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题图 | 视觉中国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前一阵,我碰见了邻居李叔叔一家,女婿拎着行李,又打算给老两口送回鹤岗老家。他们每次来北京,就是为了帮子女带孩子,如今这已经是第二次了。

下电梯告别时,我注意到他们的发色从记忆中的棕黑变得雪白,看着他们下电梯时蹒跚的步履,突然感觉这幅画面,就像是一幅描绘快要燃尽蜡烛的素描。

像李叔叔老两口这种远离家乡的老人,属于“老漂族”,在全国数量超过1800万。根据数据显示,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帮忙照看孙辈,为后代奉献一生:

2015年,国家卫计委调查显示,老漂族专程照顾晚辈比例为43%。

2018年,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专项调查中52.2%受访者坦言自己的父母是“老漂族”,帮子女带娃,分摊家务是“老漂”出现的主要原因。

尽管老人带孩子这事听上去稀松平常,但早已经成了家庭迁居的决定性因素。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2)

知乎上,有个“怎样看待父母不帮忙带孩子?”的讨论。

在里面,很多年轻夫妇因为父辈没帮着带孩子而愤怒,尽管故事细节有差异,但很多人都认为:一家人理应互相帮助,要是你不帮我带孩子,以后也别指望我给你养老送终了。

作为从小接受孝亲教育的我们来说,有些字句过于咋眼。但这些文字背后,却展现了中国养娃的困境。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3)

这事,得从当代中国带娃的基本形式聊起,现在带娃就三类:找人(月嫂、育儿嫂、保姆)带、自己辞职带,请老人带。

找人带听上去好像挺简单,谁都不麻烦,但它的代价就是得花钱,花大钱。

以北京为例,以入门级月嫂1万起、育儿嫂七八千的市场价格计算,请人给孩子拉扯到2岁送托管,单工资成本就要17万左右,这对于很多还要还房贷的夫妻来说压力巨大。

不过,即便花了这个钱,也并不能买来100%的安心。刚刚送走月嫂的小高,就觉得月嫂的素质普遍偏低,因此,特意跟家装了个摄像头,没事上班就看看,也算达到间接监督。

“这种担心真不是毫无来由,先不说那些保姆虐待孩子的新闻,你看那些月嫂广告上安徽阿姨能拿到菲佣证的宣传,就知道这市场有多混乱了。”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4)

微信上育儿嫂广告

图片来源:微信朋友圈

当经济状况不足以请人,父母也不来帮忙的情况下,那么双职工家庭夫妻,就得在半夜啼哭和职场格子间的狭小空间中做出选择:不是丈夫辞职,就是妻子辞职。

有5年人事工作经验的曾先生告诉我,在他的从业经历里,没有一个职场人可以在没人帮着带娃的情况下保住工作。

“这种情况确实对于个体来说很棘手,但是从公司层面来说,长期休假对其他员工也有公平性影响。总不能一直给你留着位置吧,那你的生产力就得被别人均摊。”他说,“孩子等不起,最终他们都会主动离职,一般都是女性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黄金期,回归家庭。”

大部分辞职带娃的家庭,都会有经济压力,因此他们会选择网上兼职或是做微商补贴家用。但更可怕的是,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会因为带孩子受到影响,一些公司不愿意录用辞职带孩子的员工,认为他们与社会脱节,赶不上趟。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困境,笼罩的不仅仅是因工作迁移的外乡人,也有本地人,一些早慧的人,会为了实现父母从退休到帮自己带娃的平稳过渡,而费尽心机,早做打算。

比如,跟我一个院长大的小宋,在他爹妈退休之前,特意给爹妈买了条黏人又可爱的狗。当着爹妈面,他说买狗是为了让老两口多个“儿子”活跃气氛,退休别无聊,好歹天天能遛狗玩。

