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特种兵”这一概念始于二战时期。不过,在我国古代战争中,早已经出现了与之类似的精英兵种。
战国时期——铁鹰锐士
“锐士”是战国时期秦国军队选拔出来的精锐。
秦孝公在位期间,商鞅得到了重用,出台了全新的军功制度,每个秦国士兵都可通过军功换取相应的地位和田产,一时间秦国军力为之大盛,士兵的战斗力呈直线上升。
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战斗力是魏国的魏武卒。那么,与魏武卒相比,秦国锐士的作战能力如何呢?那就是十个魏武卒才能打过一个秦国锐士,虽然这个说法比较夸张,但这却足以说明秦国锐士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单兵作战单位。
在《荀子》中,这位大思想家给予锐士极高的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不过,相比于齐国的“技击”和魏国的“武卒”,锐士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河西之战中首次出动了锐士,锐士在这场战役中一战成名,成为令其他诸侯国闻风丧胆的存在。
为什么秦国的锐士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
根据《商君书》的记载,秦国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伍”,顾名思义就是五个人组成的作战单位,有点像是现代军队编制中的“班”。以这个作战单位为例,在防守时一个“伍”的士兵相互协调,进攻时则以人数优势打击敌方的单兵作战单位。由于“伍”中的兵卒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很难被击破。
有了这种建制,普通的秦卒就已有超越同期其他国家士兵的作战能力,而锐士是秦国中最拔尖的士兵。司马错担任上将军后,创建了这支“铁鹰锐士”。每个锐士,都具备这样的潜质:既要有高超的技击能力,又要擅长马战。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锐士,需要经过一套严格的选拔流程。
首先是体格选拔,魏国吴起在选拔魏武卒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每一个魏武卒都能在背着一支长矛、一把硬弓、二十支箭以及三天的水米的情况下,完成三天一百里的急行军,在急行军后还能立即投入战斗。
在这一基础上,司马错又提高了要求,命令锐士们身穿重甲,带着一把匕首与盾牌,完成上述目标。体格合格后,还要进行步战、骑战等较量,从这些战斗中脱颖而出的,才能成为一名光荣的锐士。
相传,在十万名秦卒中,仅有三千名秦卒能满足要求,成为锐士。实际上,锐士的人数远比传说中的少,在二十万名秦军中,最后成为“铁鹰锐士”的,仅有一千六百人。
东汉时期——陷阵营
这支特种兵活跃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战场上,他们效忠于三国时期举世无双的名将吕布。据史料记载,这支军队“将众整齐,每战必克”,统领这支队伍的就是吕布麾下的名将高顺。虽然这支陷阵营对外宣称有千人,但实际上这支陷阵营仅有七百人。
不过,虽然人数不过千,但这丝毫不影响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由于这支队伍“每所攻击无不克者”,所以才会被称作“陷阵营”。《三国演义》的故事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很多朋友都认为吕布之所以能征善战,完全得益于他本人的勇武,实则不然。
吕布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了这支军队的威力。令人遗憾的是,吕布带兵打仗的本事稀松平常,“然不能用”。
最终,这支军队与他的主人一样,隐没于史料中。
隋朝时期——燕云十八骑
了解这支“特种兵”的朋友不在少数,大家多半是受了《隋唐英雄传》的影响。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这支骑兵单位被传得神乎其技。
据说,罗成的父亲罗艺早年创立了这支作战单位,这支骑兵队的总人数仅有十八人。这十八名精兵,个个腰悬弯刀,头戴面罩,脸蒙黑布,武装到了牙齿上,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燕云十八骑穿着打扮在当时看来非常另类,每个人都披着黑色的披风,脚上穿着胡人的大马靴,马靴中还有短匕以备不时之需。每个燕云十八骑,都背着一张铁胎弓,以及十八支箭矢。
