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1)

董仲舒: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董仲舒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按说,他在汉武帝时将儒学推上了最崇高的地位,怎么说也是宗师级的人物,可他却连个“子”都没混上,有孔子、荀子、墨子,连宋代的朱嘉都称为朱子,而这董仲舒却一直被叫做董生,没见有人以董子相称的,悲哉。

董仲舒身上最醒目的标签就只有一个,那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他如“天人感应”等名词,虽然也听说过,但能一探其究之人是少之又少,至于他的生平,做了哪些官职,结局如何,我想,知道的人怕是不多。

他肯定是儒学大师,不然不会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之青眼,更不会通过他的鼓吹,让武帝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为汉之国策,但却也正因为如此,使人们觉得这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摧残,不但将儒学看作是维护皇权的帮凶,而且也同皇权划上了等号。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2)

就是这样一位国师级的儒学大佬,怎么也应该如明之姚广孝,在朝堂上有显赫的地位,就如同《西游记》中车迟国中的那几位大仙一样,可以呼风唤雨。

但实际上董仲舒却并没有享受到如此之待遇,可以说,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如果说有,那也仅仅是在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点。

董仲舒,广川人,即今河北衡水市,西汉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今文经学大师,他在景帝时任博士,武帝时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后,他担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又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年75岁逝世,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3)

怎么说董仲舒也是个大人物了,但在正史中,既无他家族的介绍,也无他少时的经历,连他的“字”都没有,就如同唐代诗人孟浩然一样,这个就有稍稍有点奇怪。

从上面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长时间中并不是在中央朝廷任职,而是担任渣渣封国的相,可见他并没有受到重用,不过死后得还是得到了武帝眷顾,我们从他下葬的地名也能看出,“下马陵”,大小官员经此必须下马之地,也算是武帝对他的尊崇了。

董仲舒治学是相当刻苦的,家有花园,他竟三年不观,一心钻研学术,他严于律己,“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大家都知道,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为《五经》之首,但由于是孔子编撰,以他“述而不作”的治学理念,微言大义,导致文字过于简略,艰深难解。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4)

故后世多有专门为之注释,称之为“传”,其中最有名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而董仲舒便是《公羊传》的大师,他的学说都存于《春秋繁露》一书中。

汉王朝自“文景之治”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国策,而经过景帝平“七国之乱”后,各诸侯国实力大减,根本无力同朝廷抗衡,加上武帝颁布“推恩令”后,诸侯国势力遭到进一步分割,自此,中央集权的汉帝国已无内患之忧,可以一门心思地同北地的匈奴人拼死一战了。

在这样大一统的环境下,思想的统一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此时的帝国再也不允许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而为了应付对匈奴的战争,以前“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适应现实之需求,所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在寻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系,这便是董仲舒能横空出世的时代特征。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5)

统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更进一步维护中央集权,董仲舒将一个改版了的新儒家学说,呈在了汉武帝的面前,通过集众多学者进行的三次朝廷辩论,最终武帝决定了以董仲舒的新儒学作为国学,在全国大力推广,这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历。

董仲舒的这个学说与其说是儒学,还不如说是一个以儒学为底色的杂学,是为了迎合皇权统治的怪胎,早已偏离了当年孔子儒学的航程了,大概同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异曲同工”。

之所以说他的常说是个“杂货铺”,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但有着代表孔孟学说的邹鲁文化,同时还包含了道家、法家,以及燕齐方士的阴阳五行家思想,同时还有以刑名学家思想为主的三晋文化,其根本目的是将“君权神授”的理论,夹在其中,以此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6)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不说鬼神的,“未知生焉知死”;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将人和天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有限制君王胡作非为的意思,使皇帝的私欲和恣意妄为有所收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君王的行为是代表着天意,只是做得不好时,会受到老天的警戒或惩罚。

虽然拐弯抹角地说了这么多,但此学说完全同原始孔学相悖是肯定的,如果说是为了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孔学,但这“天授神权”之说,肯定是严重偏离儒学根本的表现。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原本的孔学就是最好的,而是说董仲舒的学说是背离了原汁原味的孔学本意。

特别是他提出的“三纲五常”说,无疑是为了迎合最高统治的意志,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了严重的扭曲,因为孔子的意思是,君主要君主的样子,臣子才能有臣子的样子。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7)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得很清楚,“君待臣以礼,臣事上以忠”,这是有着先后秩序的;而这一旦君主成为臣之纲,这意思就大变,这是将民众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的歪理邪说。

这是否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学说我不知道,我是觉得,董仲舒是为了迎合汉武帝,而牺牲了儒学的一些根本原则,当然,你硬要说他是另辟蹊径,或者说他是顺应潮流,这个就不作评论了,也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

但是,从本色来说,董仲舒只是一个学者,于治国驭民本非其长项,而此时汉武帝所关心的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击败匈奴,为达到这一目的,钱乃重中之重,尽管他奉儒家为国学,但帝国所有的措施,都必须围绕着这一根本大计来运转。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8)

运转财货,这对董仲舒来说乃是外行,所以,他在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汉武帝弄去出任江都王刘非处为相国,却也并不受待见,不久便被贬为中大夫,这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职。

在这时间里,他写出了《灾异之记》,恰逢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一个武帝内朝担任顾问的主父偃,将此文呈送给武帝,并召集众儒生讨论。

悲摧的是,这些包括董仲舒弟子在内的人,并不知是董仲舒所写,于是,在迎合皇帝心思的前提下,对此文是大加伐挞,因其中有被认为是讥讽朝政之意,按律当死,虽然后来武帝赦免了他,但是,此事不仅使董仲舒名誉扫地,从此他“竟不敢复言灾异”,好丢面子。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学说(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9)

可以说,他在到地方后的十年时间中,一门心思就是摆弄这些预测天灾,弄神求雨的门道;失算之时多多;后来虽然又去胶西王刘端处混了些时日,但他察觉到刘端阴险,“恐久获罪”,就辞官回乡,自断仕途,在家乡专心著作并进行学术传播,从此不闻政事,直到终老。

总结董仲舒的一生,他一生勤勉治学,以多种学派糅合成一个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在汉武帝时能从多家中的一家,脱颖而出为独尊的地位,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他从一位学者到成为皇帝的智囊,又从在地方上两任相国到回乡著书立说,一生勤勉,廉洁正直,尽管我们现在对他的新体系多有责难,但却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中国老百姓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哲学理念,就这个意义来说,他就是一位应该得到尊重的大师级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