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书法

沛人樊哙,秦末跟随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事,功勋卓著,鸿门宴救主更是高光时刻。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任命樊哙担任大将军、左丞相,封舞阳侯。

至今,沛县与樊哙有关的有樊巷街、樊井、樊哙路、舞阳桥等古迹地标。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1)

(电视剧中的樊哙形象)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2)

樊巷晓烟迷旧径

樊巷因樊哙贫微时居住而得名,他在此以屠狗烹肉、售卖为业。

明、清时,樊巷是一条在城东门外、歌风台北的南北向街巷,明嘉靖年间,古碑就已断裂。

1740年《沛县志》记载,“樊巷在县治东南、旧泗东岸,舞阳侯故里也。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3)

上世纪80年代,将沛县好人广场东侧的南北路命名为樊巷街以纪念。

樊巷烟云迷旧径(樊巷烟迷)”为古沛八景之一,古人多诗咏怀古。

明代沛县儒学教谕马伟有诗“樊侯梓里巷,屈指几经秋。”训导张庆旸有诗“闲来寻故宅,跃马泗江滨。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4)

清初沛人吕俶作《樊巷诗》四首,有“一巷寒烟锁碧流,至今人说舞阳侯”“旧巷含烟泡水东”“樊侯故里草萋萋,漠漠寒烟锁巷迷”“汉台东望树婆娑,一巷寒烟绕泗河”等句,记述了樊巷的位置、景象。

司马迁写《史记》时曾到过丰、沛一带访问老年人,观看樊哙等人的故宅,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司马迁和樊哙的孙子樊他广也有交谊,樊他广讲述了很多樊哙的旧事,司马迁都记录了下来。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5)

樊井留痕映秦月

樊井位于泡水以北、泗水以西的夹角处,今汉之源景区西北角,为樊哙屠狗处,因樊哙常用此水洗煮狗肉而闻名。

狗肉自身有土腥味,用井水浸泡一段时间可去除。井深约30余米、直径0.65米,1985年被列为沛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秦代。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6)

相传井底通东海,有乌龙在此井升天,井边的大水坑故名乌龙潭。

明、清两代,此处在沛城南门外,1596年,沛县知县罗士学立樊井坊表之。黄水淤没后,人们凭借记忆在原址开挖,形成“井套井”。

民国时,井犹在故城外苇园中。

井水甘甜醇润,民多争饮,樊哙用此井水煮出的狗肉色泽亮丽、味道鲜美,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称赞。

刘邦经常向王媪、武负赊酒喝,王媪就是用乌龙潭的水酿酒的。后来刘邦在长安做了皇帝,还是觉得沛县的酒好,就是因为沛县的水土好,丰沛一带有“丰县的烟、沛县的酒,光棍出在庙道口”的民谚。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7)

樊哙庙、樊哙冠

樊哙庙:又称樊将军庙,在县东南四十里胡庄,明嘉靖末年被水冲坏,久之,附近居民取其砖石。

曾挖出一罐重60两的金子,众人商议分金,分开的金子重量加起来不足60两,合在一起称却还是60两。如是再三,众人十分骇异,最终用这罐金子重建樊哙庙。

清嘉庆癸酉拔贡、沛人朱锡蕃作《樊侯祠》诗三首,有“荒祠杨柳绿荫稠,系马残阳吊古邱……从龙事业先屠狗,怀古心情暂倚楼”名句。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8)

樊哙冠因最早由樊哙所制、所戴,故名。《后汉书·舆服志》记其形制:“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

樊哙在鸿门宴上听闻刘邦处境危急,便制作这样的帽子,戴着进入项羽军帐中指责项羽背信弃义。汉朝建立后,皇帝下令殿门司马卫士戴用这样的帽子,一直流行至南北朝。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9)

鼋汁狗肉满城香

鼋汁狗肉是沛县的特产,创始人就是樊哙。刘邦是沛县泗水亭亭长,樊哙以屠狗为业,两人交情甚好。

樊哙煮熟了狗肉挑到街上卖,刘邦脸皮厚,天天吃白骗。樊哙讲义气,虽然心里急但抹不开脸。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10)

时间长了,樊哙辛劳却还得折本,便想办法躲开刘邦。可是不论如何躲,刘邦总能顺着狗肉香找到樊哙,见面又是一顿饱餐。

有人告诉樊哙,只有水路才能隔断狗肉香,于是樊哙提前煮好,天未明就挑着担子坐船过泗水河到夏镇去卖。

一天过去了,狗肉一两都没卖掉,接连几天如此。刘邦找不到樊哙,一问才知樊哙过河卖肉去了。

刘邦无钱渡河,正着急时,从河里爬出一只有案板那么大的老鼋把刘邦驮过河去。

樊哙一见刘邦,气不打一处来,半天还没发市呢,气呼呼的拿一块狗肉给刘邦,慌忙中将狗肉筐打翻,狗肉都掉在了紧临的花椒摊上,沾满了花椒。

樊哙更恼了,让着刘邦“你都吃完吧!”刘邦嬉皮笑脸,拿着狗腿就往嘴里放,大口一嚼,吃起来居然不麻、味道更美。

刘邦一吃,集市上的人蜂拥而上、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就卖个精光。留下“樊哙狗肉满城香,刘邦不吃不开张”的笑谈和“吃狗肉蘸花椒,花椒不麻嘴”的吃法。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11)

樊哙问刘邦:“三哥,你腰里冰凉,哪弄的船钱过河?”刘邦说:“是只老鼋把我驮过来的”。

到河边,刘邦拍拍手,老鼋再次出现驮他俩过河回家。

第二天,樊哙一人起早,到河边时拍手,老鼋没见刘邦,不愿驮他。樊哙气不打一处来,用打狗套将老鼋套上岸,宰杀了与狗肉同煮。

肉熟后满城飘香,自此沛县又被称为“香城”。

樊哙砍死了老鼋,把刘邦气得不行,他一把夺过樊哙的切肉刀扔进泗水河里。樊哙没了刀,只好用手撕着卖。

谁知用手撕比刀切的味道更好吃,所以“沛县狗肉用手撕”的吃法流传至今。

俗话说“狗肉上不了台面”,狗肉却是沛县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12)

挂羊头,卖狗肉

樊哙的姨家在山东郓城县马家庄,沛县一带遭蝗灾,跟他娘投奔姨家,干起老本行。

谁知郓城人不吃狗肉,又改为宰羊,但宰羊利薄。樊哙就想,把狗肉掺在羊肉里卖,不是赚得更多了吗?

可又咋掺呢?樊哙将狗肉羊肉混在一起煮熟卖,真是拾麦打烧饼——净赚。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13)

时间一长,樊哙剥狗被人看见,就没人再买他的肉了。他干脆把羊头摆在摊子前,用根竹杆挂起来,叫人家知道有羊头就是羊肉,生意又兴隆了一阵。

有个老头嘴里没味,买点熟羊肉蘸花椒吃,先吃一块,花椒麻味满口;又吃一块,花椒却不麻,肉反而更香了。

老头有点犯疑,细吃发觉有狗腥气,才知樊哙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

樊哙这个地方在哪里(沛县与樊哙有关的那些事)(14)

刊登于2023年2月9日《彭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