但实际上,他买狗是为了用狗困住爹妈,让他俩走也走不掉,玩也玩不好,这样,老两口就能把孩子带到初中了。甚至,他还想好了后手,假如这条狗死了,就再给爹妈续一条。

按他的话来说,就是“拴住他们”。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6)

在小学门口等孩子放学的老人们,202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在保姆动辄上万,负面新闻不断,自己天天上班,还得还房贷的时代背景下:

让老人带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在新城市定居的隐藏必要条件,从冷冰冰的经济角度出发,这就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7)

当越来越多老人离开乡村大宅子,跟子女孙辈一起挤进水泥鸽子笼,成为漂一代之后,代际合居并没有换来三代同堂岁月静好,而是彗星撞地球,是两个星球的碰撞。

碰撞的结果是“老漂族”尽显失落。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失落首先来自观念。

在生活中,年轻夫妻一方面需要父母分摊育儿压力,一方面又嫌父母带娃方式不够精细,从奶瓶的材质到用什么牌子的尿不湿……这些琐碎而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两代人观念冲突的修罗场。

在这个问题的交锋中,往往是老人败下阵来,这让他们非常郁闷,在采访中,他们最大的疑惑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都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大学生,扎根在了大城市,那为啥我培养他们的招,放他们孩子身上就咋都不行了呢?

这种疑问,给人感觉就像是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台词,挺轻松,但对于“老漂族”来说,却是打击巨大:就相当于你坚信了半辈子的真理,在一瞬间突然告诉你这没了般懵圈,是一种幻灭。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9)

2018年09月13日,四川凉山,一位老人带着孩子坐火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次,这种失落来自缺乏交流。

与本地老人相比,“老漂族”的迁徙让他们远离了熟悉的社交网络,被空降到一个新城市开始生活。因此,他们就像转校生初到班级时的样子一样:沉默、局促。

绝大多数“老漂族”的生活状态,就像一只在轮子里打转的仓鼠,永远围着子辈孙辈转。他们在城市的社交关系都非常简单,就是小区里的居民,关系基本上就是点头之交与闲聊,是一种互相打发时间的社交,远远比不上家乡的亲戚亲切。

而当“老漂一族”发现城市社交难以融入,准备在家庭生活中寻找存在感的时候,却发现家庭的生活节奏,只会让他们更显失落。

在社区采访中,来自河南的62岁王阿姨,在来北京之前对大城市充满向往,觉得这地啥都有,过的是神仙日子。

但当来了之后她却觉得没啥意思:“干啥啥花钱,远地不认识,可不敢乱走,不如老家舒服...儿子天天加班,说话时间也少,天天就我跟我孙在家,照顾不满意还吵架,不中,还不如保姆,等他能送幼儿园,我解放了,就回去了。”

王阿姨的遭遇几乎是大多数“老漂族”的遭遇,当他们为了帮助子女来到城市,却发现走进了孤独的水泥丛林,再加上缺乏交流的合居生活,让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就像是个免费的保姆。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你了解到“老漂族”生活的无奈,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很多描述家庭生活的电视剧里,很多老人都会离开城市回农村了。

这根本不是编剧对乡村田园牧歌的浪漫向往,而是对真实困境的观察,对于老人,再好的物质生活,也抵不过亲切的环境与亲切的人。

更残酷的是,那些想要在大城市定居的老人也未必能留下来。

北京海淀区航天桥某社区工作十多年的社工干部章女士告诉我,绝大多数“老漂族”在京的时间大概都是2-3年,帮子女给孩子带到能托管的程度就回去了。

“像我们这老小区,住房面积小,好多时候老家儿只能来一个,就属于被迫异地分居了,这种情况,你要想实现老话讲的几世同堂根本不现实,最后还是各过各的,老人无偿奉献。我们这也发生过因为‘老漂族’去留问题吵架的情况。”她说。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1)

图片来源:《农村老人城市定居意愿》,李昊,2018

这种状态下,你更不会为去年那份《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中,那则“超过10万老人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移动网络上”的数据而惊讶。

