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一向以恐怖悬疑小说闻名,但是有这么两部著作却让人意外,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另外一部是《绿里奇迹》。
虽然这两部巨作,后来都改编成了电影上映,特别是一部《肖申克的救赎》,更是让斯蒂芬金风头无两,但是不管是斯蒂芬金本人,还是作为一个观众,我都更倾向于向大众推荐后一部作品《绿里奇迹》。
(一)监狱题材是亮点,当绝非唯一看点
这些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监狱题材”的电影确实出过不少精品,比如《越狱》,比如《监狱风云》,都是足以在影史留名的。
而这部《绿里奇迹》,同样也将视角放在监狱那狭小的空间里,而更绝的是斯蒂芬金,将视野进一步缩小,将全部的笔墨放在了“E区”死刑犯区。
在保罗(汤姆汉克斯饰)带领下,E区一直以一种善良,以一种善意的态度,迎接着每一个从这里离开的罪犯。
即便那些人都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即便那些人都罪有应得,可是在保罗的带领下,即使面对死亡,即使面对电椅,罪恶与善良,还是在那一刻达成了和解。
很多人,都说斯蒂芬·金将一个死刑监区的故事写的太温情,把最后一公里的断头路,称为“绿色旅程”也是一种矫情。
毕竟对于监狱题材,毕竟对于犯罪悬疑题材而言,暴力、杀戮、恐怖,就是最大看点,而这部电影里确实也有这些看点:
比如剧中的电椅,在美国好莱坞电影题材里向来就是恐怖的象征符号;
比如发狂的佩西,疯癫的“比利男孩”,也一再为这部监狱题材的电影加上一层恐惧色;
而监狱整体的肃穆与空间上的压抑,也着实让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很难从那种紧绷的环境中走出来,毕竟一部监狱题材的电影,从骨子里就带着一丝血腥的意味,更别提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笔下的监狱世界了!
(二)斯蒂芬金笔下善良与罪恶的一场较量
其实从黑人“咖啡”走进监狱的那一刻起,整部电影,整个故事的内核就已经从恶变成了善。
特别是电影中黑人“咖啡”称呼所有人为“boss”,这本身就是斯蒂芬金在故意弱化监狱背景,而最有趣的一个细节大概就是黑人出手为“保罗”治好了膀胱炎。
在晚上回到家以后,保罗第一件事情是解开了妻子的围兜,从这些细节,从这些暗示,其实已经预示着斯蒂芬金在试图将这部电影往美,往善之上引导。
只是写出无数恐怖悬疑小说的大师“斯蒂芬金”,实在是太习惯了用惊悚去表达故事的跌宕起伏,在给监狱设定了“佩西”这个喜怒无常的定时炸弹以后。
还加入了“比利男孩”这个穷凶极恶的暴徒。
一边是“保罗”带领的四人专业小组,他们代表善,代表正义,另外一边是“喜怒无常”的新人佩西,是新加入的“暴徒”。
一场善与恶的较量,一场正义与邪恶的争斗,却被斯蒂芬金将全部的戏点都加在了一只叫“金格先生”的老鼠身上。
在斯蒂芬金笔下,这一只老鼠,更像是一只试金石,测试出谁是善良的人,比如第一次保罗四人撞见这老鼠的时候,他们虽然也有过踩死它的念头,但是内心里他们却只会认为它非常可爱,特别是在它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以后,他们也愿意在这个冰冷的监狱里,为它留下栖息之地。
而新人“佩西”却恰恰相反,从一开始,他就一直对这种老鼠虎视眈眈,他认为这只老鼠是闯入者,他认为这只老鼠是罪恶,特别是当他看到监狱里所有的人都和这种老鼠保持和善,都和这种老鼠和平相处的时候,他更认为这只老鼠是“闯入者”。
其实也并不例外,从一开始,他希冀于亲自动手执行“电椅”,亲自动手监刑开始,我们就应该明白他内心深处的恶。
而新加入进来的“比利男孩”,可能就是彻头彻尾的“罪恶化身”,从他进监狱起,他就一直在挑衅保罗四人组的正义。
最能反映他真实内心的一场戏,大概就是在,保罗下药迷晕“比利男孩”,他突然暴起的一幕:
在黑人“咖啡”走出监区的时候,他突然站了起来,一把抓住了黑人的手,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知道你们要去干什么,我就是罪恶。
他的狂笑,他的讥讽,他眼神里的不屑,对比起黑人脸上的忐忑与害怕,就是斯蒂芬金为这部著作,为这部电影埋下的最重要的一场戏:
天使与魔鬼的一场争斗,善良与邪恶的一场较量。
善良的人,怕黑,怕看不见,罪恶的人,躲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狂欢,叫嚣,这种情绪的放大,这种气氛的渲染,斯蒂芬金通过死刑监区这个狭窄的空间,将其放大的无限大,这大概就是斯蒂芬金的本事吧,也是他试图通过“监狱题材”,想为我们放大的一个真实世界。
(三)电影大结局与隐喻
对于美国电影而言,“种族歧视”这个话题可能是永远越不过去的一道坎,在这部《绿里奇迹》里,讥讽味更浓。
比如电影中,所有的“恶棍”,所有的罪恶,都是“白人”,而善良,正义,都放在了“咖啡”这个魁梧的黑人身上。
他像是一个小孩,进监狱当天就对保罗说怕黑,他像是一个天使,从他走进监狱的那一刻起,就为监狱带来了光与明。
保罗因他解除了病痛,生病妇人因她重获新生,“金格先生”因他得以延续生命,在电影里他们提到了一个词“神迹”。
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斯蒂芬金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否则到了电影大结局的时候,斯蒂芬金一定会让保罗等人,不顾一切将“神迹”从电椅上解救出来。
而斯蒂芬金的选择是让正义亲手杀死正义,让善良亲手杀死善良。
电影的这种大结局,一方面是增加了本片的悲剧感,另一方面也是斯蒂芬金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那就是从恐惧中获得新生,从绝望中收获希望。
结合《绿里奇迹》的时代背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那些年,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人人自危,人人恐惧。
而在恐惧之中,在绝望之中,人们也应该心怀希望,人们也应该心怀希冀。
就像是电影中黑人“咖啡”对保罗和“金格先生”的传承,即便他自己已经失望于世人,即便他自己已经无法再成为自己,但是他还是希望像保罗那样的善良,像“金格先生”那样的可爱,都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
这部上映于1999年的电影,长达三个小时,也许对于很多人都是一场折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只要你用心去跟随自己的内心。
斯蒂芬金与汤姆汉克斯
其实你也能从这部跌宕的剧情中,收获很多更符合真实,更贴合内心的东西,那也是斯蒂芬金在书里最想告诉世人的东西:
比如善良与罪恶,终归要在死亡面前达成一次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