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课 之 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的最根本经典 无私奉献最有益(1)

这一课讲的是天道的损益特性,万事万物有损有益,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付出谓损,受惠为益。过盈则损,不足则补。

人有不同的损益观:人道为私,损不足以奉有余,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利万物不争功,无私奉献,扶弱济困。

损什么,补什么?俗人重名利地位,损人利己。圣贤尊道贵德,利益天下。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修道修德的人能以苦为荣,利人利他,舍己救人。他损掉的是自私自利、自大自傲、自是自见等 “人道”劣根性,建的是利天下、不居功为主的 “上德”,增长的是无欲无为、处下处贱、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等“天之道”性。

如何理解损益?贪官高升,有人贿财贿色,看似受益,其实灾祸随着脚后根就到,事发之后,受牢狱之灾,该他受损。

修道过关,复过辅正,吃苦受难,是受损; 闯过难关,跃上新境,气盈功升,是受益。及至新境,又有新的磨难和考验来损;摆脱困境,就又见蓝天,再受益。

比如一个单位,遇到困难多、风险大、不讨好、很棘手的事,有人会躲会推,谋自身安逸。但“有德人”会不计得失,迎难而上,没日没夜,吃苦受累,承担风险。表面上他付出得太多,受了损;实际上他在与困难和风险的周旋中掌握了客观规律,解决了问题,增长了才干,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受益良多。

修天道,就要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受益提高。

原创:清虚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