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叶
#千古风流句#
自从呱呱坠地,每个孩子便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快乐健康成长。养娃这个活,看似简单,其实不知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自从有了娃,也许父母真的难以睡个好觉,刚睡着或许就被娃儿的吵闹声惊醒,一夜不知折腾几次,好不容易把娃哄睡,可自己已失眠,难以入睡,辗转反侧,不觉天已大亮。
女本弱,为母则刚。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有钱上学,父母什么苦都得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不养儿不懂父母恩,不当家不知油盐贵。等懂得感恩父母时,也许已失去很多机会,难以弥补。
父母恩报不完,忘不了。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等文学体裁,写出了许多呕歌母爱的作品,我最喜欢的当数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了,全诗如下: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的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一针密密地缝制,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儿女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一位母亲不是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不是生怕自己的子女挨饿受冻,不是生怕自己的子女在外受苦或出现伤痛等情况,时刻担心和牵挂。
天晴时,她们担心子女被晒着;下雨了,担心子女被淋着;天冷了,担心子女受冻;天黑了,担心子女没归家;天亮了,担心子女工作太累;吃饭时,担心子女是否挨饿……
父母对子女的爱比天高,比地厚,比海阔。父母对子女的爱就像无边的海洋永无止境,就像湛蓝的海水永不见底,就像那无边的宇宙没有限制。
我也是为人子女的人,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成长。从牙牙学语到学会走路,然后到上小学,自己的生活起居全靠父母,吃穿用全来自父母。
上小学时,母亲每天早早为我们做饭,做好饭才下地干活,生怕我们放学回家没饭吃。
上中学时,学校离家较远,需到校住宿,学校条件差,没有食堂,自己煮饭,这可累坏了母亲,她每周要为我送柴米油盐,翻山越岭几十里,没有公路,不通车,出行全靠双腿,送米等生活用品全用双肩。我在镇上读书三年,从家到学校的路,母亲不知走过几个来回,肩上不知扛过多少东西,背上不知背过多少食物?
上师范时,每一次从家到学校,母亲头天晚上就为我整理行李,折叠衣服,四季衣服都要带,生怕我冷着冻着。出行当天,她早早为我做饭,吃完饭送我到镇上坐车。从家去镇上的路20多里,我的行李母亲一路背着,不让我自己背,我甩手甩脚走在母亲前面。到镇上,母亲为我打车,帮我付车票,将行李搬到车上,一切安排妥当后,她并不急着回家,要等我的车走了,她一直在车外招手向我告别,叫她回家她也不回,直到看不到车的影子才慢慢回去。
工作后,我的工作地点在镇上,同样离家有些远,村子里还是不通路。镇上每六天赶一次集,每当集镇赶集日,母亲必来,不管天晴下雨,不管下霜下雪,义无反顾。她背着一个大背篓,家里并没多少东西要买,也没什么土特产要卖,背篓里背的是米和菜,专程给我送来的,生怕我没吃的。我曾几次对她说:“妈,您太累了,以后别送了,差什么我会自己买。”她说:“这些家里吃不完,卖不掉,不送可惜了。买的也没自己种的好”。
尽管我多次劝她别送,可她还是雷打不动,坚持每个赶集日送米、送菜。直到近几年,我调到县城,离家实在太远才没送。
十多年来,母亲为了给我送米、送菜,不知背烂了几个背篓,从家到集镇不知走几个来回,往返了几公里,也不知流下多少汗水?
调到县城后,我每次回家,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问,县城里菜是不是很贵?有没有新鲜的蔬菜卖?是不是好吃?回去要不要带点回去?……
尽管我说,县城的菜很多,很新鲜,也不贵,想吃什么可以买,不用从家里带去。可走时,母亲还是大包小包让我带,塞得车后备箱满满的,还时常叮嘱我说:“拿去要放冰箱里,能够吃一阵子。”我都已是中年人了,在母亲眼中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是啊,只要父母还健在,哪怕我们已两鬓苍苍,在他们眼中还是个小孩。
每次去看望父母,他们都把好吃的全拿来,做了满满一桌好饭菜。回来时还要让带这带那,说不带都不行,硬要塞在车箱里。满当当的后备箱,带的全是父母的爱的味道。
临行时,他们依依不舍,把我们送到村头,看着我们上车,看着我们走,直至我们的车翻过对门山,看不见影子,才肯回去。回去后,一直担心我们是否安全到达,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要打电话问安全到达了没有?
父母一辈子为子女操心劳累,一辈子为子女牵肠挂肚,一辈子为子女担惊受怕,生怕子女病了、饿了、没钱了……总有操不完的心。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心就安,父母在自己就是个孩子。父母永远为我们留一扇门、开一道窗,永远等着子女归来。
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比地厚,享受不完,报答不了。为了子女,他们操劳一辈子,累弯了腰,苦白了头,望瞎了眼,步履不再坚定,腰身不再挺直,鬓发不再乌黑,眼晴不再有光芒……
既然父母恩报不完,就让我们做个孝顺的子女,对父母多些照顾,多些陪伴,多些关心,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让父母安享晚年,开心快乐度过余生。
(写于2020年5月13日晚,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