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大家好,欢迎大家浏览我的文章,一起寻找书本影视中的饮食,去感受饮食文化的无穷魅力。
豆类是人类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在中国有近13000年的种植历史。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轩辕帝为修德振兵,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鞠五种”,鞠,在这里是养育、培育的意思。这里的“五种”,指的就是黍稷菽麦稻,菽就是指大豆。由此可见,流传下来的说法是,轩辕黄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大豆。
那么这最先的大豆,究竟是黄豆?绿豆?黑豆?还是红豆或者其它豆?这个倒是没有具体的明确,确实是年代久远,无从考据了。反正,各种豆统称为“菽”,菽和黍、稷、麦、稻合称为“五谷”。人们常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就是指一个人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缺乏起码的常识。
我国最早的诗歌合集《诗经》中,有先秦时期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
如《采菽》中有“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往里面装)。
《小雅·小宛》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田野里有大豆,大家一起去采摘)。
《小明》“岁聿云莫,采萧获菽。”(眼看一年时日无多,人们忙着采蒿收豆)。
为什么同样是菽,有的是“采菽”,而有的是“获菽”呢?
有专家指出,“采菽”指的是采集野生或半野生的大豆;“获菽”指的是收获栽培的大豆。可见西周时代人们既采集又栽培大豆。
大豆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也可以种植, 而且耐寒耐旱, 即使在灾荒之年产量也能保持稳定。统治阶级会规定每家每户至少要种植定量的大豆, 以保证灾年的粮食产量, 作救荒作物之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大豆根上的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 种植大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 大豆和禾谷轮流耕种,好处多多。收获的豆子可以作为粮食,养活广大百姓, 而且解决了土壤肥力问题。
清代王润生在《物候》中,写道:“小暑一条吼,拔下黄秧种赤豆。”从中可以看出,小暑的时候,水稻秧苗黄了,成熟了,就进行收割。紧接着,种上赤豆。赤豆列在农民们轮流耕种的农业作物之中。
赤小豆是比较硬、难熟的食材。煮的时候,要提前在头一天晚上,把赤小豆浸泡在清水里。赤小豆吸收水份后,变得膨胀起来,煮的时候就容易烂一些。
把泡好的赤小豆放入高压锅内,调到“豆类蹄筋”这一档,熬煮30分钟后,加入白糖调味,这样美味的赤豆粥就做好了。
去超市买豆,会发现有两种豆都是红色的,一种是赤小豆;一种是红豆。赤小豆比较硬,比红豆难得煮烂一些。赤小豆适合用来煲汤或者煮粥来吃;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适合用来做美味的红豆沙糖水,或者做成面团,替代番茄面团;或者磨成粉后,做各式糕点。
其实,一般人都不会买错,从外形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扁扁的是赤小豆;圆圆的是红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