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雉鸡笼养褐马鸡的孵化与育雏技术

张丽霞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我国特有珍稀雉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褐马鸡列为“易危级”鸟类 。褐马鸡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同时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附录Ⅰ物种。

目前褐马鸡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与环境变化、栖息地破坏、人类过度捕猎、疾病流行等息息相关。现褐马鸡种群呈斑块化分布,仅分布于山西吕梁山脉、北京市灵空山地区、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陕西黄龙山地区,地理分布局限以及森林岛屿化现象导致种群基因交流受阻、种群遗传衰退、种质资源多样性流失 。人工繁育褐马鸡是扩大褐马鸡种群数量的有效对策,笼养褐马鸡的孵化、育雏技术决定褐马鸡人工繁育的成功率,本文从孵化育雏环境及孵化前选配、自然孵化与育雏、人工孵化与育雏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笼养褐马鸡的孵化、育雏提供理论依据。

1 孵化育雏环境及孵化前选配

1.1 笼舍环境

良好的饲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褐马鸡的繁殖率。褐马鸡繁殖笼舍的外运动场应铺设沙土地,人工放置繁殖巢箱、食槽、饮水池,设置栖架、木墩、灌丛等丰容设施,给成年褐马鸡提供上架夜宿的条件。繁殖期褐马鸡的笼舍应选择安静、少干扰的场所,笼舍周围和笼舍之间用竹篱笆隔挡,避免发情期雄性褐马鸡之间打斗。同时邻近笼舍的动物种类、数量不宜经常变动,以免声音和气味等外界环境变化刺激褐马鸡。遇寒冷、大风、雨雪天气时要注意对褐马鸡的保护,及时清扫积雪和排除笼舍积水。注意补充沙砾,以供褐马鸡清洁羽毛、消除疲劳、减少体外寄生虫。根据多年饲养经验,并参照家鸡防疫措施,对褐马鸡进行常规消毒和疫苗接种,以预防疫情的发生。

1.2 孵化前选配

李延清 报道,在野外,处于繁殖期的雄性褐马鸡通过格斗争夺交配权、占领巢区,雄鸡和雌鸡形成稳定的婚配关系后成对活动,并交配产卵。关于褐马鸡开始选配的时间,应结合当地实际饲养繁殖经验及气候条件灵活制定。

繁殖期笼养褐马鸡应分笼配对饲养,可减少伤亡,提高受精率、产卵率,雌雄配对后如有打斗现象可适时调换配对象,一般将雄性个体调入雌性个体的笼舍或者领地。

褐马鸡选配时,应结合褐马鸡的最佳繁育年龄和繁殖档案,选择 3~8 岁处于繁殖高峰期的褐马鸡进行配对。笼养褐马鸡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现有繁殖种群的谱系关系,掌握褐马鸡间的亲缘关系,可以有目的地选择DNA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褐马鸡进行选配。为了防止褐马鸡近亲交配,可适当将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褐马鸡个体引入人工饲养种群,扩增稀有等位基因,避免后代形成纯合子和近交衰退,保证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繁殖前期雄鸡移动、警戒行为较多,负责保护雌鸡;雌鸡取食行为较多,为产卵孵化做准备。

雉鸡生长环境(珍稀雉鸡笼养褐马鸡的孵化与育雏技术)(1)

2 自然孵化与育雏

2.1 自然孵化

4 月到 5 月初,褐马鸡开始营巢产卵,可适当在笼舍内放置营巢材料,如树叶、小树枝、树皮、小木片和干草等,产卵时雌鸡会在巢内铺垫羽毛。褐马鸡的繁殖期为每年 4~6 月。笼养褐马鸡一般每年产卵一次,有的雌鸡窝产卵数可达到 10 枚以上。褐马鸡卵呈卵圆形,颜色有青白色、灰白色,卵重53~59g,种卵受精率为 42.4%~78.5% 。

在野外,5 月褐马鸡进入孵化阶段。自然孵化包括亲鸟孵化和“义亲”孵化,孵化期为26~29d,孵化率为 50%~64%。褐马鸡卵的孵化温度为 36.5~36.7℃。雌鸡孵化期间,雄鸡在距巢 50m 左右负责警卫。孵化期间应尽量创造安静的孵化环境,避免异常声音的刺激和个体的干扰,否则雌鸡会乱飞乱撞,甚至离巢、弃巢,造成孵化失败。在孵卵过程中会有晾卵的行为,多在中午或午后天气暖和时进行,晾卵时间每次为 30~60min。

部分笼养褐马鸡会啄食自己产下的卵,也有只产卵不孵化的情况发生,这时可利用健康、恋巢性强、性情温顺的雌鸡做为“义亲”代孵,如家鸡、白鹇、乌骨鸡等 。代孵前,孵化场所、孵化巢箱、巢内垫草、孵化雌鸡用 5%的新洁尔灭消毒 20min;待坐巢稳定后,放入大小匀称、色泽均匀光滑的褐马鸡卵8~12 枚,做好标记;表面干净的种卵可直接放入巢中。“义亲”代孵的优点在于干扰因素可控性强、管理相对容易,出雏率高、成活率高、幼雏抵抗力强;缺点在于寻找理想的代孵雌鸡比较困难,孵卵量有限,且要饲养储备代孵雌鸡。孵化过程应每天观察卵的情况,测试种卵上表最高温度(孵化温度)和最低温度(晾卵温度),孵化 7d时,通过在暗室利用照蛋器照蛋可判断其是否受精,发育正常的胚胎可以观察到似蜘蛛网状的卵黄囊上的血管,无精蛋蛋内透明,观察不到任何生命迹象。由于褐马鸡卵为有色卵壳,照蛋时有时不太容易分辨,因此也可待孵化期到 10~14d 时,再次照卵查看。

