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其实,《八佰》今天才正式公映。

但关于电影的讨论,早已七拐八绕地,偏离了大部分正常评论的方向,彻底搅成了一团浆糊

怎么着?堂堂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连平心静气聊个电影都做不到?

老子还真就不信了。

越是身处这种稀烂恶臭的舆论环境,越特么要保持客观讨论的习惯。

关于《八佰》的主题、人物、细节,甚至争议和问题,大家都已经看了不少,我上周也第一时间聊过(戳此回看)。

这次,就从战争片这个大类型聊起。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

作为最古老的电影类型之一,到2020年,在主题层面,战争片早就达到了它的极限。四个维度来看:

1.0的战争片:

无非是保家卫国、或伟人叙事,总之四个字,爱国主义;

2.0的战争片:

拍的是牺牲和传奇,强调敌我矛盾和个人英雄主义;

3.0的战争片:

不再歌颂,讲的是战火之下,众生皆苦,众生皆渺小;

4.0的战争片:

是真正的批判,战争催人异化,驱人变鬼,逼人成魔…

可以这么说,国产战争片拍到现在,多数都没超越1.0和2.0的表达。

真正达到3.0甚至4.0的,屈指可数。

《八佰》的历史地位如何,具体在哪个维度,稍后再说。

先从一部完成了介于3.0和4.0之间的国产战争片聊起。

1.

这才是最牛逼的国产战争片

很多人对这电影一定很熟悉,但或许已经有些淡忘:

《三毛从军记》。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2)

你可能第一感觉,这是一部儿童片。没错,当年就是拿了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

但说真的,小孩子最多就是被里面的夸张搞笑逗个开心,真要看懂,不太可能。

这电影,是实打实的战争片。

而且,它比绝大多数正襟危坐的国产战争片,都更严肃,也更深刻。

《三毛从军记》讲的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3.0的众生皆苦,和4.0的催人成魔。

1937年,抗战全面打响,流浪儿三毛误打误撞地参了军。

他只是个孩子,全然不知战争的残酷,目的也非常单纯:

哪有那么多崇高的保家卫国,想要的,无非是做大英雄,出人头地,最后过上好日子。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3)

什么是好日子?

看电影中三毛的一段幻想,不过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就是最朴实、也最真实的中国(直男)老百姓写照。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4)

战场上,三毛一腔热血,斗智斗勇,甚至被魏宗万饰演的老兵打动,主动申请加入敢死队。

但战争带给他的是什么?

立了战功,有机会跟蒋委员长合影,本意是嘉奖英雄,但最后照片拍出来见报,是下面这样。

完全成了蒋委员长的个人秀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5)

后来,被分配到师部,给牛师长做勤务兵。

看起来是被提拔了,但日常都做些什么呢?

给姨太太洗衣服,帮少爷擦屁股,给师长上茶敬酒…

没多久,贻误军情的牛师长畏罪自杀,三毛再次上了战场。

这次,他和老兵深入敌后,成功拿下后,坐等援军到来。

结果,一等就是八年……三毛都等成了白毛。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6)

原因呢?

电影中多次提及的那句,“再议”

所有长官都在逃避,没人愿意承担责任,面对一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结果都是这两个字:

再议。

最后,抗战胜利,三毛发现,站在聚光灯下被人歌功颂德的,依然是委员长自己。

站在密密麻麻的墓园,想着曾经的战友,三毛一时有些懵逼。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7)

就像他和牛师长喝多了的对话:

“我是小把戏”“我才是小把戏”。

“我们都是小把戏”。

无论抵御外侮本身有多么正义,战争本身,都是荒谬的。

战火之下,众生皆苦,众生皆为“小把戏”。

这是电影3.0的那面,至于4.0的催人成魔。

战争使双方异化,用最直观的讽刺展现了出来。

国军将领,不是酒糟鼻就是阔脑门,活脱脱阴曹地府出来的模样;

对面的日军,则是长满胸毛、智商低下的“原始人”。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8)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9)

而最单纯、最朴实、最一腔热血的三毛呢?

被分配到师部工作后,他每天看到的,是这些脑满肥肠的长官如何胡吃海塞,逃避战事。

是一群高官贵族,戴着防毒面具办舞会。

集体的自我麻痹,至死方休。

渐渐的,三毛也养出了一身目中无人的“官病”,和满嘴再议再议的“官腔”。

同时,他还从姨太太那里,学会了小人物在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

“有些事情,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要看,给你看的不看也得看,不给你看的看了也没看。”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0)

电影的亮点,还有很多。即便抛开战争只论喜剧,它也是国产黑色喜剧的巅峰。

但只就战争层面的揭露和讽刺,达到3.0直奔4.0这架势,后来的国产战争片,几乎没有超越《三毛从军记》的。

2.

