脚了,但问题是这俩看起来不太像大学生……故而屈居第四名。
NO.5 清华大学周培源 北平女子师大王蒂澂(跨校师生恋)
别急,妹子的第三个字念“澄”
这一对跨校师生恋为土呆打开了新思路,周培源是清华物理系教授,后来被成为院士,王蒂澂是女师大校花。当年周又高又帅,至少打败了同为物理学宗师的叶企孙、以及经济学宗师陈岱孙才追到了王小姐。
和前面众多名门之后不同,周培源的父亲不过是个秀才,而王女士也是小镇姑娘,通过官费保送一路到的北京,两个人都是草根努力出来的,很不容易。
若说周培源有什么强项,我认为是特别可爱,西南联大时期,没有车也没有公交,他是唯一一个想到买一匹马然后骑马送孩子上学,然后自己上班的神人。
尴尬的是,叶企孙和陈岱孙这二位都终身未娶,不知道和王小姐的拒绝有多大关系。
嗯,哪个学校好谈恋爱大家都知道了吧。而且,我感觉妹子只要上了大学,真的就可以随便挑了,民国大学男生们真的是才貌双全好吗。
大学里这些校花都很难追,要是大家死了心觉得不值得的话,就出门左转百乐门跳舞,要还是坚持想找一个精神上能交流的灵魂伴侣,就尽量还是在本校里和其他男人厮杀。不过看看厮杀的结果也知道,都是又帅又有才的男人搞定了校花。关键还是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