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在这四本书中,小说家们都用了一个相同的笔法,那就是将全书的主题浓缩在开头的第一回里。例如《三国演义》第一回通过桃园三结义及张角黄巾三兄弟来引出三个国家兴衰的故事;《西游记》第一回通过猴王西游学道,影射了唐僧西天取经之事;《红楼梦》第一回则通过甄家的兴亡,来对照贾家的败落。《水浒传》的第一回也采用了相同的写法,将全书的主题隐含在其中,读懂这一回至关重要。

在版本方面,《水浒传》有繁本与简本的区别,一般认为百回的繁本更接近原貌,明朝嘉靖时人郭武与万历时人李贽读的就是这个版本。一百回版的《水浒传》里,第一回回目叫作“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在它的前面还有一个“楔子”;而在金圣叹改编的七十回版“古本”中,第一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他把原来的“禳瘟疫”与“走妖魔”部分并入了契子里。在金圣叹的版本中,许多诗词都被删掉了,而且他还对原文若干地方进行了润色,已失其原貌。所以,我们在解读第一回时,采用的是一百回的繁本,而且将契子并在其中来读,试着弄明白这部分内容究竟有何深意?它又是如何概括全书主题的?

水浒传经典内容赏析(为什么说读懂开头第一回)(1)

明朝版本的《水浒传》

《水浒传》第一回有什么深层内涵?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其中有九十九回讲的都是宋徽宗当政年间的事,唯独第一回的故事发生在北宋中叶的宋仁宗年间,可见这一回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和《西游记》一样,《水浒传》也是以邵雍的作品来开头。它引用邵雍写的《观盛花吟》来感叹五代乱世结束,北宋的太平日子即将来临。在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的极乱之后,天道终于循环,上界的霹雳大仙下降转世为宋太祖赵匡胤,这个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建立起了大宋帝国。当时的道士陈抟就高兴的说:“天下从此定矣”。因此,《水浒传》的开头是从乱世进入了太平时期。

从宋太祖到宋仁宗这段时间里是宋朝的上坡路阶段。太祖是上天的霹雳大仙,仁宗则是踏地的赤脚大仙,他们影射的就是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宋仁宗当政时期,北宋国运走向了巅峰,一连三九二十七年都是五谷登封,号为“三登之世”。然而物壮则老、日中则斜,在极盛之后,北宋开始转向衰败。《水浒》中写道:“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一场忽然起来的瘟疫打断了宋朝发展的步伐。当时的“文曲星”包拯亲自出俸合药,救治万民,谁知疾病控制不住,“瘟疫越盛”。于是便有一干“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庸官合群商议,上奏天子,请求道士来“禳瘟疫”,这样便间接导致了洪信“走妖魔”的公案来,为宋朝从大治走向大乱埋下了伏笔。

因此《水浒》写道:

“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以上“契子”的内容,它暗示宋朝即将由盛转衰,而《水浒》所讲的就是宋朝末世时期的故事。

其实历史上宋仁宗嘉祐三年并未发生大瘟疫,《宋史》里也没有洪信这个人,《水浒传》只是用宋仁宗来影射宋徽宗,用洪信来影射高俅而已。徽宗因迷信道教而导致国家衰败,所以《水浒》说仁宗听信佞臣之言,祈求道士来做法禳瘟,导致国家由盛转衰;洪信刚愎自用、愚昧圣听,放走了妖魔,与高俅盗窃权柄、残害忠良相呼应,这就暗示了一百单八将出现的原因。

水浒传经典内容赏析(为什么说读懂开头第一回)(2)

张天师究竟向洪信暗示了什么?

在繁本《水浒》第二回的开头有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道“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这可谓是第一回的主旨了。

第一回写道宋仁宗在嘉祐“三年三月三日”坐于宸殿,受百官朝贺,所谓三三得九,九是极阳之数,这个日期也暗示着宋朝开始转向衰败。早朝时丞相赵哲与文彦博班奏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请求陛下采取“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等措施,以便“禳天灾,救济万民”。于是仁宗便下令降赦天下罪囚,免除民间赋税,这本已是周全措施,应保持定力、尽心而为。然而疫情不见好转,仁宗龙体不安,便想“无事生事”起来。这时恰逢范仲淹“越班启奏”,请求朝廷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并请宣嗣汉天师星夜来朝。

仁宗立即批准范仲淹的建议,派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的龙虎山请天师张真人来朝。洪信星夜赶赴抵达龙虎山后,便问监宫真人说:“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回答说:“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他性好清高,所以结庐在山顶,修真养性,要想见他,得太尉一人亲自上去。那个住持真人特别叮嘱说太尉需要“一点志诚心”才能见得天师,洪信便应允下来。

