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 |

——你回家了吗?——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又到中秋,后半夜的天空挂上了圆月,整个夜晚立刻变得清澈如水,月光皎洁,世界清明,全然没有深夜的样子,深夜的风吹在身上有些清凉,裹紧了衣服不想回房去,还是让人不禁呆呆再望上几眼,这一年一次的团圆夜。

中秋月明夜万家团圆时(今夜月明人尽望)(1)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开始“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月明夜万家团圆时(今夜月明人尽望)(2)

中秋节,人们会吃月饼以示“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民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作为最初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宋代时月饼流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中秋月明夜万家团圆时(今夜月明人尽望)(3)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唱了近千年的佳句,写尽了盼团圆的心愿,我亦不落俗套,想起了多年前的团聚的中秋节,心心念的是哪怕家人散落多地,只要心在一起,那就是团团圆圆!

在老家,哪怕是再贫困的家境,也不会忘记重要日子里的仪式感,“送长辈月饼”“祭月”“一家人平分一个月饼”这些长辈流传下来的规矩,从来都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环节。

邻里乡亲都是同姓的亲戚,彼此以辈分相称,逢年过节的走动也必不可少。

中秋节的傍晚,月光如水,孩子们提着父母准备好放着月饼、水果、方便面的小篮子,挨家挨户去送,收到月饼的老人总是会夸赞一两句孩子的乖巧,再抓一把糖果给孩子,孩子们总是欢喜雀跃的。送完礼品,一家的女主人就开始准备“祭月”,搬出家中那个方方正正的桌子,把月饼、苹果、香蕉、葡萄、石榴、桃子等放进盘子里,一一摆在桌子上,数量一定是偶数,桌子最中间燃上一炷香,然后就是等待香燃尽,证明神仙享用完毕,大家就可以吃了。

月饼象征着团圆,女主人会把月饼按照家里人数切成相应份数,哪怕远方的家人吃不到这块月饼,随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边吃着喜欢的食物,边看着天上的圆月,说说家常、聊聊远方的家人,就这样在平常不过的日常里,中秋节就过去了。

中秋月明夜万家团圆时(今夜月明人尽望)(4)

中秋至,白露已过,天气转凉,秋天的感觉越来越浓,农忙时节,大家顾不上气候的变化,一心沉醉在收获的喜悦中,中秋民谣《月光光》有:月光光,照谷场,谷场上,农人忙。今年稻谷收成好,家家户户乐陶陶。

中秋过,但愿每一位游子都能收获满满,不负这个秋意阑珊的季节。

#中秋节# #中秋话团圆##民间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