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后代满天涯,禹甸德风举世夸。
游子国人齐努力,振兴美丽大中华。
他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南洋华侨中有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字已是最好地概括出这位大公无私的伟人毕生的贡献和非凡。
但是,我还是要说:若论倾财兴学,无人可与陈嘉庚家族比拟!
壹
侨民永倚擎天柱,赤子长离逐海篷。
厦门大学一直以来就有着光荣的爱国历史和传统,以陈嘉庚、罗扬才、萨本栋、王亚南、陈景润等为代表的“四种精神”就是爱国奋斗的生动体现。
从南普陀一侧看,厦大校园映入眼帘的最显眼建筑,就是嘉庚楼群。
嘉庚楼群,是厦门大学迈入21世纪的标志性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于2001年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时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人人都说厦大美,勿忘校主陈嘉庚!
1921年的今天,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幕式,从此中国第一所华侨办的大学矗立于祖国的南方,在经过99年的成长之后,收获了“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等等赞誉,而说起这一切,都不得不谈及其“校主”,那个说“宁可卖大厦,也要建厦大”的人,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1874年10月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一个侨商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陈嘉庚只上过9年私塾。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著名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走西口”,“闯关东”,还有一个就是“下南洋”。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从明至清,有不少老百姓迫于生计或有经商需求,成规模地前往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的“南洋”一带。
在“下南洋”的人群中,广东和福建沿海的老百姓,占到了绝大多数。
而陈家从曾祖一代就开始“下南洋”,陈嘉庚的父亲陈杞佰早年也去南洋闯荡,在新加坡经营大米生意。
陈嘉庚17岁时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贰
漂洋过海苦谋生,半飨鲸鳐半倖还。
十七岁的陈嘉庚,先是在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开办的“顺安米店”学做生意,后开始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
1893年,在家乡的母亲为陈嘉庚寻了一门亲事,19岁的他又奉母命返乡,和张宝果结婚。
结发妻张宝果,板桥乡浒井社(今集美区侨英街道浒井社区)的秀才张建壬之女。当时,在国外谋生,陈嘉庚深感不少人“青暝牛”(文盲)没有文化之苦。
恰巧他发现自己的族弟因无处上学,成了一个纨绔子弟,终日赌钱作乐,疯疯癫癫。
痛定思痛之后,陈嘉庚作出了一个在当时乡里看起来惊世骇俗的举动——说服母亲和新婚妻子拿出了2000银元,决定把这笔钱拿出来做一件事:办一所名为“惕斋学塾”的私塾。
这就是陈嘉庚捐资兴学最早的开端,那年他才20岁。
在国外受尽白眼的陈嘉庚学会了一个道理:“人一定要接受好的教育,要不然近则败坏风俗,远则贻误民族前途;每念及此,乃默许自己如力之能及,当以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
回头看来,陈嘉庚一生的基调,可能在他19岁那年就已经定下了。
成家立业,办学花完了陈嘉庚的积蓄,学校建成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回新加坡躬身于事业之中。
返回新加坡后,陈嘉庚曾于1898年及1900年两度回家乡集美,处理母亲丧葬等事宜。
1904年,30岁的陈嘉庚遭遇了人生第一场事业大变故。
由于经营不善,陈嘉庚的父亲陈杞佰在新加坡经营的生意宣告失败,不久后本人也抑郁而终。陈嘉庚不仅遭受丧父之痛,还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父亲欠下一大笔债务无力偿还。
叁
空中宰贼杰游子,境外呼援善携慈。
搭建侨桥营伟业,沟通贸途立丰功。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嘉庚也算是白手起家的;家道中落后直到1907年,陈嘉庚才将父亲欠下的债务还清。
不得不说,陈嘉庚很有生意头脑,且肯吃苦,心思细密,事必躬亲,所以很多生意都被他做得风生水起。
陈嘉庚先是从米业做起,然后慢慢地扩展至黄梨种植业、黄梨加工业、树胶种植业、树胶加工制品业、船务运输业等;
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陈嘉庚生意遍布全球,被誉为新马“树胶大王“;雇佣员工超过3万人,资产超过1200万元,成为公认的“南洋首富”。
成长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国难深重的时期,陈嘉庚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1938年10月10日,南洋(今东南亚)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公推陈嘉庚为主席。
从此,南洋800万侨胞团结在南侨总会旗帜下,以财力、物力、人力和抵制日货、舆论宣传等方式援助祖国抗战。
1939年初,陈嘉庚组织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分15批回国,为抗战服务。
当年,华侨汇回祖国之款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以巨大的财力支撑了祖国抗战的胜利。
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肆
华侨羁旅风飘絮,落叶归根春盼晖。
炎黄族裔期圆梦,一统江山庆大同。
陈嘉庚身居异邦,经营实业不谋私利,又是极具家国情怀的人,立志尽尽义务报效祖国,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
陈嘉庚的观点是: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于是从他19岁倾囊2000银元兴办私塾开始,陈嘉庚就认准了一个方向:办教育。
1913年他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高薪聘请师资,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彼时,陈嘉庚的实业亏损超过1000万元,而他只说了一句话: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1937年他又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
1950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仅在教育及公益慈善商业上的义捐,到底有多大的数目,可能是无法统计得一清二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论倾财兴学,无人可比陈嘉庚家族!
1961年3月,陈嘉庚因眼疾和脑溢血等多种症状,病情加重。
在弥留之际,陈嘉庚提出了自己的三个遗愿:
第一,死后希望安葬在厦门集美;
第二,希望失土能尽早回归;
第三,集美学校一定要办下去。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安详离世,享年87岁。
陈嘉庚自己当时在国内银行的存款大概还有300余万元,留遗嘱全部捐献——250多万元用作集美学校建筑和集美学村的福利基金,50万元捐给北京华侨博物馆建筑费。
用陈嘉庚先生的话说就是:金钱如肥料,宜施不宜积。积则愈积而愈流毒,施则无施而不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陈嘉庚先生一生共捐建100多所学校,合计捐款折合现价,超过1亿美元。
在海外创办实业的奋斗精神,还有那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怀,陈嘉庚那种“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是一把精神火炬,一代代地传承了下去。
鹭江东去,若陈嘉庚先生得见今日之厦大,相信也欣慰自己的心血未曾辜负!
参考资料:
馒头说《山高水长,勿忘陈嘉庚》、
厦大人《陈嘉庚、陈景润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浙江省博物馆《华之魂,侨之光——陈嘉庚与南侨机工》、
一波说《论倾财兴学,无人可比陈嘉庚家族!女婿李光前慷慨,堂侄办南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