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不下去(为啥农村留不住)(1)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不下去(为啥农村留不住)(2)

导读

“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这是我一直的困惑。”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这样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不少农业院校的代表委员

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

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对于一些乡村地区来说,

不少需要农业专业技能的岗位

却等不到优秀的大学生。

“我现在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本科生直接下乡的不多。”魏洪义表示,“至于江西农大就业趋势,对比5年前,我感觉这些本科生、研究生都更加自信了,更加有表现欲望。但对农村的感情和联系是不是加强了?感觉不明显。我有这种感觉——学生们更愿意去城市的公司、研究所。”

魏洪义认为,从学生个人来说,无论是在大城市从事非农领域的工作,还是在农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都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合理途径。但是对于乡村地区来说,由于农村工作环境问题、待遇问题、职业提升问题等留不住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是一种遗憾。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农业农村部‘猎英行动计划’春季专场招聘会连续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农业走出去企业普遍反映,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缺乏,特别是善经营、懂管理、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千金难求。”朱晶说。

朱晶认为,目前涉农人才短缺的原因包括农业院校吸引力弱,农科专业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就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涉农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涉农专业年终就业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比例不高。

“对农业人才需求方的调研发现,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机制不畅通,要么没有编制,要么有编制也不进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出现‘断层式’分布,且农技人员职称晋升困难、工资待遇不高、下乡服务农业工作受到影响等。”朱晶说。

究其原因,魏洪义分析道:

01

第一,国家对农业院校的政策很多是指导性的,不能落实,很难落到基层,对职业的影响不直接,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人才;

02

第二,很多毕业生,考研都去其他学校了,也不能待在农业一线;

03

第三,农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流失明显。希望国家在这一方面统筹考虑,重视农业高校与农村就业的关系,把政策落到基层,让政策发挥作用,形成利好。”

对此,朱晶建议,加大对农科学生的奖励和激励力度,吸引优质生源。“希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能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制度设计,允许和鼓励农业高校和涉农专业在设立优秀生源的单列指标,积极推进‘新农科’教育培养体系,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强化实践教学的资源和政策倾斜”。

作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程盟超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2019-04-01 05版)

编辑 | 徐司羿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不下去(为啥农村留不住)(3)

在后台回复 国考 四六级 等关键词

可获得成绩查询等相关传送门哦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考研机构乱像

往届生考研

95后追星新姿势

我拉黑了几个让我去参加婚礼的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