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天长地久,只有朴素无华的简简单单的爱。影片故事非常感人,主题挖掘非常深刻,镜头语言运用也很准确和到位,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本文针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招娣”的人物形象设计做简要分析概述。
对爱情坚贞不渝是影片中的母亲,也就是招娣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得也最充分。作为母亲,该影片没有去表现她身上的母爱,却选择了爱情作为表现重点是影片创新之处。这也是为何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过去时空的主要原因。母亲在影片中主要作为爱情故事中的主角存在的,因此表现她对爱情的态度成为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最大任务。比如在骆老师走后招娣等候的那个段落中,招娣一直站在那条不知为骆老师跑了多少次的路上等着,从早等到晚。
画面上是大片的银白色的雪花,而穿着红棉袄围着红头巾的招娣站立在满是积雪的路边,在白茫茫的画面上成为一个小小的红点,充分表现出了当时天气的严寒和招娣苦等的坚持。影片在此突出表现出继续等候下去的困难的巨大,而招娣却没有丝毫放弃的意思,这就非常充分地刻画出了招娣对待爱情的态度。这样的段落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接下来的段落中招娣头上已经落上了一层层的霜,虽然没等到骆老师,但仍旧坚持着。比如在招娣发烧后,仍旧忍受痛苦坚持着做好饭,想在狂风暴雪中到县里去找骆老师乃至最后昏倒在路上的雪中。尤其是在后面段落中用画外音讲述的父亲骆老师偷着跑回来见招娣的行为又让两人的见面推迟了好几年,更是充分印证了母亲招娣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特点。
影片过去时空中的母亲——年轻的招娣还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这个特征在影片中也非常突出。美丽的特征是影片用镜头语言重点表现的部分。很多镜头在景别、拍摄角度、拍摄方向的选择上,或者在色彩以及光线处理上都着重突出招娣美丽的特点。比如在骆老师初来三合屯的那场戏中,村里人都出来在村口迎接并看村里的第一位先生,招娣也不例外。在拍摄村里其他妇女时用的是全景景别,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女子挤满了画面,而在招娣出现在画面中时却采用了近景的景别,画面中招娣的姣好的脸庞以及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表情都展现无遗。
运用镜头在景别上的差异突出了招娣的美丽。在表现招娣时,影片在镜头的拍摄角度和方向上的选择也都是从最能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来进行考虑的。比如表现招娣行走间回眸一笑的美时的侧面拍摄和奔跑在金黄田野中的俯拍,都是以表现招娣的美丽为目的的。在色彩和光线的处理上更是突出招娣的美丽淳朴之处。比如给招娣这个人物服装颜色的选择上就采用了非常鲜艳的粉红和火红,并让这种人物服装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又非常和谐,尤其拍摄时又非常注意光线对色彩饱和度的影响,一切都以增强画面上的视觉美感为主要目标。这也就是调动了镜头语言造型元素来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
作为乡村姑娘的招娣,其淳朴、勤劳等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特征也是非常鲜明的。在人物服装的选择上以及人物行为的设计上,镜头在表现时也有意突出招娣的淳朴、勤劳的特征。比如影片中年轻的招娣始终处于运动和忙碌中,虽然这些段落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等候与骆老师见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时表现了招娣勤劳的特点。招娣的淳朴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建小学校的段落,村里的妇女都来送公饭,其中招娣每次送的饭都是精心准备的最好吃的,其中虽有对骆老师的爱慕之情在内,但也无法掩盖她淳朴的品性。
影片集中笔墨刻画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乡村姑娘的形象,她不仅对爱情忠贞不渝、美丽淳朴而又勤劳,还在对爱情的忠贞中,透露出她执著的个性,表达自己爱慕之情时流露出的羞涩与含蓄,这就使招娣的形象不仅个性鲜明,还血肉丰满而非常鲜活。
显示出了导演深厚的塑造人物形象功力,尤其是影片中的骆老师,也就是父亲这个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寥寥几笔,就把年轻时的父亲和未出场的年老的父亲塑造了出来。谁不渴望拥有一份纯真美好的爱情?爱情,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充满了无限温情和感动。
本部影片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非常鲜活,还非常有力地表现了影片主题。影片中招娣这个人物形象其作用不仅在于感染、打动观众,还在于为其他影片创作者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时很好地借鉴,当然该形象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谁不渴望拥有一份纯真美好的爱情?爱情,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充满了无限温情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