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新片《丛林奇航》是一部典型的主题公园视听娱乐产品。

剧情套用英雄旅程模板 精良的制作水准 两位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 = 流水线电影的标杆。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

看完电影版《丛林奇航》,感觉就像在迪士尼乐园坐了一圈“丛林巡航”。

整个过程不能说无趣,但结束之后也毫无值得回味的地方。

这部电影和《加勒比海盗》系列的创作路径一样,都是先有实体游乐项目,后开发出IP。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2)

迪士尼乐园“丛林奇航”项目

电影比较浅显和套路,但架空的故事世界需要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片中一些梗可以看出编剧对虚构的来龙去脉还是下了一番功夫。

解析电影中几个有趣的彩蛋,它们都有相应的原型或历史做支撑:

第一,电影改编自迪士尼乐园自1955年加州阿纳海姆开园就有的游乐项目“Jungle Cruise”。

据官方介绍,Jungle Cruise(丛林巡航)游乐项目的第一个灵感,来自于迪士尼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一个系列记录片True-Life Adventures(暂译为:自然的历险)。

这个系列纪录片共有14集,每集一个主题,记录异域动物世界的生活,可类比为中国的《动物世界》。

丛林巡航游乐项目中的丛林异域环境、猛兽等动植物景观,主要参考了系列纪录片中名为《非洲雄狮》(The African Lion)这一集。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3)

True-Life Adventures中的《非洲雄狮》一集

电影版《丛林奇航》的剧本把主人公冒险的环境置于巴西亚马逊河丛林,实际上整个游乐项目是个结合了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丛林元素的丛林大杂烩,且更偏向于非洲丛林。

游乐项目的第二个灵感来源,即其中关于汽船航行的部分,主要参考了1951年英美合拍片《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 Queen)。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4)

《非洲女王号》

这部电影由电影大师约翰·休斯顿执导,男女主分别是亨弗莱·鲍嘉和凯瑟琳·赫本,阵容是当时好莱坞的顶级配置。

故事讲了一对英国兄妹传教士在当时德国非洲殖民地德属东非Kungdu村传教,正好赶上1914年英德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哥哥塞缪尔被德国人焚烧村庄、驱赶村民的暴行吓死,妹妹露丝只能跟随定期经过村庄的加拿大机械师查理和他的汽船“非洲女王号”离开村庄。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5)

《非洲女王号》剧照

机械师查理是个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且有点粗鲁的汉子,而露丝是个循规蹈矩、装腔作势,很大年纪还没嫁出去的老姑娘。

但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非洲女王号”上经历危险的生死漂流和相处后,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点,双双坠入爱河。电影结尾两人即将被绞死前,在敌人德国船长证婚下的婚礼非常浪漫。

爱情线之外,这部电影为了塑造德国的邪恶形象,同时表现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男主设定是加拿大人)的神威,还增加了两人用氧气瓶改造成鱼雷,碰巧击沉德军战船的“抗德神片”夸张情节。

船名同时也是片名“The African Queen”也充分体现了大英女王对遥远非洲大陆无远弗届的关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之一就是英德矛盾,德国是曾经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所以在涉及一战和二战背景的英美影视剧里把德国树立为敌人形象或邪恶形象很常见。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6)

《非洲女王号》中丑化的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之间的仇恨和两国之间的对骂甚至都写进两国小孩的课本里。

英美影视剧中这些抹黑敌人宣扬自己的手段,真的不比中国的“抗日神剧”高明,同样侮辱观众的智商。《非洲女王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上述《非洲女王号》的剧情和意识形态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不仅是“丛林巡航”游乐项目的灵感来源,可以说也是现在这部《丛林奇航》的原始版。

迪士尼这部新片的故事架构几乎直接照抄了《非洲女王号》的剧情,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设定在一战期间,反派也是邪恶的德国人,主角也是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女性和粗俗船长,其中有一段急流漂流戏和一些台词甚至都一模一样。

编剧只不过把原来男女主在河上漂流的目的,改为寻找能治愈一切疾病的无敌神物“月亮之泪”,空间换成亚马逊河流,并增加了几个被诅咒的西班牙殖民者。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7)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8)

这算是“致敬”?是“翻拍”?还是“抄袭”?

