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行动本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助其走上小康之路的推手和加速剂,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不断出现扶贫干部们殚精竭虑、昼夜无休,而困难群众却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甚至摆出一副不胜其烦的状态,即便是在基层的日常工作开展中,这种“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情况也并非罕见,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鱼和渔有什么区别?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鱼和渔有什么区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鱼和渔有什么区别

脱贫攻坚行动本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助其走上小康之路的推手和加速剂,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不断出现扶贫干部们殚精竭虑、昼夜无休,而困难群众却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甚至摆出一副不胜其烦的状态,即便是在基层的日常工作开展中,这种“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情况也并非罕见,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是个别群众“不可理喻、烂泥扶不上墙”吗?那倒未必,哪有人不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那是基层干部“敷衍塞责、应付差事”吗?更不可能,有多少基层干部“5 2、白加黑”地工作,薪资不见长,银丝却日增,恨不能时时刻刻让群众个个安居乐业、眉开眼笑。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我想,问题更多的应该在于与群众打交道时的方法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倘若我们基层干部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更多的倾听民声,多一些指导、引导和教育的话,效果是不是好一些呢?

了解思想状态,激发同理心和认同感。有困难的基层群众往往是遭受了生活的打击或重挫之后,才心灰意冷,甚至破罐破摔。作为基层干部,要想帮助困难群众,首先要了解其生活背景和思想状况,展示出干部帮助的真心和诚意,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的真心实意,激发其同理心和认同感,使其发自内心愿意与干部一起努力摆脱自身困境。

循循善诱,引导其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在扶贫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困难群众慵懒闲散,任由家中脏乱不堪,甚至村干部来家中打扫卫生都认为理所应当。基层干部发放捐助款、送去慰问金、上门慰问、打扫卫生......常人看来如此令人感动的情景,怎么到了困难群众眼中,倒成了天经地义的服务了呢?难道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就应当成为无微不至的仆人吗?因此,及时扭转困难群众的思想,让其意识到干部只是辅助其站起来的“牵引绳”,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创造条件,帮助其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部分群众的“无感”主要来自于想获得更多的权益,而不是更多的义务,自身严重缺乏责任感和团结意识。基层干部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困难群众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比如规划、修路、扶贫等工作,更多听取群众的心声和意见,让更多的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团结意识,进而激发其奋进向上的内生动力,与干部携手共进,共创幸福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困难群众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过上小康生活,既能让群众少一些“无感”,又能削减干部的“不满”,共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