当年轻人困于每天加班回家话都懒得说的生活里,老年人除了通过网线穿越千里之外,用乡音缓解自己的孤独与失落,就成了一个意料中的答案。

但,这种凄凉的境遇,又仅仅因为子女的自私与忽视吗?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2)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3)

回忆小时候的经历,你总能从文人作品和银幕影像,获得关于“尊老”的教诲,那些有关四世同堂的快乐画面,帮你塑造出了完美家庭的形象。

但“老漂族”的现象与失落,推翻了这种想象。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变化,源于地位的变化。

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的论述,农耕社会选择尊重长辈是一种必然,没有他们的种植经验你怎么养家?没法养家你咋活?

因此,那时的家庭结构,长辈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对经济权力有绝对的掌控权,家庭资源都得向他倾斜才能在最后分家时获得更大利益。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5)

传统中国家庭,很多老人为了实现“养儿防老”这一朴素愿望,往往会用最值钱的东西制衡一大家子,保证权力在手。

图片来源:《大宅门》

而时代列车的急速转弯,却把老人们晃下了车。

现在,小镇老人不但在接受过大学教育子女的面前成了落伍者,在挣钱上也远远比不过在城市打工的孩子们。

在这种情形下,那些基于乡土的经验在职场孩子面前变得一文不值。老人彻底从过去的家庭决策者,成为了失语者,甚至是依附者。

家庭身份变化以及计划生育的合力,推倒了过去老人高高在上的金字塔家庭格局。

当金子塔的尖——孙辈,成为了整个家庭继续延伸下去的希望,所有的家庭资源自然也就向他们倾斜。而“老漂族”的“带娃能力”,就被视作了家庭发展大计划的一部分。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6)

在一些家庭里,人们宁可委屈自己和老人,也要就着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的感受是被忽视的,也是可以牺牲的。

我的前同事老张,从家长钱包掏出首付之后,终于在北京买房生子,但在高昂的生活成本下,他们有时还是要管家人借养老金还房贷,但最终,他们并没有住进新房,而是搬到了岳父母家居住。

“去岳父母家住离单位近,虽然是将就住,但老人能帮着带孩子,我也能拿房子的租金给孩子攒攒钱,反正争取不让我的孩子以后过得像我这么紧。”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或许一方面是出于对传承后代的神圣使命感,又或许是出自传统中国老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在社区采访中,你总能碰见老人们令人唏嘘的对白。

我曾经碰见过一对从陕西乡村来带孩子的“老漂”夫妻,在他们的资助下儿子付了首付、生了娃,但他们每当看着孩子每天朝九晚五加班还房贷,就觉得十分不安,于是试图靠捡垃圾贴补家用。

当听见老两口为没给儿子付全款而自责的时候,我劝说他们:你们培养出了这么一个孩子已经很优秀了,这辈子太累了,得空歇一会吧。

他们愣了几秒,妻子说:谢谢你,陪我们聊天,我这心舒服多了。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在老人们是否喜欢带娃这件事上千人千面,但被忽视的委屈和失落却在时刻发生,或许,安慰他们可能并不需要花什么大钱,只需要你跟他们聊一聊天就能好。

毕竟有一天,我们大家都会老。到那时,回忆过往,没人想成为是枝裕和笔下的样子:

“我当然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但那也只是‘迟早’,我还无法具体地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尽管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因为,那时,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父母。”

父母孩子去大城市打拼该不该放弃(为了大城市打拼的儿女)(19)

图片来源:unsplash

浪漫之外,对于更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还是要直面更加冷冰冰、更加无奈的世界,他们也想让父母衣食无忧,也想让他们过上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完美老年生活。

但当他们摸着钱包,看着贷款的时候,却发现作为一个在外打工的人,面对生活,手里的牌,似乎只有父母这一张。

打出这张牌,是无奈,也是生存之道。任谁置身其中,也无法做出更“高尚”的选择。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