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创业》,是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历时9个月拍摄的故事影片。于彦夫执导,由张连文、李仁堂、陈颖、朱德承、宫喜斌、章杰等联袂出演。

1975年2月9日,新华社播发电讯稿说“春节期间将上映《创业》等一批新影片”。电讯中称赞《创业》“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周挺杉的英雄形象,为我国工人阶级高唱赞歌。”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也刊登了《创业》即将开始在全国上映的消息。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影片《创业》在全国开始上映。

此前,影片首先给正在参加四届人大会议的代表进行了放映,受到好评。

记得笔者是在林场的千人简易俱乐部观看的《创业》,当时真是挤得水泄不通。电影散场,那首动听的《满怀深情望北京》立刻传唱开来。

这部电影,以五、六十年代我国石油会战为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历史。再现了周挺杉(铁人王进喜)等一批石油人的群体形象。是为石油工人豪迈壮举唱响的颂歌。

影片场面宏大、气势雄浑,堪称中国工业题材影片创作中的一部力作。

但《创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闻名全国,不仅仅是剧情感人、演员演得好、插曲好听,更因为它刚上映就受到“四人帮”的无端打压刁难,后来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才免遭厄运。

一时间,影片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了剧情本身。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1)

(剧照)

四十七年过去了,观众们特别是石油战线的老一代,还是很喜欢看这部影片。尽管片中带有那个时代明显的政治印记,以及今天听来有点可笑的口号式的台词,但它与历史基本能对上号,能把人们带入那些火热年代的氛围中。

细品一下,《创业》的剧情实际跨度达二十年以上:

1949年秋,裕明油矿工人英勇护矿,迎接解放,青年工人周挺杉决心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十年后,周挺杉钻井队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创造了新的纪录,但中国石油落后的面貌仍未改变。不久,东北荒原上几口油井喷油,周挺杉带领钻井队来参加会战,大家在油田党委领导下,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导,通过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终于为国家拿下了面积大、产量高的创业油田···。

1973年,长影厂按上级要求组成了由谢铁骊任组长的《创业》筹备小组,由导演过《芦笙恋歌》、《节振国》等影片的于彦夫执导,著名编剧张天民撰写作剧本。

为不辱使命,张天民数度深入大庆油田采访,最终从积累的大量资料及真实事迹中提炼出了《创业》的剧本。

1974年2月,《创业》在剧本尚未定稿的情况下,便开机拍摄。

片中的几个主演,当时都来自话剧团:

男一号周挺杉的饰演者张连文,来自山西晋中话剧团;政委华程的饰演者李仁堂,来自承德地区话剧团;总工程师章易之的饰演者陈颖,来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反面角色冯超的饰演者刘国祥来自哈尔滨话剧团。

影片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塑造周挺杉和华程这两个人物。因为周挺杉是铁人式的石油工人的英雄形象;华程则是战斗在石油工业战线上的党的领导干部的艺术形象。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2)

影片拍摄的外景地主要选在玉门和大庆油田,期间留下了不少幕后故事和逸闻趣事。

不妨从往事中选取几则,与大家分享:

协助拍摄的部队官兵真情投入

1974年影片拍摄时,得到解放军当时的兰州军区和沈阳军区部队以及两个油田干部群众的大力协助。

一位当年曾带队参加拍摄的部队干部,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介绍:

1974年9月份,兰州部队某团接到命令,团直属连队和三营的5个连队,拉练到玉门油矿,配合拍摄电影《创业》。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3)

在玉门油矿,部队每天派出部分干部战士作为群众演员,协助剧组拍摄。其中特务连官兵首次协拍的剧情,是在国民党反动派逃离前要炸毁油井设备时,扮演护矿的工人。

实拍那天下午,官兵们按照剧情需要换好服装,早早来到石油沟井架周围。导演指挥大家预演了两遍。然后等着天黑开拍。

夜幕降临,官兵们按照导演指令,高举点亮的火把,从石油沟的不同方位,大声怒吼着,冲向石油井架。

铺天盖天的场面,漫山遍野的火把,把当年石油工人英勇护矿的场景,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实拍一次完成,于彦夫导演和摄影师都十分满意。

部队干部战士们多是第一次参加拍电影,虽然扮演群众角色,却都始终认真投入,当做战斗任务来完成。

一次拍摄,连队几名战士奉命扮演矿难中死去的矿工。他们按剧情要求,躺在牛拉的大轱辘车上,身上盖着破席,破席下面只漏出双脚。牛车后面跟着一大群穿着破旧衣裳的矿工家属。

这些家属是从玉门矿上选来的群众演员,也完全投入了剧情。

她们撕心裂肺的大声哭喊着。躺在牛车上的战士,也融入了剧情。尽管被破席子盖着脸,仍然不由自主地流出热泪,连在旁边观看拍戏的战士也跟着哭了。

镜头拍完,于导演喊了“停”!

