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汪泷

人才集中流向都市圈中心城市,三四线如何在人才大战中逆袭?近日,山东本土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发布的《2022 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显示,2021年,济青两地的虹吸效应越发明显,但这两大核心城市的人才需求量增幅却在回落;与此同时,强劲的经济增速,将济宁和菏泽等山东腰部城市人才需求量增幅推到全省前两名。

而济宁在人才流入量上各项数据的强劲增量也说明,随着海归回流、江浙沪人才回流、深圳人才回流以及当下互联网大厂裁员潮引发的回乡潮,三四线发力的机会到了!

1.都市圈现人才聚集,济青烟潍虹吸近6 成大学毕业生

据悉,这份《报告》抽取了齐鲁人才平台数据库中 41 万求职者样本、16.3 万企业样本及51 万条职位样本,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底层数据撰写而成。

《报告》显示,2021 年山东就业市场中有 89.17%的山东籍就业人才选择在省内流动;2021 届市场化驻鲁高校毕业生有 86.04%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留存就业,为近三届最高值,其中山东籍毕业生留存率超 9 成,非山东籍毕业生留存率首次突破4成。那么,这些选择在省内就业的人才都流向哪了呢?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1)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2)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3)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4)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5)

从 2021 年山东省就业市场 16 市人才需求量增幅来看,济宁成为最大“黑马”,2021 年以 20.22%的增幅排名全省第一,菏泽、日照位列二三位。综合排名来看,三四线城市 2021 年人才需求更加活跃。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6)

对比齐鲁人才网2020年数据看出现明显变化: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济青两地,2021年人才需求量增幅却大幅下落。三四线城市人才需求日趋活跃这一趋势,2020年就露出端倪。2020年,临沂、菏泽分别以 8.01%、 7.95%的增幅位列第三、第四名;2021年,鲁南经济圈的济宁和菏泽人才需求量增幅直接站到了省内一二名。

从吸引人才的流入量看,济宁一步步“上位”。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7)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8)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9)

济宁市有发展前途吗(四大回流潮叠加)(10)

以前地方干部抖音直播带货,推介当地特产,现在下企业推介当地名企。

这一年,由济宁市政府背书,出面组织的网上招聘活动一连搞百日,通过“地毯式轰炸”强劲曝光,比企业单兵作战效果更佳。

三四线城市招引人才,主要打“家乡牌”,以吸引本地籍人才回流为主,“感情牵引”成为杀手锏。

2021年,全国百强县第10位的龙口市不光对来龙口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发放房补、生活补贴,把功夫还用到人才父母身上,对回龙口的龙口籍博士、硕士、本科生的父母发放最高3万,最低1万的“养育津贴”。

为获取先机,济宁市从济宁籍大学生大一、大二时就“下手”做功课,在学生寒假时搞“家乡名企行”,组织他们上企业参观,打响雇主品牌,让这些大学生对鲁抗、山推等济宁名企的实力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三大牵引”虽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人才流动的还是产业。

这两年,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的济宁有了大都市的格局空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济宁梳理出19条关键产业链。其中,高端装备围绕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应急装备产业链,加快推进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力争营收突破1000亿元。高端化工围绕打造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延伸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推动省级化工园区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力争营收突破800亿元。

2021年,济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达到24.6%,在全省位居第五,超过了济南青岛烟台潍坊。

与此同时,在新兴产业上,济宁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两大核心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一代半导体、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器件、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新材料主攻碳基材料、稀土材料、生物基材料、油系针状焦,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主攻发电装备、储能装备、绿色能源等,创建新能源多元化利用示范基地;医药主攻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打造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高地。

就在前不久,有消息称,宁德时代落地济宁,投资额超过百亿。而国内顶尖工业机器人供用商珞石科技落户邹城,带动了济宁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宁王”和珞石科技的到来,代表了济宁招商引资上的成功,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产业吸引力。

“专精特新”是济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突破点,目前济宁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130家,国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健康医养为主题的“231” 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升级,人才招聘需求持续上升。

2021年,山东的腰部城市潍坊、淄博、菏泽、临沂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1.6%、31.1%、30.2%、18.4%,枣庄、聊城、东营、德州也都超过20%,这是这些三四线城市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后,会输出更多含金量高的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