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对奴隶有着绝对的生杀大权,奴隶主死后,拽上几个奴隶到另一个世界伺候自己,那是相当正常的做法。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大家逐渐意识到“人殉”太过残暴,不符合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百姓的信条。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替代的办法——“俑殉”。

秦始皇有没有用活人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1)

说到“俑殉”,很多人自动联想到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这明明就是一个两千年前的艺术集中展示,恢弘的场面似乎瞬间将人带入了金戈铁马的时代。从周朝开始,“人殉”制度就已经逐渐被废除了。因此,在人们看来,到了秦始皇时期,“俑殉”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不过,历史反复证明,总有人舍不得扔掉那些“丑陋”的东西,就比如秦始皇的祖先——秦武公,春秋时期秦国第5任国君(前697年—前678年)。中国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宫廷政变,动辄就是某国公子跑到它国,在他人的支持下重新回国争夺王位。那时的秦国很乱,太子、年幼的国君连番被一些实权派人物废除,最后就轮到了秦武公。

秦武公的人生算是大起大落再大起,他原本是一朝太子,结果,秦宪公一死,不仅没人支持他,还将他给废了。当时,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了秦武公,拥立秦出子为国君。不过,转了一圈后,王位还是到了他的手中。公元前698年,三父等人共同合谋派人暗杀了秦出子,重新拥立秦武公为国君。

秦始皇有没有用活人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2)

估计,秦武公经历了人生起落后,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就变了。

秦武公在位的时间不长不短,整整20年,虽然没有太大的政绩,但是为了巩固统治,他的手法很是粗暴,死后更是采用了“人殉”。

《秦本纪》给出了一个数据:

“从死者六十六人。”

于是,他的后人继续继承发扬,秦缪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但让大家意外的是,“从死者”的名单中居然有三位名声不错的良臣,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此事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难不成他们还需要到另一世界给秦缪公出谋划策?

其实,在孔子看来连“俑殉”都该被摒弃。他的理由是:尽管土偶和草人代替了“人殉”,但这种风气还是会变相的助长“人殉”。看看后来的历史,也的确如此。汉朝以后的几个王朝虽然废掉了“人殉”制度,但到了朱元璋时期,他却是将其重新捡了回来。

秦始皇有没有用活人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3)

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孔子说这话不是没有背景的,周朝废止了“人殉”替而代之的是“草人”,结果,到了后来成了制作考究的土俑,这自然会引发他的担忧。

后来,到了秦始皇时期,在对他“暴政”的描述中,出现了很多真实数据。比如:统一六国发动的战争中,死亡人数少则上千,多则上几十万,甚至,在赵国一战中,就坑杀了赵兵40万。后来有史学家讨论,这么多的俘虏,怎么供给?不给他们吃饱,必然还会再反抗。

于是,史学家就很关心秦始皇的身后事,连秦缪公这样的“仁义”君王,最后都拉上了177人与自己同葬。秦始皇可是一位真正的铁腕统治者,他应该会做得更加“过分”。但事实上,大家看到的也就是几个兵俑、马俑坑,还有一些珍禽鸟兽等。

秦始皇有没有用活人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4)

倒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下了狠手,将他后宫没有子嗣的嫔妃以及那些工匠们都做了殉葬品。单从史籍给出的数据来看,估计没人能超得过,仅工匠就有十多万人。

不过,当时究竟有多少活人陪葬,最终的话语权还得交给秦始皇陵墓。只有打开了他的陵墓,才能让这一说法得到最终的证实。当然,自秦武公后并非所有的秦王室都会选择“人殉”,秦始皇祖母的墓葬在如今西安南郊,她的墓葬中就没有发现活人殉葬的痕迹。

现在无法考证的是,当年是谁第一个用“人俑”殉葬的,但可以知道是谁后来废止了这一制度,此人就是康熙。这位皇帝应该是清朝300年中最为开明的一位皇帝,汉将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满人从他开始实行土葬,也是从他开始将朱元璋从历史垃圾中捡回来的陋习很是无情地抛弃了。

秦始皇有没有用活人殉葬(为何很多人都想到了秦始皇)(5)

那么,胡亥为何会将那些工匠们都闷死于秦始皇陵墓之中呢?

按风水上的说法,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都需要使用“人柱”。所谓人柱,就是被埋在建筑物地基中心点的人。对于一座皇陵来说,断龙石一放,灭口、人柱一举两得。我不觉得我能想到的办法,皇帝身边的谋士们会想不到。只是,秦始皇的某些形象已深入人心,哪怕不是他做的事,但凡和他沾了边,都会一股脑的算在他的身上,殉葬也不例外。

秦始皇虽然不是“人殉”的“始作俑者”,但他有了一个“坑爹”的儿子,结果背了2000多年的锅,这实在是有些冤枉。

参考资料: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略论秦的人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