但哭声却一直没法停不下来,战士和矿工家属们还沉浸在剧情中。那几个演矿难工人的战士,一连情绪低落了好多天。

在拍摄过程中,干部战士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剧组著名导演于彦夫以及主要演员张连文、李仁堂等人,尤其对化妆师出神入画的妙手惊叹不己。

协助拍摄期间,有几个战士和饰演周挺杉的演员张连文交上了朋友。

张连文因为刚刚演了电影《艳阳天》中的萧长春,成了大明星。有时在拍摄空隙就被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战士好奇地询问他的工作、生活、爱情、收入等情况。张连文也是有问必答。让许多小战士极大满足了对电影明星的好奇心。

《创业》一片中,解放军大部队进军玉门油矿的场面,是剧组拍摄的重头戏。除了兰州军区某团近千人参加外,甘肃省军区骑兵连也被请来协助拍摄。

部队进军途中步兵队列、骑兵队列、欢迎的人群,一个接着一个的特写镜头和情节有序展开,场面宏大热烈,部队指战员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配合剧组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剧组最初想请明星演员于洋扮演主角周挺杉,后来选中张连文。因倾情出演,张连文意外损伤了眼睛和皮肤。

剧本敲定,选演员成了摄制组的头等大事。

1974年拍摄这部影片时,铁人王进喜已经去世。但有原型人物的电影在选角时,剧组都尤为慎重,绝不能因为演员不妥而有损英雄形象。

张连文后来回忆说,当时于彦夫导演曾到上海找著名演员于洋出演,但于洋正在拍戏,无法抽身。于彦夫又前往北京,找到北影厂导演谢铁骊,希望他能推荐合适的演员。

恰好,当时谢铁骊刚刚看过《艳阳天》的送审片,觉得在其中扮演男主角的晋中话剧团演员张连文很不错,就推荐给于彦夫。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4)

于导演马上打电话给长影厂,问张连文有没有走?

听说还没有走,于彦夫喜出望外,马上让人将剧本交给了张连文。

张连文在读过剧本后,非常激动,内心被铁人的那种为国家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张连文后来回忆:“看剧本的情形我至今难忘。试戏的头一天晚上我拿到剧本,上下两集的本子,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后兴奋得根本睡不着觉。好本子啊!光是看文字,我就已经感动得直落泪。”

于是,张连文边回味边兴奋,自己也记不清是怎样迷迷糊糊睡着的。却因为过度兴奋而迟睡,致使第二天的试镜迟了到。

张连文说,自己过去演戏试镜从来没迟到过,只有那次迟到了。幸亏赶到时还来得及,迅速化妆、上镜头。拿胶片拍了一段后,剧组觉得他从造型气质各方面都还比较符合,很快就定下了由他饰演周挺杉。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张连文深入大庆石油体验石油工人的真实生活,吃住工作都和石油工人在一起,前前后后历时一个多月时间。

晚年张连文还记得体验生活的情景:“那时候大庆四周都是水泡子,一片荒原。我住在1205钻井队,就是铁人的那个井队。每天我们到油井和石油工人一起干活。伙食和工人们一样:一碗汤、两个馒头。大庆冬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碗里的汤很快就冻出了冰茬儿。”

张连文说,当时正是冰天雪地,零下20多度,他和工人们一天十几个小时站在井台上,如果赶上刮风的时候就更艰苦。

片中,周挺杉还有一场跳进泥浆的戏给人印象深刻。

拍跳泥浆池一场镜头时,张连文在泥浆里泡了三天,结果把皮肤都烧坏了,留下了严重的皮肤瘙痒后遗症。但他却没有抱怨过苦和累,更没有过一丝后悔。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5)

张连文记得,还一次是为了拍一场清晨戏,剧组天不亮就出发了。

因为刚下过雨,道路泥泞,大家乘坐的车几乎是一路被推到拍摄现场的。而且路上的颠簸,还把照明灯罩弄碎了。

为了不耽误拍摄进程,道具师临时制作了一层纱网代替灯罩。

但纱网毕竟不如灯罩方便,拍摄中难免有忘了使用的时候,于是,出了点意外。

张连文闭目沉思,仿佛回到了当年。他说:

