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来了,这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出奇理性的美国将军,是一个既懂麦克阿瑟的沙场壮志又了解美国华府摇摆策略的人!

不得不说,这将是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最为强劲的对手!

李奇微是替代第二次战役死于车祸的沃克,来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应该来说,李奇微是最早使用“大数据”来分析双方战场情报的军方人士。

他刚来就敏锐地发现我志愿军由于后勤补给的不畅,导致前几次的进攻只能持续7-8天的规律,并以此命名“礼拜攻势”;同时由于南朝鲜伪军在每次战役中的守不住,而暴露出联合国军侧面的轮空,进而由此判断此次我方进攻汉城的力量势不可挡,而自己这一方根本守不住,于是主动撤出汉城,同时派出千架次以上的轰炸机不分昼夜的轰炸我志愿军的后方供给线,只要侦察机监测看到桥梁、汽车、运输队、骡马车队等立刻组织蜜蜂群般的机群用尽各种轻重炸弹、汽油弹、甚至是白磷弹疯狂的摧毁我们的运输线。

十年大数据分析(1950年的那个凛冬我穿越三八线)(1)

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上将(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年3月3日—1993年7月26日)

这一招真是太毒辣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比麦克阿瑟还要厉害的对手!

在初期,美军当时拥有“制空权”,为了破坏我志愿军“补给生命线”,他们进行了令人窒息的狂轰乱炸。面对敌人的“空中绞杀”,我志愿军的各种运输工具几乎遭到完全摧毁。我们志愿军往往一个运输大队从出发到抵达,损失率达到60%以上。

比如,在第一次战役中,我方就损失了600余辆汽车,而当时我志愿军的汽车总共才有1300余辆。在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的粮食供应仅有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弹药也只能进行重点补给。

每名志愿军战士只能依靠人力携带各种弹药和粮食,每次携带的数量为200发子弹和几枚手榴弹,以及可以维持10天左右的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的干粮。

我们每名志愿军负重达到六、七十斤的情况下,每次作战依然只能维持7-10天的攻击,因此被李奇微称之为“礼拜攻势”。

美军的大炮就好像不要钱一样,利用“饱和式轰炸”和“蓖头发式扫射”,使得我们当地公路和铁路网彻底陷入瘫痪。

十年大数据分析(1950年的那个凛冬我穿越三八线)(2)

美军飞机的“饱和式轰炸”(来源于网络)

久而久之,我们志愿军的基层指挥官(连长一级)可以通过对弹片的分析和对声光的研究,就能够迅速确定了美军前线配置的火炮种类,从而准确判断出它们的位置。然后我们会根据美军火炮的配置情况,科学地对兵力兵器进行合理部署。

这就是我志愿军当时总结出来的“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的原则,将较少的士兵部署在第一线,将主力部署在第二线和翼侧,以便随时准备发起反击。

这样做的目标就是“在杀伤更多敌人的同时减少伤亡,赢得必需的时间”。

而在前哨阵地方面,我们针对美军密集的空中和炮火轰击,以窄正面大纵深的方式部署部队,并建立精心设计的野战筑城体系。这样一来,我们的防御阵地就利用地形来布置前哨和环形防御。

第一防御阵地通常设置在正斜面上,人员掩蔽部分则构筑在反斜面上。在前沿的堑壕中,每隔几米就有一个藏兵洞。而在堑壕的壕壁上挖有无数贮存手榴弹的小洞;所以我们的志愿军永远有着用不完的手榴弹,也必须有。

十年大数据分析(1950年的那个凛冬我穿越三八线)(3)

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来源于网络)

在我们的阵地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坑道,这些坑道通过地道和交通壕连接正斜面的防御阵地和人员掩蔽部队;贮藏弹药的地方也通过堑壕与防御阵地相连。

防御阵地的顶部由6、7米厚的原木和泥土封盖。所有的阵地都是能在保持良好射界的同时,提供对美军曲射火力的防护。而一旦不进行抗击时,我们志愿军的兵力和补给就全部躲在地底下。

还有一个绝招就是伪装的防御手段。到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前线的连长一级的指挥官极为注重对阵地的伪装,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伪装和隐蔽。

我们的散兵坑不仅用天然植被掩盖洞口,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泥土被挖掘的痕迹。如果志愿军没能进入散兵坑,那么,我们就利用天然遮蔽的本领,人与人之间至少保持数米的间隔,彼此都训练有素。

而且我们士兵头戴的军帽上有线圈,系着天然植物,几乎能和周围环境混为一体。美军的飞机就算在开阔地都基本无法发现这些纹丝不动的士兵。

十年大数据分析(1950年的那个凛冬我穿越三八线)(4)

志愿军的全身准备(来源于军事博物馆)

至于我们志愿军宝贵的火炮、车辆,都得到了小心的伪装。我们把稻草塞进破衣服做成逼真的假步兵,用原木做成假炮筒,用铁板做成假防盾,用木板做成假拖车,用稻草做成假车轮,这样建造的假炮兵阵地到处都是。

虽然这些材料相当简陋,但非常逼真、效果惊人,美军的航空侦察机哪里见过这个阵仗,他们根本无法区别,总是引导炮兵进行大量无效射击,空消耗美军的弹药。

到后来,我志愿军创设了精妙的“小兵群战法”,用手榴弹“打空爆”的办法;对付美军的进攻。我们九连在一次战役中,400多个美军进攻他们,全连就用这个战法对付美军,把美军赶了下去,然后马上呼叫远射炮。

结果,打退敌1个排到1个连的7次进攻,400多名美军几乎全部被歼灭,激战一天,我们九连在林指导员的带领下只负伤3人,无一阵亡。

战后上报战果为0:400,从早至晚全连仅以轻伤3人的代价取得胜利,随后,“小兵群战法”,很快被推广到整个战场,成为对付美军最管用的赢敌战术。

十年大数据分析(1950年的那个凛冬我穿越三八线)(5)

未完待续(本小说根据40军抗美援朝军史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