由上述《丛林奇航》对《非洲女王号》的借鉴来看,欧美影视,尤其是这种没什么深度的视听娱乐产品也并非都是纯原创。

有些只是利用东方观众对欧美老电影的认知差而大行其道,实际上这个故事早就流行过,现在又被拿来旧瓶装新酒。

在这两个灵感来源之下,“丛林巡航”有了项目成为无法亲身去到热带丛林游客们体验异域风情的替代品,也成为迪士尼乐园“制造梦想”的代表项目之一。

影片第二类彩蛋,是片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梗,基本集中在电影前半段。

电影开始时的引子先表现了一个以Don Lope de Aguirre(洛佩·德·阿吉雷阁下)为首的西班牙邪恶探险小队。

其首领Lope de Aguirre在电影中被蛇附身成为大反派,这个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阿吉雷16世纪活跃在南美地区探险,外号是“疯子”或“狂人”,自称“上帝的愤怒,自由的王子”,从画像就看得出来是个狠人。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9)

这位西班牙征服者以残暴、野蛮、贪婪和毫无原则著称,不仅对美洲原住民烧杀抢掠,对自己的国家也背信弃义。

阿吉雷真的就像他的外号一样,毫无原则地在人类刚发现的美洲新大陆肆虐。

他的最后一次探险就是溯亚马逊河而上,去寻找传说中亚马逊河源头的黄金国(El Dorado),本片编剧又把这次探险附会成寻找“月亮之泪”。

1972年的一部西德老电影《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直接讲了这个人的故事。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0)

电影《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总之,阿吉雷代表了早期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新大陆残忍的开发和蹂躏,他的形象也逐渐超越历史变得符号化,在很多影视剧、动漫和故事中成为邪恶殖民者的象征。

从以上分析也能看出,在英美人的创作意识形态中,早期西班牙殖民者是大坏蛋,后起之秀德国殖民者也是大坏蛋,只有我们中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温和、善良的,是怀着解救世界的伟大理想而来的。

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本文由电影榨汁原创,抄袭搬运biss全家)

开篇黑完西班牙人,电影进入叙事主线。

女主的弟弟麦格雷戈正在演讲,此时出现的时间背景是“London 1916 two Years into The Great War”。

“The Great War”是英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叫法,1916年正好是开战第二年,和上文提到的《非洲女王号》时间背景基本相同。

麦格雷戈演讲的地方在片中名字很长,镜头一闪而过,叫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and Diverse Adventure Society,大致翻译过来是“皇家人类学和综合探险学会”。

实际上,电影里这个组织虚构组织指代的是英国历史悠久的“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简称为“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皇家学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家科学机构,我们熟悉的大科学家牛顿、赫胥黎等人都做过这个学会的主席。

学会最早主要由医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组成,所以片中主角想说服学会支持他们去找治愈一切疾病的神药“月亮之泪”倒也符合逻辑。

在学会游说期间,女主莉莉遇到一位长得像小岳岳的反派Prince Joachim(约阿希姆王子)。

这个人也不是虚构的,他在历史上的确是普鲁士皇帝威廉二世最小的儿子。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1)

历史上的约阿希姆王子(1890-1920)

只不过在1916年,这位德皇子嗣不在巴西,这个角色也是基于英国人的立场宣传德国人的丑陋形象。

从生卒年看,约阿希姆王子只活了29岁。因为他无法忍受父皇威廉二世于一战后退位,自己成为一介平民,所以29岁开枪自杀。

自杀前约阿希姆王子已经陷入严重的精神问题和抑郁,电影把这位王子塑造得疯疯癫癫也有迹可循。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约阿希姆王子作为反派使用的武器是潜艇,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全世界地盘最大的殖民地,靠的就是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强大海上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没有能和英国海军抗衡的国家。德国崛起后,海军一直是短板,但德国又一直想和英国皇家海军叫板。

