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西蒙娜·德·波伏娃

豆瓣9.2《想见你》,是一部披着小清新外衣,主打爱情推理故事的高能偶像剧,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剧。自去年11月份更新以来,频频登上热搜,隔三差五就会被身边人安利,大结局当晚直接导致播放平台崩溃,妥妥地成为今年第一部爆款。

剧中讲述了一个双向穿越的故事,一个是2019年的事情,女主角黄雨萱失去了恋人王诠胜的第二年;另一个是1998年,李子维、陈韵如、莫俊杰的三角恋年代。本来应该是两条平行线的故事,却由于伍佰的一首《Last dance》将几人的命运关系,如莫比乌斯环一样串联起来。

那么,什么是莫比乌斯环?这部电视剧是如何诠释这个“莫比乌斯环”的呢?别着急,我们看一张图,再慢慢理清楚。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1)

复杂的穿越关系

01 什么是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其实是源自一个数学方面的发现。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一端扭转180°后,两端粘连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只有一个面。大家称之为莫比乌斯环。

从一个点, 一个不间断的线 , 沿着莫比乌斯环可以从一个环的内面转到环的外面,这个平面没有开始与结尾,循环往复且无止无休。因此“∞”被定义为无限大的同时,也象征亘古永恒。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2)

莫比乌斯环

因此,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沿着莫比乌斯环上所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将永远不会停下来,像没有完结的故事,困于其中。所以常常被人赋予了恒久的意义。

这个现象源自于一个数学方面的发现,但在艺术文化领域,甚至现实生活方面,都有很多体现。俄国文学家纳博科夫就用这个现象来表达他对艺术和现实的认识:

他把现实当作一个具有多重层面的结构 , 不同层面彼此之间都是同质的关系 , 它们就像螺旋线一样首尾相连。他认为人们离现实永远都不够近 ,因为现实是认识步骤 、水平的无限延伸 , 永无止境。

《想见你》可说是莫比乌斯环理念的完美体现。

在观众的一般认知中,时间都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有着清晰的先后顺序,但是《想见你》让女主角从2019年穿越到1998年,以及后续剧情涉及到的2003年、2010年、2015年等时间,都是将过去、现在的时间与空间打碎拼接在一起,迷惑观众,同时又将背后的巨大结构抛给观众——这是一个无限的莫比乌斯环,过去和现在相互渗透,互相交织,互为循环。

莫比乌斯环的结构形式,使现实和穿越、爱情和悲剧扭结在一起,让主题的阐发随着想象摇曳生姿,这是《想见你》的讲述给我们的启发。通过这部剧,我们来分析一下,莫比乌斯环引用背后的三层逻辑。

02 莫比乌斯环背后的三层意义逻辑一:莫比乌斯环背后 一寸相思一寸灰

在李子维送给黄雨萱的对戒中,刻着的那句伏波娃的情诗—— “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而那个莫比乌斯环设计的戒指象征了爱情的样子。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3)

用莫比乌斯环戒指求婚

19世纪英国文论家柯勒律治对理想文本有过论述:“所有诗歌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使所叙述的事件在我们理解中呈现出圆周运动之势———犹如一条蛇衔住自己的尾巴。” 他认为环状事物代表着永恒, 是美的最高境界。

钱钟书在其启发下提出了“其形如环”、“如蛇之自衔其尾” 的概念。钱钟书和杨绛因爱守护,因守护沉淀爱情的厚度,惊艳了时光。

李子维因为爱黄雨萱,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守护、等待;黄雨萱因为爱李子维,一次又一次地思念、追逐、拥抱;终究,是因为爱,他们踏上了穿越的道路,进入无止境的莫比乌斯环。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说: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爱就意味着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界限;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碎碎念,而是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一个人,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帮助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想见你》的英文片名为 Someday Or One Day ,它没有指代具体的哪一天,“想见你”是可以穿越过去和未来的。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逻辑二:莫比乌斯环背后 包含深度的社会写实

看得出,《想见你》中,莫比乌斯环式的穿越情节设定背后,也将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裹挟在内,让剧集具有强烈的现实属性,一切的对立双方不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连续的。