“当时,我突然感觉到眼睛刺得慌,就像没睡醒的时候睁不开眼的感觉。对镜子一看,两只眼睛通红。化妆师拿来眼药水给我点,没想到点上之后眼睛更红了。等回到驻地,眼睛已经疼得眼皮不敢碰眼球了。当时以为是早上起得太早,连续拍摄又太累了,睡醒可能就好了,可是眼睛疼得又睡不着,折腾了大半夜。第二天,眼睛肿得桃子一样。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拍片时被红光灼伤了。”

从那时起,张连文的眼睛就落下了毛病,阳光稍强就会流泪,年龄大了之后,出门就得戴上墨镜了。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6)

尽管吃了很多苦,张连文始终倾情投入。无论是人物造型、气质,他都完美地契合了角色的形象。

直到拍片结束,他还有时沉浸在角色里不能自拔,甚至感觉自己就是“铁人”周挺杉。

张连文是吉林省长春人,1945年出生,北影厂国家一级演员。

在八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三,下边还有5个弟弟妹妹。1958年,他父亲从长春调到了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工作。13岁的张连文随父亲来到北京。他父亲还是一个京剧迷,因而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他对表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60年考入了北京艺术学院开始学习话剧表演。1963年分配到山西省晋中文工团当话剧演员。

早年曾在话剧《青年鲁班》《汾水长流》中当过群众演员。从18岁开始在晋中文工团工作了十年。

从《祝你健康》中的饰演的“丁爷爷”起步,到成为文工团的台柱子。张连文曾主演了《红珊瑚》、《千万不要忘记》、《南海长城》、《杜鹃山》、《夜海战歌》等多部话剧和歌剧。

1973年,他因出演电影《艳阳天》饰演主角萧长春而扬名全国,也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7)

出演影片《创业》,他认真消化理解剧本,仔细琢磨角色的内心世界,精雕细琢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终于在银幕上创造出鲜明生动的石油工人代表周挺杉的光辉形象。

“不争馒头争口气!”,这是张连文记住的第一句片中人物周挺杉的台词。

它既道出了戏里周挺杉打油井的决心,也呼应了戏外张连文乃至整个摄制组拍电影的信心。

有了之前充分的生活体验作基础,摄制组对拍摄过程的艰苦也有了一定准备,但是开机后的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了想象。

在张连文的记忆中,大庆隆冬里有零下三十多度的大雪天,酷夏里则有至今想来都令人生畏的凶猛蚊子。

传说东北“三个蚊子一盘菜”,虽有夸张,但拍摄组真的领教了东北蚊子的厉害。

夏天,剧组所有的演员都要“特殊保护”自己。当时每人一顶草帽,草帽上再挂块纱布把脸蒙上,否则脸上一旦叮起大包,拍出的镜头就不能用了。

虽然历尽艰辛,但这个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的石油钻井队长,终于被张连文演绎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也被亿万观众所认可。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8)

有则轶闻说:张连文退休后,山东淄博一位素不相识的企业家专程赶到北京求见他,自称是张连文的忠实影迷。

当年《创业》上映的时,这位影迷还年纪不大,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竟跟着放映队走了六七个村子反复看。

后来,他做了当地一家服装厂的厂长,就是凭着在电影《创业》里学来的干劲,将一个濒临破产的厂子发展壮大起来。

直到进入新时期,他还经常会给工厂员工放映《创业》,经常会在大会发言时念几句《创业》的台词来激励员工。

这位影迷说现在自己身体不好,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还活着的时候来见一见张连文。

张连文说,“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想不到一部电影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感染力!”

演过影片《创业》之后,张连文又在影片《沸腾的群山》中饰演焦昆,在《巨澜》中饰钟远,在《婚礼》中饰岳志鹏,1981年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饰郑百如等。

2014年,69岁的张连文曾遭遇过一场车祸,昏迷了整整一个月。2019年1月4日,这位曾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的老艺术家因病去世,享年74岁。

各位角色在大庆油田体验生活,都得到了真实收获。演员李仁堂临场就自己的装扮给导演提了改动建议。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9)

在影片中饰演政委和油田党委书记华程的老演员李仁堂,在大庆体验生活期间,坚持深入钻井一线,整天和干部工人摸爬滚打在一起,从实践中找到了塑造华程的许多生活依据。

原来,剧情设计华程在片中穿的是一件呢子大衣,戴的是一顶羊剪绒帽子。

李仁堂在拍摄时提出了修改服装意见。他说,我发现大庆的干部穿得和工人一样,咱们不能脱离实际。后来,剧组根据他的意见,对华程的服装造型重新做了修改。

片中的华程以朴实的形象亮相,加上他的精彩演绎,举手投足形神兼备。影片上映后,大庆的观众看了评价说:这是我们大庆人,是我们的大庆干部。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10)

