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学习文言文,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核心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文言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实词容易受到关注,也较为容易理解,但虚词往往被忽视,因为抽象比较难以理解。

但是虚词的学习又非常重要。如果把文言词汇比喻成一架马车的话,那么实词和虚词就像是这架马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归类(必须重视掌握虚词的含义)(1)

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明白虚词这个概念。虚词是现代汉语里相对于实词提出来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回答问题的词语。一般指的是连词、助词、叹词、介词、副词,传统上也把代词纳入虚词的范围。

历史上,古人也早已认识到虚词的语法功能特点,比如: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毛传:辞也。文王在上,於昭于天。(《诗经·大雅·文王》)毛传:叹辞。猗嗟昌兮,颀而长兮。(《诗经·齐风·猗嗟》) 毛传:猗嗟,叹辞。这里的辞和叹辞都是虚词,也就是说古代对虚词的称谓是辞、语。助。又称之为词。比如,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尔,词之必然也。皆,俱词也。矣,语已词也。这些虚词表达各自不同的语气。

元朝卢以维的《助语辞》是最早的一部虚词语法学专著,他搜集了100多个古汉语虚词加以解释。其后有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不过他们的虚词阐释,还是服务于传统经学的。直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才开始借鉴西方语法理论,重新审视传统虚词研究,开启了虚词研究的新局面。

由于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语法功能,表达一定的情态和语气,只能配合实词来表示具体的意义。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古人也没有认识到它的作用,认为是可有可无罢了。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归类(必须重视掌握虚词的含义)(2)

据《湘山野录》记载,当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谈论汴梁南城门外的匾额——“朱雀之门”中“之“有何作用时。得到“语助”的回答后,太祖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其实太祖不明白,用之是为了舒缓语气。另一个是符合汉字偶字足句的句式特点。

有观点认为,虚词是书面语与口语分化后出现的,在口语中我们较少使用虚词,尤其是语气词,这是因为有语调的帮助。比如“你有书”这三个字儿,若用口语表达,我们语调上扬表示疑问,语调平直表示陈述语调下降,可能表示不屑(认为对方看不懂)。

换成书面语,分别就是:你有书吗?你有书。你有书!用语气词和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不同的语气。那么,让我们回到古代,如果换成文言文,古人该如何表达呢?要知道古人是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的(现代标点符号的推行也不过只有百年左右),就只能用虚词了。

在书面语中模拟口语的不同语气,这样在文言文中就出现了:汝有书乎?汝有书。汝有书哉!因此,有学者提出汉语中的虚词大量出现是后代儒师整理的结果,其作用就相当于标点符号,这让我们对虚词的起源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根据古文中也用也问,也可用于也回答,这样的例子指出最初的虚词的功能,并不确定,之所以后来井然有序,这是后代儒者整理规范的结果。大家可以参考孟昭连《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但这本书也存在争议,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没有考虑到古今音变的问题。本人学识浅薄,不敢妄谈。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归类(必须重视掌握虚词的含义)(3)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虚词的学习问题。

一、虚词来源于实词。这是语言发展的自然结果,比如其,本来是簸箕之形。后来被假借为虚词,表示第三人称代词或第三人称的所有格。译为他,他的。也可以是复数:他们。于是为本字加了竹字头,造出了箕表示本义。再如,焉,《说文解字》认为是一种出产于江淮之间的黄色的鸟,后来假借为文言虚词。何,甲骨文象人肩抗戈前行之意,本义是负荷。后来假借为疑问代词或副词。

但是也有一些词,本就是语气词,乎,《说文解字》: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兮,是语气拖长分散呼出之形,上面加了一撇,表示声音上扬,语调上扬,就表示疑问语气。当然,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些牵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虚词都是来源于实词的。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归类(必须重视掌握虚词的含义)(4)

二、虚词的绝对数量不多,但是用法极为灵活。根据杨树达《词诠》一书统计,大概有469个。但是常见的常用的也就那几十个,高考要考的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他们的用法非常灵活,有的横跨好几个词类。有的在一个虚词类型中有多种用法,比如,“其”可作代词、助词、副词、连词。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又如:吾其还也。这里的两个其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其,是副词,表示商量的语气,翻译为还是。又如,而做连词时,有并列、修饰、转折、因果、承接等多种逻辑关系。

三、虚词并非可有可无,必须重视虚词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从语法、逻辑、形态、语气四个方面考虑它的具体意义,要采取一个也不放过的态度。如果是虚词,不译,为什么不译?如果翻译,译成什么。实词好比是一个人的骨肉,而虚词就好比是经络和血脉,虚词的使用能使句子变得灵动活泼。在刻画人物时,可使形象在读者面前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如果叙述语句,则会勾连上下文,表达多种复杂的关系。

总之,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实词的方法学习虚词,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大量的古文阅读,积累虚词的一词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