2.2 育雏

孵化到 26~27d 时,开始听到由弱到强的鸣叫声,直至雏鸡出壳。雏鸡破壳时从卵的钝端 1/3 处啄开裂纹,呈梅花形或具不规则形状,再沿逆时针方向啄开,然后用头顶开蛋壳,接着奔出壳外,全程9~26h,甚至更长。若雏鸡鸣叫声出现由强变弱的异常情况,应根据情况酌情人工剥壳,在卵钝端 1/3处剥去一小块,手要轻、动作要慢,剥壳到最后时要观察卵黄的吸收程度,要让雏鸡自身把卵黄完全吸收,不能强行分离,否则会影响雏鸡的抵抗力、成活率。雏鸡啄壳后,经常存在血管未发育完全的情况,所以人工辅助剥壳时,一定要小心谨慎。6 月上旬,雏鸡陆续出壳,雏鸡体重为 35~60g。刚出壳的雏鸡尚未建立恒温机制,出壳 20d内由亲鸟在笼舍内自然育雏,及时注射疫苗。1~7 日龄雏鸡所需温度保持在 32℃左右,随后逐渐下降。由“义亲”哺育的褐马鸡雏,对环境温度要求不太严格。褐马鸡为早成鸟,刚出壳时不能站立,钻进亲鸟或“义亲”翅下暖干潮湿的绒羽,在雌鸡的诱引下即能缓慢活动且有觅食行为,雏鸡出壳后 24h 可喂水、喂食。1~2 日龄雏鸡的饮水(温开水)中可加入 5%的葡萄糖粉,以增强雏鸡体质;2 日龄时,雏鸡可随雌鸡进行小范围活动;到 3~4 日龄时,雏鸡能离开雌鸡独立活动。刚出壳的雏鸡多不食或只是少食;3~4 日龄可采用雏鸡颗粒料饲喂,添加面包虫饲喂效果更好;雏鸡出壳 20d 后可到室外活动,加喂新鲜蔬菜、水果;60 日龄后饲粮逐渐过渡为颗粒料和成鸡饲料的混合饲粮;4 个月时即可以饲喂成鸡饲粮,每天饲喂 2 次,适当调整日粮中不同品种蔬菜、水果的配比,以保证褐马鸡在饲养条件下拥有良好的营养供给。

生长至 6 个月的褐马鸡,其头颈部的颜色、形状、尾部的尾翎长度、两翅及背部的羽毛颜色、光泽,大体上已近似于成年褐马鸡的形态。

雉鸡生长环境(珍稀雉鸡笼养褐马鸡的孵化与育雏技术)(2)

3 人工孵化与育雏

3.1 人工孵化

采用孵化机进行人工孵化。孵化前用甲醛-高锰酸钾溶液对孵化机进行熏蒸消毒10~15min,通风1h;然后开机调试,试运行2~3d,机器运转一切正常后,可以放入种卵,开始孵化。入孵前,将种卵称重,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沥干后装入盘内,测量,编号。孵化期为 26~29d,孵化率为 46.2% 。

褐马鸡人工孵化的关键在于控制好温度、湿度等孵化条件。褐马鸡人工孵化的初始孵化温度为37~38℃,随着种蛋孵化日龄的增加,孵化温度逐渐降低 0.5℃,湿度 50%~60%。孵化过程变化如下:第1~10 天,温度 37.5~38.0℃,湿度 55%~60%;第11~25 天,温度 37.3~37.7℃,湿度 50%~55%;第 26天至出壳,温度 36~37℃,湿度 65%~70%。孵化 22d可开始晾卵,晾卵时间为 5~30min。在孵化过程中,每 2h 翻一次卵,翻卵角度不小于 90°,孵化后期应充分晾卵,避免散热不足引起胚胎死亡。孵化过程中注意孵化机的通风,孵化后期通风孔全部打开,保持褐马鸡胚胎的正常气体代谢。孵化到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第 25 天时,通过在暗室利用照蛋器照蛋来判断是否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及时淘汰无精蛋和死胚蛋,并且根据胚胎发育情况,适当调整孵化温度及湿度。

3.2 育雏

雏鸡出壳后,在孵化机停留24h,然后转入育雏箱,保持育幼箱中的通风和洁净。育雏箱温度为:1~7 日龄为 32~35℃,7~14 日龄为 30℃,14 日龄后为 26~28℃,逐渐下调温度,直至雏鸡适应,天气温暖的情况下可到室外活动。1 月龄内每天饲喂 6次,饲喂商品用雏鸡颗粒饲料,添加面包虫。随着雏鸡日龄增长,饲喂次数逐渐减少,投食量逐渐增加,16 周后每日饲喂 2 次。雏鸡在育雏室内经过 6周的饲养,脱温后可转入笼舍饲养,配备饮水盒和饲料盒,供其自由饮水和采食。为了降低笼舍转换的应激,在饮水中可添加禽用多种维生素。饲养场设置沙池,以供褐马鸡啄食和“沙浴”。育雏期间,饲养员应保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笼舍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在育雏过程要定期进行预防免疫,防止感染禽类传染病。育雏结束后,逐步将饲料过渡为成年褐马鸡饲料。

雉鸡生长环境(珍稀雉鸡笼养褐马鸡的孵化与育雏技术)(3)

4 结论

笼养褐马鸡孵化、育雏技术的提高对提高笼养褐马鸡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孵化的关键是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和提供安静的环境,人工孵化的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育雏应保证适宜的、稳定的温度,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和加强疫病防治。人工孵化、育雏对于挽救珍稀物种意义重大,但是从自然行为、后代繁殖、野外放归等方面考虑,技术人员应在笼养条件下尽量引导褐马鸡的自然孵化、育雏行为,加强谱系管理,防止近亲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