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在过年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各个民族的人们依照着自己民族的习俗,每到过年时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展现着各自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传递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那么,少数民族究竟有哪些特有的过年习俗呢?
畅读文研院:与“水”息息相关的祈福习俗。
藏族:
彝族会根据彝历来选定年节,不同地区的彝族同胞会有不同的过年的方式。有的会与当地的汉族一同过春节;有的地区的彝族同胞,会在自家门前,树立一棵青松,用松针铺地,消除灾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当天,会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挑水回家,然后将第一碗水与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果新年的水重,那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会风调雨顺。
壮族:
在除夕这一天的晚上,要做好节日当天所吃的米饭,壮族称之为“压年饭”,有的地区还会制作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烷粑。在大年初一的清早,人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妇女们则会争着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畅读文研院: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过年习俗。
满族:
在清朝时,满族是贵族,共分为“红、黄、蓝、白”四旗人,在春节时,红旗人会在自家门口贴红挂旗,黄旗人会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会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则会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的图案都十分精美,颜色也十分鲜艳,满族人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预示着新的一年可以有一个吉祥的开端。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根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会进行“抛绣球”的活动,凡是接不住绣球的,都要赠给对方礼物,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礼物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鄂伦春族:
在东北生活的鄂伦春族人,在每年春节的早上,首先要在家族中依辈分大小一次斟酒,幼者给长辈叩头,平辈之间则互相请安。在正月初二、初三会进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要做很多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还要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在给老年人抹黑的时候需要先叩头。
畅读文研院:节日里偏爱跳舞的那些民族。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名为“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热闹、欢乐,往往是需要两个村庄共同来商定举办。两个村庄的人们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所有人都会伴随着音乐,偏偏起舞,尽情的享受节日的欢乐。
土家族:
每年的春节期间,土家族的人们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等等70多个舞蹈动作,动作优美,节奏鲜明,舞姿朴实,而且不用任何道具,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在腊月里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节日的这一天,族长会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的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会有一位勇猛健壮的小伙子,用锋利的竹矛去刺牛的腋部,直至将牛刺倒死去,于是人们就会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享受节日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