第二天,众人送洪信来到山脚下,住持真人又再次告诫说:“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谁知这个洪信是一个娇贵的草包,他才走了二三里路,便埋怨这是件苦差事,初次萌生了退悔之念,所以天师化一只老虎来吓唬他;之后,洪信走了三五十步,又对皇帝口出怨言,再生退悔之念,所以又有大蛇来吓唬他。最后天师见他并无“志诚心”,便直接出面劝返。洪信下山后,才知道那个劝他返回的道童就是天师。

水浒传经典内容赏析(为什么说读懂开头第一回)(3)

“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顾志诚上去。”

通过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个姓张的天师就是张继先,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道士。《宋史·徽宗本纪二》就记载说:“赐张继先号虚靖先生”。而最早记载水浒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也有对张继先的记载,里面说宋徽宗崇宁五年,解州有一只蛟在盐池作崇,布毒气十余里,伤人甚重。朝廷便“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事成之后,宋徽宗封张继先为“虚靖真人”。《水浒传》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继承了这个故事,将蛟龙施毒改成了“张天师祈禳瘟疫”。因为张继先是徽宗时候的人,而《水浒》写的是仁宗时期,所以才把他写成了一个儿童。但其实历史上的张继先在宋仁宗死后才出生,因此这也属于小说家之言。

张天师屡次向洪太尉与宋仁宗暗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怀有道童一样“志诚心”,保留住赤子之心,才能救赈灾民。如果皇帝与太尉都无诚心,或者认为吃素的形式便是志诚,那怎么能够救万民于水火呢?因此,主持道士说的:“朝廷天子要救万民,只除得太尉办一点诚心”、“如若心不诚,空走一遭”,这便是“禳瘟疫”的真谛。如果朝廷能够坚持文彦博提议的以民为本之措施,那么瘟疫即使一时肆虐,终究也会像白虎、大蛇一样退去;而如果朝廷无有志诚,不诚心待民,而是将万民的性命托付给道士与鬼神,那不过是空走一遭罢了。正因为宋朝失去了爱民的志诚心,迷恋方术鬼神,而且重用像洪信这样的奸臣,所以上天要放出石碑下的一百零八个“妖魔”来惩罚它。

水浒传经典内容赏析(为什么说读懂开头第一回)(4)

道童之心,最为志诚

洪信放走妖魔,北宋极盛而衰

《大宋宣和遗事》说昔日黄帝斩蚩尤,将其封印在池中,后人便立祠以祭祀。日久之后祠宇颓败,故而变为蛟来害人,张继先便请蜀将关羽和山神石氏来平乱,将其封印起来。这个故事对《水浒》“误走妖魔”的内容可能有影响。而更早的时候,唐朝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集异记》说唐朝苏州有个百姓名叫汪凤,他的家中常有青气冲天。县里有一个名叫张励的小官知道后,认为可能有宝玉藏在地下,便向汪凤买下了这块地,之后组织人手进行开挖。他们挖到六七寸深时看到一个盘石,盘石下面有一个大柜,被铁索严密的封了起来。张励急忙打开铁柜,又拆去铜盘,忽然有一只大猴跳出来,盘中有石铭写道:“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发者俄亦族灭。”之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果然使唐朝陷入了战乱。

《水浒传》第一回吸收了前代的故事框架,将其改成了“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情节。当时在请完天师之后,洪信便在道观里游玩,忽然他看到一所殿宇,上书“伏魔之殿”,于是便问道士们这是什么地方。主持真人回答说:“此是祖老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这可能暗示里面封印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反贼们。洪信听说,便执意要看魔王。道士们惧怕太尉的权势,只得把封皮揭了,看到里面只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遇洪而开”。

水浒传经典内容赏析(为什么说读懂开头第一回)(5)

在洪信的命令下,大青板终于被工匠们挪开了,里面立即滚出一道黑气,在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然后向四面八方散去。主持真人叫苦不迭,急忙跟洪信说这里埋的是一百单个魔君,“放他出世,必恼下方生灵。”因此,这一百零八个人是应运而生的魔王,而造成他们存在的正是洪信这种庸官。这个庸官在回京述职时,向仁宗隐瞒了“误走妖魔”的事。

因此,简单的来说《水浒传》第一回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皇帝失去志诚之心,迷信道教鬼神,使国家走向衰落;二、佞臣们仗势胡为,制造了无数造反的妖魔,遂使宋江等人降生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