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看完这个电影的理想状态是,默默关上电脑,抬头呈45度角仰望天空,脑海中浮现出亮司与雪穗的身影,眼角,有泪滑过.《白夜行》,一个好的作品,深受触动。
电影大体上忠于原著,但相比原著对两位男女主角做了相当程度的美化。比如,明显增加了雪穗学生时期受侮辱的程度,桐原亮司高中毕业后离家出走变成了初中毕业离家出走,加强了负面家庭环境,这种客观条件对小孩子负面成长影响的控诉。
其实这个版本,整个感觉是最贴合原著的,女主演员清秀型,不像书中描绘的那么美丽,但我觉得她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雪穗,尽管为影子的死动容,但直至最后一秒,她还是狠下心了,导演的氛围也营造到位了,但限于篇幅问题,男女主之间的羁绊并没有完全体现,男主线虽然描绘的少,但很符合男女主一暗一明的设定,但男主线还是删减太多了,男主的聪明机智都看不出来。
有的人本就不需要太阳,像是雪穗;而有的人他的生命里不允许黑暗,比如亮司。同是悲剧的童年,一个变得强大,另一个却走向封闭。从此,不需要太阳的那个活在了阳光下,渴望光明的却活在黑暗之中。很难定义雪穗的心中,是否有过爱,而亮司,是否又把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雪穗身上?也许,这种错乱的人生也是一种是最完美的阴错阳差。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是压抑的、隐忍的、痛苦的以至于变态的。
电影似乎是以笹垣大叔的搜查为主线,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从表面上看,亮司和雪穗完全就是两个人两个世界没有任何交界的故事。以笹垣大叔为主线,才能让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看得懂电影。之后对于十九年前事件的回忆,在叙述之下进行,还是很有几分震撼力。至于开头发现谋杀案现场的小孩儿奔跑的画面,还是滤不掉日本文艺片的气息。
父亲的罪过确实令人叹息,而这个黑暗中的少年更令人惋惜,本以为两人是在黑夜中,相依为命的情侣,结束才明白一个是用生命去爱你,而另一个却只是让你为我的存在而放弃生命。是怎样的的感情,才能让一个人放弃正常的生活,全心保护一个人呢?这应该就是白夜行给我们最大的震撼。小小年纪的亮司与雪穗,可以在杀死自己的爸爸妈妈后,依然面不改色,继续生活。本该稚嫩的两个人,从小就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冷酷与成熟。他们的天空,都没有太阳,亮司是雪穗的阳光,所以雪穗可以在黑暗中前行。
电影中亮司的死,没有像书中那样说,被警察追逐后跳下房檐并在过程中用剪刀扎死自己,而是和老警察的对话中,感受到了爱之后,决定不再守在雪穗身边,做那些肮脏的事情,而且死时听到了雪穗说的那句“我不认识他”后才离世,也许是电影版希望亮司,最终对雪穗死心才这样安排的。
用父亲对儿子的眼光来包容,爱一个饱受童年阴影摧残,活在黑暗的通风管内的孩子。电影之初已埋下伏笔,可能从儿子去世开始,警官一直以救赎的心来对待亮司。希望这两个原来是受害者的孩子,能得到心灵抚慰,这是除开法律制裁之外,人性的温暖。
雪穗行走在光明中,亮司隐藏于黑夜里;雪穗越是活的光鲜,精彩,越是衬托出亮司的残酷与绝望;亮司其实一直在盼望着那位警察有一天会找到黑暗中的他吧,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而雪穗则是带着他的希望继续活着,为他而活。
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结尾,雪穗被母亲逼着接客(这段是比原著更黑暗的改编,不过很好);亮司杀死父亲然后把雪穗撵走自己处理现场;在河边洗去血迹;杀死雪穗的母亲,然后说以后我们不要再见面;和雪穗一起玩耍;在店外隔着玻璃看着雪穗穿着婚纱对自己笑,亮司死后雪穗失魂一般转身离去。
看过结尾这些片段,真的已经值了,让我可以完全感受到那无边黑暗中亮司和雪穗相互依靠挣扎着活下去的心理状态。电影也留下了很多空白点留别人去解读。但是男主多增加的“戏”可能会让有的观众觉得电影拍出的空间狭隘了不少。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觉得拍毁了,但是多看几遍就明白导演的良苦用心在哪,越品越有味道。可能我不会说粗鲁的话来直观的表述,但是,好的东西是需要有人去发掘的。
这部电影让人反思自己的内心,反思这个社会,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电影篇幅有限,和表达方式有限,因此情节不全,且很多细节不能按照原著的方式表达,因为太晦涩。但我还是想说编剧的表现没什么很出色的地方。而故事在压抑到高潮的位置,导演这高潮也实在是处理得不够漂亮。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不是因为他生性残忍,而是他从小就生活在被人欺辱,长期压抑的环境下,最终导致了这一系列事情的产生。细细想想这些过程,都是他的错么?如果他周围的人对他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友善,会造成他如此扭曲的性格么?其实每个人都是这场犯罪的推手和共谋,因为人们选择了冷漠和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