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与腾讯教育共同做过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陪写作业”居然成了亲子矛盾的一个导火线。有人慨叹这是“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可细算起来,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大部分家长离更年期应该还有一段距离。

针对此现象,《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说:如果某个阶段鸡飞狗跳、家无宁日,很可能是因为“青春期遇到了青春期”。因为,青春期从来都不是年龄特征,而是心理特征。

孩子们固然会在十几岁迎来自己的青春期,但现实生活中,却也不乏已经一把年纪、心理却停滞在青春期的叛逆中年。一个情绪不平稳、心智不成熟的的家长,遇到想要自己独立做决定的孩子,“青春期遇到青春期”的一地鸡毛就在所难免了。

青春期是怎么回事?怎样应对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怎样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还没变成更年期(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1)

针对这些当下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杨咏梅等五位建树颇丰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编著了《青春期的挑战:写给家长与老师的青少年教育指南》(简称《青春期的挑战》)。书中分析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出了大量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

01 青春期问题的背后,是“第二次诞生”的阵痛

青春期是孩子从未成年到成年的关键过渡期,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斯普兰格称之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则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如今,大部分孩子从1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青春早期了。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然而他们身体发育虽已接近成年人,但心智并未成熟,所以一方面表现得叛逆、情绪化、非常难沟通,另一方面又无法独立处理各种现实问题。

于是挑战来了。一边是孩子非常需要帮助,却又不肯接受帮助;另一边是家长很想帮助孩子,却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得上。想解开这个结,关键一定是在家长。因为在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面前,家长应该保持成年人的理性。

家长们心里一定很清楚,自己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拍了桌子,那一定是因为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而不是为了破坏亲子关系。同样道理,孩子们那些看起来不太正常的表现,主观上也并非要挑战父母,而往往是另有原因。

比如孩子总是乱放东西,其实是因为还没有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的能力;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是因为还不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总是磨蹭拖拉,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一件事有多么重要。

青春期还没变成更年期(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2)

书中告诉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在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探索,他们需要搞明白这样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完成青春期三大发展任务,即自我觉醒、建立同伴关系、容纳内外矛盾。

对于正在自我觉醒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权威可能不太管用了;对于想通过同伴关系寻求归属感的孩子来说,同伴的意见可能比家长的话更重要;对于审视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适度调整期望值了。

所以,作为理性的成年人,家长要把孩子言行上的出格理解为自我探索的一部分,不试图压制他们,不强求保持家长权威,会更利于孩子进行成长所必需的自我探索。

要知道,缺乏自我探索的孩子眼下可能比较乖巧听话,但在需要选择职业方向时就会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等上了大学,离开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约束,他们很容易缺少学习动力;该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又容易因缺乏未来规划而借读书逃避现实。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是他们需要通过成长去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02 所有青春期的问题,都可以归因于家庭功能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导演北野武的母亲去世了,从外地赶回家奔丧的北野武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他为自己没能照顾母亲而不安,另一方面他心里并不喜欢母亲,因为母亲总向他要钱,但凡有一个月忘了寄,母亲就会破口大骂。

处理完后事,大哥拿出母亲留给北野武的一个小包袱,里面是一封信和一个存折。信中说,在几个孩子中,母亲最不放心北野武,因为他从小不好好念书,还乱花钱。母亲担心他有朝一日会落魄,所以每个月跟他要钱帮他存起来。北野武看完信,拿着存折哭倒在地。

这个故事让很多人非常感动。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位母亲如此不信任儿子,以至于在儿子成年甚至成名后仍然用言行控制他,直到天人永别都没能建立起良好的母子关系。这不但暴露了这个家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对儿子成长必然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遗憾的是,这种家庭功能问题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一直盘旋在孩子上空的直升机式父母,把孩子交到学校就万事大吉的大撒把式父母,为孩子扫除一切阻碍的扫雪机式父母,舍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的亲子共同体……

青春期还没变成更年期(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3)

《青春期的挑战》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典型的家庭教育问题,并指出,青春期孩子的所有问题,大多源于家庭功能不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功能和家庭结构是两个概念,有的家庭虽然是单亲,但功能很健全,孩子也会发展得很好;有的家庭父母都在,但功能有问题,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家庭功能良好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如果要简单说的话,那就是要有爱、有边界。想让家庭功能发挥良好作用,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家庭关系要“亲密有间”。在生活中不难发现,父母越操心,孩子越无能;父母越干预,孩子越自卑;父母“越无私”,孩子越自私。在一个健康家庭中,夫妻关系和谐、且高于亲子关系,是功能健全的基础;父母不越界替孩子做选择,是孩子有机会发展各方面能力的保障。

母亲退后一步,父亲上前一步。6岁前的孩子主要受母亲影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亲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孩子进入青春期,只要不是单亲家庭,智慧的母亲就要逐渐放手,在孩子面前树立父亲的威信,把与孩子联结的机会尽可能让给父亲。在这个阶段,归正家庭秩序、父母互相补位非常重要。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假如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就难免会用语言暴力伤害孩子。伤人的语言会给孩子心里刻上伤疤,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父母说的那样,是笨的、蠢的、不如人的。所以家长要对坏情绪有足够的觉察力,及时在大脑中给自己的过激言行摁下暂停键。

总之,好的家庭环境和不断学习提高的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起跑线。

03 青春期的一些具体问题,可以试着这样处理

书中说,在青春期,孩子反叛的其实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不当管教方式。

所以,作为家长,大可不必给孩子贴上“逆反”的标签,更无须认为孩子是在故意跟父母对着干。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具体问题时,父母们需要调整不恰当的管教方式,耐心地等待一切慢慢好起来。

当孩子偏科或厌学时,要关注其表现背后的原因。孩子偏科或厌学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寻求关注、获取权力、报复心理或者自暴自弃。

人们常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却无法强迫它去喝水,除非它自己渴了。学习也是同样道理。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加内部学习动机,从而纠正厌学等不良行为。

当孩子早恋时,要客观平和地正确引导。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他们会非常关注异性,关注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在这个时候如果出现早恋倾向,那家长越反对,孩子就会越反抗。

此时,家长需要和老师密切配合,以客观平和的心态看待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引导孩子们明白在两性关系中如何与对方相处、如何保护自己。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探索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并逐步将与异性的相处变成正向陪伴、正向鼓励、正向欣赏。

当给孩子辅导作业时,不妨把“六字诀”牢记在心里。家庭教育专家赵石屏教授说:“我们要告诉家长,所有的学习、写作业都是一个大脑活动,而大脑活动需要平稳的情绪。”

也就是说,家长越发脾气,孩子大脑就会越“木”。在辅导作业这件事上,家长最能帮上孩子的,就是努力营造一个平稳的情绪环境。当孩子做不出来题的时候,家长不妨记住这个“六字诀”:“别着急”“再试试”。

04 用主动的陪伴,给孩子一份宝贵的成年礼

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其实不仅是孩子,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被认可,同样也是成年人希望得到的。推己及彼,尊重孩子的精神需求,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尤其应该注意的事情。

青春期还没变成更年期(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4)

所以,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成年人如果能主动提前做好心理建议,就可以更轻松地面对“青春期的挑战”,并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成长。

而《青春期的挑战》这本书,正是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困惑、成长本质以及家校配合等方面,告诉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适合所有要跟青春期孩子打交道的人,比如家长,比如老师。

正如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所说:彼此理解、信任、尊重、支持的全新“朋友”关系,是家长与老师能给孩子的宝贵的成年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