燕云十八骑之所以穿着胡人的装束,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大漠附近,这种穿着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环境。据说,当年辽部察哈合台带着一万名辽兵,想要突破雁门关,进入中原烧杀淫掠。听说这一消息的罗艺,立即派出燕云十八骑,对敌军进行绕后偷袭。在这场奇袭中,这十八个人用短短一夜的时间,杀掉了三千名辽兵。
察哈合台被偷袭后,带着剩下的军队仓皇逃入大漠。然而,这十八名勇士不依不饶,一直跟在辽军身后追击,一直打到察哈合台的老家。随后,燕云十八骑在察哈合台的家乡与敌兵决战,一举诛杀两万名敌兵,屠灭了察哈合台全族,高歌凯旋。从这以后,辽人再也不敢南下入侵汉地,远走戈壁,不再对中原抱有非分之想。
靠山王杨林,曾给予这支“特种兵”这样的评价:“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更传奇的是,平时是根本看不到这十八名勇士的踪迹,他们的行踪成谜,神出鬼没,而且每个人的身份都是未知的,除了他们的直属上司罗氏父子外,根本没人知道这些特种兵的底细。
不过,在罗艺过世后,这支特种兵也被其子罗成解散,凭空消失。
当然,小说家们的构想是有失严谨的,十八人击败一万大军本来就是天方夜谭。或许,燕云十八骑真的存在,但关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多半“演义”的成分居多,不足为信。
唐朝时期——玄甲军
“玄甲军”这个名字让人听来觉得云里雾里,若将这三个字拆开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玄”在古汉语中有黑色的意思,“甲”顾名思义就是盔甲。所谓“玄甲军”,说白了就是一支身穿黑色盔甲的骑兵。
这是唐朝李氏用以开国打江山的铁军,“玄甲军”中的骑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过这支特种兵:“玄甲军”皆为秦王李世民亲自挑选,人数在一千人左右,每个人都穿着黑色的盔甲。“玄甲军”总共分为左右两队,他们分别由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统领。每次打仗,李世民都会亲自穿着黑色的玄甲,充当这支骑兵的先锋。让这支“玄甲军”一举成名的,则是武德年间的“虎牢关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率领几千名唐军,与十几万名夏军交手。给历史上留下一则以少胜多的传说,此战过程中,一千名玄甲军击破了王世充,杀敌六千人。
宋朝时期——背嵬军
我们都知道,宋朝时期最强的作战单位应该是岳家军,而我们要说的“背嵬军”正是岳家军中的精锐。这支骑兵部队,受岳飞长子岳云的调遣,是岳家骑兵中最强的存在。这支特种兵,为什么要叫“背嵬军”呢?关于这一点,岳飞的孙子在《淮西辩》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
在岳家军鼎盛时期,总兵力超过十万人,而“背嵬军”是“岳家十二军”中最强的部队。在“背嵬军”中,除了八千名骑兵之外,还有几千名步兵。在绍兴十年及后续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打出了属于自己的荣耀。尤其是在郾城一战中,“背嵬军”先是以步兵击溃了敌军的“拐子马”,随后又以骑兵突破了金人的防线。
仅此一役,“背嵬军”就击败了一万五千名金兵精锐。敌军主帅金兀术感慨道:“自海上起兵以来,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今天竟在此落败。”为了一雪前耻,金兀术又带三万名骑兵卷土重来,背嵬军再次不负众望,击破敌军。此战之惨烈,前所未闻,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最让背嵬军骄傲的,莫过于朱仙镇之战了。在这场战役中,仅五百名背嵬勇士,击破了十万名汹汹来袭的金兵。由此,宋人袁甫在《蒙斋集》中如此评价背嵬军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侯,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与现代特种兵类似的精锐部队。要知道,在古代战场上,每个将军和主帅身边几乎都有一群身经百战的死士,这些人均为将领的亲兵,他们的作战能力极强,是全军中的佼佼者。此外,在古代战场上,亦不乏需执行特种任务的斥候和侦察兵,他们也与现代军队中的特种兵地位相当,是名副其实的“兵王”。
参考资料:
【《荀子》、《隋唐英雄传》、《资治通鉴》、《三国演义》、《蒙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