(李仁堂饰演的华程)

影片中饰演总地质师章易之的演员陈颖,对当年跟着大庆的工程技术人员体验生活印象深刻。

他曾回忆体验生活时“学习怎么看图纸,怎么用计算尺,怎么写仿宋字。接触到很多工程师、总工程师。”

有一天,陈颖跟着总工程师到工地去。路上总工程师对他说:“咱们搞工程设计的,错划了一条线,工人就多流几身汗。”

这句话让他真切感受到技术人员和工人之间的感情。那时候,大庆工人和技术人员都穿一样的衣服,开会发言时,大家都头头是道,很难分出来谁是工人谁是技术人员。

《创业》剧本最初有句台词,是章总工程师对周挺杉说:“究竟谁是油田的主人?”

拍摄时,陈颖提出这样发问太生硬,不好。导演同意修改。后来这句台词被改为“无怪有人问我,谁是油田的主人?”很切合角色的身份。

1974年12月,经过九个多月的西北东北转战拍摄,在大庆精神鼓舞下,摄制组积极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电影拍摄任务。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11)

执导《创业》的于彦夫平生就导演过十三部故事影片;编剧张天民则因给毛主席写信而名扬全国

导演于彦夫1924年生于安东(即辽宁丹东)于家沟。1941年高中肄业后曾去日本学习养蚕,回国后参加了业余剧团,1942年考入“满映”担任演员。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他担任导演助理、译制片导演。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并担任了《伟大的转折》《侦察员的功勋》等译制片的导演。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影片《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店》的副导演。195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回长影担任导演。先后执导了《芦笙恋歌》《笑逐颜开》《徐秋影案件》《自有后来人》《创业》《勿忘我》《十六号病房》(与人合作)《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的奇遇》(与人合作)《陆军见习官》等有影响的影片。

其中《十六号病房》获得第四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于彦夫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后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创业》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反映大庆精神的故事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电影园地中迎风斗雪的腊梅,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这自然也是于彦夫导演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成果之一。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12)

(于彦夫)

在动荡岁月的1972年,于彦夫曾与同行武兆堤、尹一青等人,满腔热情地到当年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搜集了大量素材,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战斗在敌后》。然而,未能获准投入拍摄。对此,于彦夫并不气馁。

他记得,周总理曾寄希望于长影的电影工作者说,大庆在你们东北,你们应当搞。

当时,于彦夫虽然没有到过大庆,但是,大庆石油英雄们的事迹,一直萦回在他的脑海中,不时撞击着他的心灵,他决心把石油英雄们搬上银幕,一展他们的时代风采。

1973年冬天,于彦夫带领创作组奔赴大庆油田深入生活。

铁人王进喜和油田创业者们的动人事迹,强烈地震撼了他们,激起他们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

创作组白天找人访谈,晚上看资料。他们接触了从油田指挥部到一线钻井队的数以百计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了油田会战以来几乎全部的“战报”、电报、电话记录及会议记录。

这时,影片中的华程、周挺杉、章总、油娃等几个人物,已在于彦夫心里有了雏形,但觉得还不够丰满。

于是,于彦夫又率领创作组先后奔赴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陕西长庄、山东胜利、天津大港、华北等油田,继续了解石油英雄们的工作和生活,终于使影片中的人物丰满起来,甚至人物的个性语言,音容笑貌,以及许多细节都有了眉目。

编剧张天民集思广益,熬了无数个通宵,终于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创业》 。从深入生活到剧本完成,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而实际拍摄,仅用9个月时间就抢了出来。

电影创业主演张连文(电影创业台前幕后)(13)

有人评价认为:尽管影片受到当时政治气氛的限制,但它在银幕上,第一次谱写了一曲震撼心灵的工人阶级叱咤风云的志气歌,更是一首激越的创业史诗,堪称中国影坛建国以来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力作。

1981年10月,长影建厂三十五周年之际,文化部在致长影的贺信中,对影片《创业》予以高度评价。该片荣获了长影颁发的建厂三十五周年优秀影片奖。

《创业》上映不久,“四人帮”一伙横加挞伐,他们出于篡党夺权的政治需要,罗织罪名,不准影片发行;同时,对影片的创作者大兴问罪之师,导演于彦夫和编剧张天民在“高压”下经受了严峻考验。

编剧张天民冒险写信给毛主席,为影片鸣冤。因此,张天民成了举国皆知的名人。

1975年,病中的毛主席对影片作出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份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影片《创业》终于得以解除封锁,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