该剧编剧在探讨青少年认同时,提到“其实我们写的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

1、讨厌自己的陈韵如

长得和女主角一摸一样的陈韵如,不喜欢自己,她躲在自己的狭窄空间里,不敢与人亲近,害怕别人也讨厌自己,被家人嫌弃,被同学孤立,被喜欢的男孩子拒绝......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4)

讨厌自己的陈韵如

突然,穿越来的女主住在了她的身体里,她发现,装作女主乐观开朗的样子,就会得到大家的喜欢。于是她努力练习微笑,她强迫自己迎合别人,又一次,她丢失了自己。

“你想从这个世界消失,不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太失望,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有太多期望。能被一个人放在心上,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2、自卑的莫俊杰

因听力障碍被同龄人欺负的莫俊杰,喜欢陈韵如却不敢表白,默默守护。他在心里决定:

我只是想告诉你,无论你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上都有人喜欢你。你不必为他人考虑太多,做你自己就很好啦。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5)

自卑的莫俊杰

他那么懂陈韵如,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护。因为陈韵如认为自杀会被别人看不起,于是莫俊杰自愿成为杀害陈韵如的嫌疑人坐了9年牢,只为成全陈韵如的愿望。为爱入狱的他,成了失魂落魄的“流浪者”。好不容易迎来出狱,当得知爱人已逝,他选择了自杀了却残生。

3、忧郁的王诠胜

喜好与别人不一致的王诠胜,喜欢用蓝色的耳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发呆,喜欢男孩子,当被自己喜欢的人说恶心时,他在房间里默默地做了一个晚上,对这个世界绝望的王诠胜选择了跳海,因为大海也是蓝色的。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6)

忧郁的王诠胜

有人说,青春里的每个人都不是配角。有人说,曾经想放弃生命的人被拯救之后,就会格外珍惜。即使没有李子维,也希望王诠胜能以其它形式重获新生,希望他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不管我喜欢谁,都不再奇怪”。

4、心理扭曲的谢芝齐

谢芝齐穿越到自己哥哥身上,教坏小时候的自己。又是因为小时候的自己被教坏了,所以才有今天心理扭曲的谢芝齐。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7)

心理扭曲的谢芝齐

可能凶手认为,除了他,谁都不能伤害你。

因为喜欢陈韵如,想要得到她,所以谢芝齐雨夜行凶,想杀了她,这种喜欢,让人不寒而栗,恐惧忌惮。

莫比乌斯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莫比乌斯环设定的情节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青春,饱含了对自己的认可、对朋友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在这场相遇中,每个人都在各自成长,挣扎成熟。

逻辑三:莫比乌斯环的破局之钥:放下执念 浅笑安然

陈韵如活在“有太多期待”的执念里,陷入“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就连自杀也是为了证明自己能成为“特别的存在”,她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场死循环。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我于今早重生,来时心怀暖阳。”好在,陈韵如从一场执念中醒来。她明白,要放下过多的期待,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未来。莫比乌斯环穿越终结了,大家都得到了救赎。

莫比乌斯环沿着中线剪开(以想见你为例浅析)(8)

所爱隔山海 山海皆可平

执念就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你都坚持要这样的一个意义体系,甚至是达到“九死而未悔”的状态。对自己的执念,对过去的执念,让人陷入孤僻的自我价值体系里。刘润说,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也就是沉没成本。所以,人们想要放下自己的执念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否有益,而且还要看过去是否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放下执念》一书:人类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甚至任由思绪淹没理智,让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担忧和恐惧,使我们的身心常处于紧张状态。我们经常相信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而这正是痛苦的来源。

陶渊明执着官场,三进三出之后,终于弃官归隐,悠然见南山;王驾抱负不得施展,官场黑暗只得放下执念,豚栅鸡栖半掩扉;谢灵运仕途蹭蹬,激愤中放下执念,矧乃归山川。都源自于,他们终于接纳了自己,接纳了那个在官场上失败的自己,在别处,能有一番新天地。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说,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自我接纳。要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影响John B.Goodenough最深的一句话出自他的伯乐:“人的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把它解决掉。”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的连续的刹那。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有勇气面对生活,是对自己最好的不辜负。

03 结语

《想见你》用一道莫比乌斯环,重拾爱与勇气的话题。

马丁·塞林格曼在《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书里写到,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学会和坏情绪共处。真实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全部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接纳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找到最真实的自我,这是人生最高级别的自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