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天府之国”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四川成都平原。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天府之国”的地方至少有九个,第一个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也不是成都平原,而是关中平原。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由此可知最早被称之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是陕西的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第一次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在三国时期,当时的诸葛亮第一次将成都平原称之为“天府之国”。据《三国志·蜀志》卷五载诸葛亮语曰:“益州险塞,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除了这两个地方外,古代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还有北京小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等七个地区。
北京小平原北京小平原最初被称为“天府”的时候,其实跟关中平原被称为“天府”的时间差不多,而且还是同一个人讲的。
据《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离开秦国之后,辗转来到了燕国,为了鼓动燕文侯争霸的决心,他对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这是北京小平原第一次被称为“天府”,但是这个天府可以说是无名无实,在战国题材的电视剧里都会提到一句话“燕赵多为苦寒之地”。
苏秦之所以抬高北京小平原的地位,纯粹是为了他的政治抱负。自燕国起,往后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北京小平原都撑不起这个“天府之国”的称号。
直到明初,朱棣迁都北京,带来了大量的人口。经过了明初几代皇帝的努力,北京小平原终于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直到唐宋之后,才得到了大力的开发。到了两宋时期,因为北方地区战争频发。江南一带更是成为了帝国发展的核心区域。那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就是起源于宋朝。
宋朝时有个叫李观的人曾说:“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其实江南地区能够成为“天府之国”,与它的气候、地理条件密不可分。江南地区是我国第三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平坦的地形方便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纬度低,日照时间充足,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多重利好因素之下,造就了江南地区“天府之国”的美名。
太原附近太原附近的“天府之国”的美誉更多的是来自于它悠长的历史。
太原,古称“晋阳”地处中原大地的腹地,算得上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的核心区域。到了到南北朝时,便有了“天府之国”之称。据《北齐书》载 :“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
闽中地区闽中地区,多指福州、兴化(今莆田)一带。
福建地形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整个福建山地居多,平原偏少。仅有沿海的漳州、福州、兴化和泉州有几块零散的平原。
闽中地区坐拥了福州平原跟兴化平原,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让闽中地区成为“天府之国”美誉的反倒不是它的农业,而是它的捕鱼业。
据《闽中海错疏·原序》载:“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海镜江珧。虎头脚凭。虾寄、虫解变、蛤化凫,奇形异质,总总林林。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
沈阳一带沈阳一带本身就处于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虽然在古代东北的气候条件不适合生存,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东北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越来越多关内的百姓涌进了东北地区,并在相对温暖的沈阳一带定居,人口的涌入促进了沈阳的发展,但是这仍然不足以撑起沈阳“天府之国”的称号。
满清入关后,为了拔高它的龙兴之地,那些拍马屁的文官们就开始制造盛京(即沈阳)“天府之国”的名声。
《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载:“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可以说古代沈阳这个“天府之国”最名不副实。
武威地区武威地区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四面都被沙漠包围,依靠着祁连山的雪山融水,养育了西北一带大量的人口。虽然它的粮食产量比不上其他地区,但是正是这些些许的粮食,让西北繁荣发达起来。
在《西夏书事》中写道:咸平六年(1003年)冬十月赵保吉袭破西凉府时说 :“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
台东地区台东地区的“天府之国”称号起源最晚。
当年郑成功被清军包围无计可施之下,底下的谋士建议他去收复台湾,依托台湾肥沃的土地休养生息,有朝一日反攻大清恢复明朝。
史载:“荷兰甲螺何斌负债走夏,盛陈(台湾)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且言可取之状”。另据《台湾通史》载:“台东, 天府之国也”。
但是台东的这个“天府之国”仅仅是对于台湾而言,要知道清朝台东地区的农业远远不及海峡对面的闽南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