给大导的国产战争片排排座

我们梳理国产战争片在过去30年的发展脉络,抛开多数太过主旋律的1.0表达,三毛之后,几个大导演在其中的存在感非常之强:

《三毛从军记》(1992)——《鬼子来了》(2000)——《集结号》(2007)——《金陵十三钗》(2011)——《八佰》(2020)

从00年代的姜文、冯小刚,到10时代的张艺谋、管虎。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1)

《鬼子来了》

当然,《鬼子来了》这样绝对4.0表达的经典一搬出来,其他任何作品显然瞬间就黯然失色了。

而且,如果只把《鬼子来了》归类到战争片,也确实有些委屈这部经典。

抛开这部自己独占第一档的作品,当我们把《集结号》《金陵十三钗》和《八佰》,这三部豆瓣评分都在8分上下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在主题上,这三部作品都是再明显不过的2.0表达。

拍的无外乎,都是战争中的牺牲和传奇。

《集结号》,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九连,因为连长谷子地没有听到集结号,死守阵地,最终除他之外,全连牺牲。

后半生的谷子地,活着只有一个目的,为牺牲的战友讨个说法,只为把身份,从失踪改为烈士。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2)

《集结号》

《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切口很小。

关于十三位风尘女子,如何牺牲自己,救下十三位女学生的故事。

单论牺牲的传奇性,张艺谋这部最甚。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3)

《金陵十三钗》

《八佰》,不再多言,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苏州河两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百国军,誓以自己的牺牲点醒国人。

这些2.0的表达背后,是中国电影自02年之后,正式开启的大片时代。

制作一上去,深度必然就会大概率下来。

而继续深究下去,三部作品内里探讨的其实也基本一致:

战争中,究竟怎么才算是死得其所?

不被承认的烈士,是死得其所吗?

妓女拿自己的命换女学生的命,是死得其所吗?

“八百壮士”死守最后的四行仓库,是死得其所吗?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4)

其实,单就我这样描述下来,三部作品的高下,就已经有了:

越是小概率的传奇,越是过于伟大的牺牲,表达就越是娱乐,层次和历史地位,自然也就越低。

《金陵十三钗》,妓女换女学生这事儿本身,可信度就不高,电影最终也没能把这个过于传奇的故事,讲得令人信服,时间越久,越显出评分上的过誉;

《八佰》,牺牲和觉醒之外,管虎试图表达出这场战役的荒唐,和对所谓爱国主义的更深刻诠释,可惜力有不逮,加上删改影响,看到了努力,但实际效果一般;

三部看下来,《集结号》或许是最为普世、也最有深度的那个:

它既质疑了所谓烈士牺牲的意义,同时,也肯定了普通战士牺牲的价值。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5)

《集结号》

在2.0表达的基础上,《集结号》和《八佰》都有朝着3.0努力的尝试,而《金陵十三钗》则停留在2.0层面,未见更大的野心。

综合来看:

《集结号》>《八佰》>《金陵十三钗》。

整体上,国产战争片在表达上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是大片时代不能深刻的锅?还是“这也不能拍、那也不能讲”的错?

3.

好莱坞的战争片表达其实也在退步

这里,为了客观,我们不妨把《八佰》放到国际视角,再做一次对比。

公平一点,选取的对象,是近五年内,好莱坞的几部热门战争片:

16年的《血战钢锯岭》,17年的《敦刻尔克》,19年的《1917》,20年的《灰猎犬号》。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6)

《血战钢锯岭》

这几部战争片,有一战有二战,但骨子里要表达的东西,非常相似。

真要评级的话,其实也都只有2.0的水平。

《血战钢锯岭》讲的是个人传奇,《敦刻尔克》则是所谓国家奇迹。

最新的《1917》和《灰猎犬号》,无论是一战的徒步送信拯救1600人,还是北大西洋护送商船通过险恶的U型潜艇狼群,也都带着很强的传奇色彩。

我们会发现:

现在的好莱坞主流战争片,似乎在文本上,开始退回到了最初那个,放大敌我矛盾、歌颂个人与国家英雄的旧战争片时代。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7)

《灰猎犬号》

这四部电影,都跟商量好了似的:

通篇都没有出现敌人,但种种细节又在呈现着敌人(当然都是德军)有多么的丧心病狂、人性全无。

《1917》的德军撤退了也要给英国人留下炸弹陷阱,《灰猎犬号》U型潜艇的德军,则在无线电中操着可笑的口音,对着一脸伟光正的汤姆·汉克斯大放厥词。

改变的,都是形式:

诺兰玩着他的时间线,萨姆·门德斯也用所谓一镜到底炫技。

不过文本上的保守、退步、主旋律和非黑即白,还是令人失望。

而我们还得承认一个现实:

这四部战争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超过了8分。这意味着它们完全被主流观众接受、膜拜,甚至奉为经典。

管虎冯小刚关系(和张艺谋冯小刚相比)(18)

《敦刻尔克》

这倒没有多困扰我,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真正让我不爽的是:

都是2.0水平的战争片,且《八佰》某种程度上还在尝试做更为深刻的表达,怎么大家对自己国家的电影,就凭空多出来这么多有色眼镜呢?

倒真不是在捧《八佰》,只是,咱至少得保证一碗水端平吧。

结语

说真的,战争片的退步,不是孤例。

这背后,是全球化在收缩,是对抗在加剧,是矛盾冲突在升级

而在我们不满足于《八佰》这2.0表达的同时,或许更得明白:

这很可能,就是未来五到十年内,我们能看到的,最深刻、也最有反思力度的国产战争片了。

你我心里都清楚,这大概率会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