但德国是个大陆国家,海岸线不长,海军发展的时间太短,水面舰艇的实力和吨位根本无法与英国海军正面刚。

德国只能选择大力发展潜艇,利用“潜艇破交战”破坏英国海上运输线的方式遏制英国。

历史上对早期潜艇技术贡献最大的几个国家分别是美、法、德、俄,因为这些国家水面舰艇比不过英国,才以英国海军为假想敌研究潜艇。

其中德国潜艇走在当时的前列,德国U型潜艇在一战和二战中对英国造成不小的麻烦,是邪恶的象征。

在《丛林奇航》中德国潜艇与疯癫的德国王子搭配,不知道德国人看了会不会觉得“乳德”。

影片的下一个历史梗,是巨石强森饰演的弗兰克第一次看到穿着裤子的女性非常惊讶,还用裤子这个单词给女主莉莉起了外号。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2)

弗兰克对女人穿裤子的惊讶并不夸张,因为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女人和裤子是绝缘的,甚至有些地区和宗教把女人穿裤子列为违法。

女人穿裤子的风潮始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大约在1850-1890年代,伴随着世界第一波女权风潮而来。

影片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正好是所谓“维多利亚服饰改革”之后。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3)

女性着裤装历史图

片中提到女人穿裤子这个梗也是为了迎合当下女性主义高涨的舆论。

除了服饰改革,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还诞生了一项伟大发明——电影。

催生电影这种技术和娱乐方式的因素很多,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而维多利亚时代繁荣的经济和对娱乐的需求是根源之一。

电影《丛林奇航》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莉莉带着一个能拍所谓“会动的照片”的摄影机,弗兰克看到后很好奇。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4)

这个小桥段是主创对早期电影史的一个致敬。

目前公认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895年卢米埃兄弟公开放映,从这个时间往后推到《丛林奇航》故事发生的时间1916年,正好是电影诞生后约第20个年头。

世界电影发展史有一个规律,就是大约每10年会出现一些技术和艺术上的突破。

例如电影诞生第二年1896年,卢米埃兄弟的摄影操作员欧仁·普洛米奥首次将摄影机放到一条小船上,实现了摄影机移动拍摄。

虽然现在看来这个操作简单得不值一提,但就当时观众的观感来看,这种移动影像非常震撼。

欧仁·普洛米奥把摄影机放在船上,在水城威尼斯、埃及尼罗河拍摄了一系列景观影像记录。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5)

欧仁·普洛米奥1896年拍摄的威尼斯运河

因此欧仁·普洛米奥也被电影史认为是世界第一个让摄影机动起来的摄影师,虽然他只是让摄影机跟着交通工具走,而非真正去移动摄影机。

在此之后的电影发展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拍摄非洲、东南亚、美洲等地异域景观的记录影片,并流行于欧美。

除了少数冒险者,普通人一辈子很难有机会去到这些原始丛林或沙漠草原,但欧美人利用电影这项发明的再现性和拷贝性,满足人们对异域风情的向往。

电影《丛林奇航》发生的时间正好也是这类异国景观片流行的时代,女主一边航行于亚马逊河、一边记录沿途风光,可以为后人留下生动的影像记录。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6)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7)

这种记录和迪士尼乐园各种游乐项目的作用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圆普通人一个梦,但又不用亲自前往。

总结来说,这部根据迪士尼乐园游乐项目改编的电影不能说不好看,但也没什么值得深入思考的内涵。

丛林奇航有几部(丛林奇航与老电影非洲女王号剧情雷同)(18)

马丁·斯科塞斯眼中的主题公园产品和麦当劳、肯德基的快餐很像。

你说它不是吃的吧,它还挺好吃;你说它是吃的吧,它又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

一会出个东南亚口味的酱汁,一会又出个奥尔良风情的鸡翅……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异域风味。

这个思路和迪士尼做电影一样,几个元素融合,看上去有那个感觉就够了。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内容如有错误疏漏还望指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