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

导语:在现代的工程建设中,在破土动工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奠基”。奠基在最初的时候,指的是在房屋地基打桩或其他需要破土开挖的工程之前,为埋葬在这个地方的所有无主孤坟及其他一切在这片土地之下生活的生灵举行一个祭奠仪式,告知他们此地不日将破土动工,请他们给予谅解并及时迁出此地——奠基也就是一种尊重和告慰的礼仪。而在现代,为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观念,奠基也就只取其字面意思,即“奠定基础”。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1)

一、奠基文化的起源

在华夏文化中,最早出现奠基仪式是在史前远古时期,部落氏族之间的战争结束后,将敌人的头颅砍下来带回去作为祭祀之物。数量庞大的骷髅头堆积在一起作为建筑物修建之前的奠基之礼或者作为故去之人的随葬品——那会的奠基文化被称为“猎头习俗”

“猎头习俗”最早发源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左传》中曾记载:“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什么是“京观”——杜预给出的解释是“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在后来包括《史记》等一系列史书中都有过“京观”一词的记载,其实就是源自早期的“猎头文化”。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2)

二、奠基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演变

1.古代的奠基

在古代,奠基仪式算得上是丰富多彩,大到皇宫殿堂、君王陵寝的修建,小到民屋村舍、鸡舍猪圈的开筑都统统需要先举行“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3)

那么,民间和贵族的仪式又有哪些差别呢?

皇宫贵族家的房屋宫殿修筑传统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这四个步骤,并且每个步骤所要进行的仪式都各不相同。首先,是奠基。在奠基之时,人们要首先挖好基坑,在基坑的底部再挖一个小坑——腰坑。所有祭祀用的狗或小孩都将被填入坑内,之后覆土夯实。其次,是置础。置础,也就是安置基础,建筑的基础也就是承重柱。承重柱是整个建筑的基础,需要放置在之前夯实的地基上面(在安置柱子之前,也同样需要将牛、羊、狗三牲埋在柱石的前方,然后夯实土地)。接着,是安门。安装殿门的时候,需要举行一个“安门仪式”。即在门槛的前后左右四方各自挖一个方形坑,分别埋入守门侍卫1至3人。侍卫需在坑中要“跪仆相向、手持兵戈铜盾”,即非常明显的“守卫护持”之姿态。最后,也就是落成之时。这也是整个奠基仪式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需要用到非常多的牲畜、车辆甚至是殉坑之人,并且所有的祭祀之物都要整齐摆放在建筑物旁。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4)

在民间,建造房屋也同样需要举行奠基仪式。通常主人家会请到当地有名的“阴阳先生”进行占卜推算,确定屋舍的风水走向,然后择一良辰吉日奠基和破土开工。在破土开工之前,需要祭祀土地神——香烛、供品、鞭炮样样都不能少。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5)

2.现代的奠基

发展到汉代的时候,传统的奠基仪式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是显得略微朴素——只象征性挖几铁锹土埋在基坑、柱石的底下。然后在地基的四个角落放上小块的金银器具。

现代的奠基仪式就更为简单,通常就是在动工之前,将一块准备好的长条形的方石碑上镌刻建筑物的名称、修建单位、奠基日期,并在石碑的中间刻上“奠基”二字——这就是作为奠基石。仪式完成后,将奠基石埋入地下即可。在一些民间,也有将筷子和猪肉以特殊摆放形式埋入地下的奠基方式。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6)

三、奠基仪式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古代,由于科学思想缺乏以及技术文化的不先进,古代人通过奠基的习俗来达到一种对万物自然的纪念和崇拜,这也和远古先民认知能力有限和生产力低下息息相关。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比如像天体运动、阴晴圆缺、风云变化、山崩海啸和人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自然现象在古人眼里难免就和超自然力量和神鬼力量有了一些联系。出于敬畏和崇拜,古人便有了诸如奠基一类的祭奠仪式来达成对大自然和神鬼力量的寄托及祈愿的目的。

在现代,奠基已经从古代的封建迷信活动中脱离出来。曾经的奠基所蕴含的“祭奠思想”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是我们心中对工程顺利进行、建筑顺利完工寄寓的一种期望和祝福。

四、总结

“奠基”这个从中国远古时期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其实更多的是反映了古华夏的社会文明及同时期华夏民族的古老文化。这其中不仅是人文、风俗、历史的交汇融合,他更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在不同的时期,这种传统习俗会有多种不同的变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但更多的,是我们能发现,中国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习俗竟然在跟随时代变化的脚步不断地进步着、发展着,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融汇性、进步性和发展性。

奠基仪式有什么忌讳(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7)

从婚丧嫁娶、礼义廉耻、社会风俗等不同的方面的变化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华夏五千年文明在历史的浪潮和车轮中从未停下向前的脚步。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能屹立不倒、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所在。中华文明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也正一步步地融入甚至是改变着世界!

参考文献:

【战国】左丘明:《左传·宣公·宣公十二年》

【西汉】刘安:《淮南万毕术》

王爱文,王军花:《古代的“奠基”礼俗》,《寻根》2011年5月出版

李斌:《讨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奠基习俗》,《中原文物》2017年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