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各市辖区名字由来(朝阳地区地名来源)(1)

朝阳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东北与阜新市搭界,东南与锦州市相连,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与河北省为邻。面积二万二千九百平方公里。人ロ三百四十六万五千四百八十八人,汉族占94.77%,蒙古、回、满、朝鲜、壮等二十一个民族占5.23%,其中蒙古族占总人ロ的4,4%。辖朝阳市(县级市)、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昌县、北票县等一市六县。分辖三十个街道办事处,六个镇,一百八十五个农村人民公社。地区行政公署驻朝阳,距省会沈阳二百四十九公里。

朝阳地区属低山丘陵区。境内主要山脉有努鲁儿虎山、松岭山、大青山和大黑山,其中以建昌县大青山为最高,海拔一千ニ百ニ十四米。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青龙河、老哈河等,分别向东南流入辽东湾。主产高粱、谷子,特产红枣和白梨。

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据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朝阳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朝阳地区是山戎、东胡的活动地区。战国时,北部仍是山戎活动区,南部属燕国辽西郡。秦、西汉时期,东部属辽西郡,西部属右北平郡。东汉时,西部为鲜卑活动区,东部属辽西郡。三国时,西部属东部鲜卑,东部属昌黎郡。西晋时,西部属鲜卑的宇文部,东部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前、后燕曾建都龙城(朝阳)。南北朝时,北魏、东魏、北齐设营州,领昌黎、建德二郡。隋置柳城郡。唐置营州。辽属中京大定府,置霸州。兴宗重熙十年(一〇四一年)升兴中府、建州、惠州、榆州、谭州、安德州和川州。金属北京路大定府,设兴中州、利州、川州、建州。元属大宁路。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永乐元年(一三九二年—一四〇三年)置营州后屯卫、营州右屯卫和营州中屯卫,后均入泰宁卫。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在西部设塔子沟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又在东部设置三座塔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撤销二厅,分别改为建昌县和朝阳县,均属承德府管辖。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年)升朝阳为朝阳府。

民国ニ十年(一九三一年)属热河省管辖。民国ニ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分属热河、锦州省管辖。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建昌县与喀左合并,置喀喇沁左翼公署,归热河省管辖;朝阳县改为吐默特右旗,建平县并为喀喇沁右旗,北票县划为吐默特中旗,属锦州省管辖。一九四五年九月境内相继解放,归热河省管辖。一九四六年一度被国民党占领。一九四七年秋,全境第二次解放,仍属热河省。一九五六年划归宁省。一九五九年设立朝阳市。一九六四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朝阳市建制,建立朝阳地区专员公署。一九七〇年改为朝阳地区。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数据为1982年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