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劢历

编辑丨张硕

出行范儿原创

“您的快递已陷入泥潭,请耐心等待。”

近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校园内,一辆菜鸟无人车“小蛮驴”驶入一片未干的水泥地,并牢牢地深陷其中,五六个工作人员围着它束手无策。

相关图片、视频传播后引得网友一片吐槽,并为其配上内心OS:“我好想逃,却逃不掉”。

也有人为“小蛮驴”开脱:施工方未设路障,就算人也会闯进去。有人质疑:“就这技术还想跟快递员抢饭碗?”

01

更多长尾场景待解决

“小蛮驴”是阿里达摩院研发的无人配送车,主要用于“最后三公里”的快递、外卖、生鲜配送,为用户提供“按需预约、定时上门、送货到楼”的服务。“小蛮驴”于2020年云栖大会期间正式亮相,并进入量产和商用运营阶段,不到一年时间,累计配送订单就突破100万。

据阿里达摩院介绍,去年双11期间,350多辆阿里“小蛮驴”开进全国200多所高校,每天配送快递5万多件,20天内完成了超过200万订单的配送。

今年以来,“小蛮驴”继续入驻福州、安徽、上海、四川等多所高校,据称“小蛮驴”一般充4度电就能跑100多公里,每辆每天最多能送500个快递。

阿里系整合快递最新消息(阿里小蛮驴失蹄)(1)

在其他园区,小蛮驴也曾出现过“动弹不得”的窘况,比如前方因单车或修路围挡挡住去路等,只能原地等待请求救援,旁边太多人围观时也会被“冻住”寸步难行。

“小蛮驴”由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进行设计研发,由毫末智行来提供生产制造、出厂测试验证、规模量产等服务。此前的公开信息显示,在硬件方面,“小蛮驴”前后各配备一个激光雷达,由国内初创公司速腾聚创提供,为深度定制的32线激光雷达;车身四周共6个摄像头组成环视方案,还有毫米波雷达、惯导等传感器。

阿里官方介绍,“小蛮驴”集成了达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具有类人认知智能,大脑应急反应速度达到人类7倍。并且,为了保证运营安全,小蛮驴设计了五重冗余的安全体系,包括大脑决策、异常检测刹车、冗余小脑、接触保护刹车(0.01秒决策)、远程防护(通过5G网络等实现远程人机共驾)等。

即便如此,这头“小蛮驴”还是在一片湿漉漉的水泥地上失去了智商。

由于运营场景相对封闭,“小蛮驴”的行驶路线和停靠站点都是提前规划好的,这也意味着在上述“翻车”场景中,“小蛮驴”的地图未对施工地段进行实施更新。

当然,在行驶过程中,得益于多传感器的配合,“小蛮驴”也具备主动避开障碍的能力。

阿里系整合快递最新消息(阿里小蛮驴失蹄)(2)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地图路线更新不及时的情况下,“小蛮驴”未能成功避障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白天场景下,摄像头与激光雷达均未能识别湿水泥地;二是湿水泥地场景属于“小蛮驴”此前测试的盲区场景。

末端无人配送已经被公认自动驾驶最早商业化落地运营的场景之一,目前看来,依然道阻且长。

在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看来,单纯从自动驾驶底层架构和算法框架来看,各家自动驾驶公司已经不存在本质的区别,真正决定商业落地的关键和胜负,在于能否覆盖更多的长尾场景

因为自动驾驶功能是基于 AI 算法实现的,以目前的技术,AI 算法只能完成之前被训练过的任务,与能够基于先验知识进行推理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这意味着,如果想让自动驾驶车辆克服各种场景,就必须把这些场景提前找到并训练,但有很多特殊的场景非常难碰到,这就是所谓的“长尾场景”。

不可否认的是,自动驾驶技术无法做到模拟所有复杂路况,只可能无限逼近而不可能彻底找到所有场景,所以没有解决的“长尾场景”太多,自动驾驶的事故率、故障率将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影响安全,也会因为需要各种接管而无法规模化、商业化复制。

02

阿里的自动驾驶布局

早在2015年底,阿里就组建了菜鸟ET实验室,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发无人物流车。这个时间点并不算晚。不过菜鸟ET实验室的小G最终还是没能进入量产。而“小蛮驴”诞生于阿里2018年成立的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2020年9月量产,这个时间点已经算不上早。

比较明智的是,在当时已经火热的乘用车高级别自动驾驶,达摩院选择了低速物流配送这个细分赛道,瞄准的是大学校园、社区、园区等相对半封闭的场景。既相对容易规模化落地运营,又符合阿里自身业务面临的境况——菜鸟和通达系每天有超过2亿笔快递包裹,马云曾预测,未来很可能到达每天10亿笔快递包裹的规模

如此规模的快递包裹,对快递员数量和效率都是巨大的挑战,整个物流行依然面临招人困难、运力短缺、管理困难、成本上涨等诸多难。这也是为什么,除了阿里,包括京东、美团以及顺丰、圆通等,也都在近几年切入了末端无人配送赛道。

按照规划,“小蛮驴”在2024年的车队规模将达到1万辆,有望日均配送包裹100万件。

阿里系整合快递最新消息(阿里小蛮驴失蹄)(3)

“小蛮驴”是阿里切入自动驾驶赛道的先锋军。从低速物流配送场景,阿里自动驾驶将逐步拓展到无人卡车、乘用车、移动机器人等泛化场景。

基于“小蛮驴”积累的技术和运营能力,达摩院去年已经开始研发面向城市公开道路配送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并与菜鸟合作开始小范围路测。大小蛮驴共享同一技术框架,达摩院自研的自动驾驶机器学习平台AutoDrive、云上智能仿真测试平台、嵌入式计算单元以及深度定制传感器技术,都可以“平移”到“大蛮驴”。

当时的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曾借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说”,来解释达摩院的自动驾驶路线:“我们有了灵魂,它会被安放到不同的躯干上。我相信行业需要精细化分工,但如果没有合适的躯干,我们也可以自己做。

遗憾的是,带领“小蛮驴”从诞生到落地的王刚已于今年1月离职,在清洁机器人领域开启创业。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CTO程立,将兼任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

据了解,王刚离职或与阿里在自动驾驶领域多路线扩张有关,他一直主张做产品的时候“应该专注”,而不是“既要又要还要”。

阿里显然已经不满足在无人配送车的布局。去年9月14日,阿里领投了L4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元戎启行3亿美元B轮融资,主要就是为了布局乘用车自动驾驶方向。

相比百度、华为等巨头,阿里在自动驾驶领域只能说刚起步,要想进入场景更复杂、投入更高的乘用车领域,并不容易。

阿里能否有这个决心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