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贤德懿范一门三进士)(1)

天府之地沃野千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无数为后世铭记和颂扬的贤德英杰。“清廉蓉城”持续推出专栏《濯锦·贤德懿范》,品读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成都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品德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张商英简介

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北宋蜀州新津(今成都市新津区)人。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考中进士,官至宰相,是北宋末年“绍述新政”的中坚力量。他的哥哥张唐英、侄子张庭坚也是进士,张氏“一门三进士”成为新津历史上的佳话。而张商英直言敢谏、崇尚节俭,连皇帝搞修建都要躲着他的故事,更成为中国廉政史上的美谈。

张商英家族家训

育土不如育子忧国而不惜官

正直勇敢直言敢谏坚持原则

在今新津区花源镇北部与双流黄水镇南部交界处,原新津县新穿乡境内,唐宋时有个张氏家族,出了张唐英、张商英兄弟和张唐英儿子张庭坚3个以“直谏”著名的官员,《宋史》有传。3人都是进士出身,在当时形成“一门三进士”的文蔚大观,传为佳话。

张商英碑文

直言进谏——

张唐英、张商英和张庭坚3人都生性直朴,敢于说话,说起来也是有家世渊源的。张氏家族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裔。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乱入川。当时跟随唐僖宗入川的家族很多,张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到了四川后,定居在原新津县新穿乡。五代十国时后蜀时期,张氏家族中的张立在后蜀政权中为官。张立为人生性直朴,说起话来无所顾忌。后蜀君主孟昶在成都遍植芙蓉,张立作诗嘲讽,时人称为“诗谏”。张立直言进谏,为后世张家人树立了家风。

张文蔚:育土不如育子

北宋初年,张氏家族中的张文蔚,有张轩英、张民英、张唐英、张虞英、张商英、张颛英、张邦英7个儿子。为了让儿子们成材,张文蔚下了血本,卖掉祖先传下来的田产,筹集经费,聘请老师,购买书籍,让儿子们好好读书。张文蔚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两个儿子张唐英、张商英先后考取进士,成为朝廷重臣。张文蔚也因张唐英被赠封为光禄寺丞,后来又因张商英被赠封为大理评事、朝议大夫,川蜀名家无不赞叹张文蔚“育土不如育子”的远见卓识。

张商英:直言敢谏反对奢华

张商英以直言敢谏著称。他任宰相(尚书右仆射)的时候,劝宋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也就是请皇帝一定要注意节俭,不要奢侈,更不要大兴土木,否则就会亡国。宋徽宗听后,夸赞宰相的建议非常好。当时宋徽宗正在修葺升平楼,担心被张商英发现,就对主管官员说:“如果张宰相的车骑经过这里,一定要停工并把工匠藏起来(‘必匿匠楼下’),别让他看见你们在修宫殿。因为宰相劝我节俭时我同意了,如果让他看见的话,我会很没面子。”此事被记入《宋史》张商英传,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政佳话。

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贤德懿范一门三进士)(2)

张商英曾几度入朝,几度被贬,都因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体现了他“忧国而不惜官”的贤士风范。比如他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也敢于指出变法推行过快、用人不当的弊端,并且弹劾了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薛向的违法行为。他曾与蔡京关系不错,并因蔡京为相而升职,但他发现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政见不合,结果又被贬。后来宋徽宗顺应大臣的意见,任命张商英为宰相,拜相的第二天竟然下起了久旱之后的大雨,京城万民欢呼,宋徽宗特御书“商霖”二字赐之。

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贤德懿范一门三进士)(3)

张商英手迹

张商英是历史上有名的“绍述新政”的中坚力量。在宰相任上他大革弊事,主持改革币制,最有名的是大力推广发明于成都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方便了贸易。又改革粮制,改变了粮食搬运直达上交这种落后的方法,宽解了民力。尤其可贵的是,他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由于张商英为人太直,在政治斗争中缺少心眼,为相只有一年多便被罢去相位。但他为民着想、锐意革新的事迹却被史书记载下来,他也跻身宋代名相之列,名垂青史。

张唐英:宽民力、代民劳谏言减轻百姓负担敢谏反对奢华

张唐英是张商英的兄长,以史学才华著称于世,所撰《蜀梼杌》是关于前后蜀历史现存的唯一专著。他曾任殿中侍御史之职,奏请皇帝裁员减少赵姓宗室俸禄,并提出“宽民力、代民劳”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赢得朝廷上下对他的敬畏。

张唐英敢于直谏,说话无所顾忌。宋英宗刚即位,他就上疏《谨始书》,提醒宋英宗注意,不要出现东汉外戚专权干政的情况。

历朝历代,册立太子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张唐英不管这些,上书宋英宗,请求立颖王赵顼为太子。幸运的是,张唐英不仅没有受到惩罚,他的奏议反而被采纳了。不久,宋英宗驾崩,赵顼即位为宋神宗。赵顼一方面敬佩张唐英的勇气和刚正,另一方面出于感激张唐英,任命张唐英为殿中侍御史(掌管文武百官在朝会上是否违反礼仪等事务的监察官员)。

张唐英身居其位,认真履行职责。他对当时赵姓宗室俸禄太滥看不下去,奏请宋神宗裁员减差,希望不要耗费太多钱财,提出“宽民力、代民劳”的建议,希望减轻百姓负担。

对于权贵,张唐英向来无所畏惧。虢国公赵宗谔要求朝廷增加俸禄,张唐英弹劾他“招权立威”等,使得赵宗谔被免职。他又弹劾龙图阁直学士卢士衡等,使得朝廷上下对他敬畏有加。

宋神宗上位后,一直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可满朝官员,一个个老成守旧,暮气沉沉。张唐英经过考察后,向宋神宗推荐时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知府的王安石。第二年,王安石被调入京城,入朝参政,开始推行变法。

张唐英是个大孝子。他担任殿中侍御史时,把新的朝服带给了父亲,以宽慰父亲的心,自己仍穿着以前的旧朝服去上朝。宋神宗很是奇怪,问清了是怎么回事后,觉得张唐英孝心可嘉,当场赏赐了他一套五品紫服。

熙宁3年(1070)八月,张文蔚去世。按当时的规定,张唐英要回家“丁忧”,为父守孝。张唐英对父亲的离世非常悲痛,因哀伤过度,第二年,43岁的张唐英英年早逝。

一门双进士三代五英杰(贤德懿范一门三进士)(4)

张唐英才华横溢,尤其在史学方面有专长,他一生著作丰富,撰有《蜀梼杌》《唐史诛奸发潜论》《仁宗政要》《嘉祐名臣传》《九国志补》《总要监今论》《渝南集》《补正楚书》等。其中,以《蜀梼杌》最为著名,该书35万字,是后世研究前后蜀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张庭坚:为政做人实话实说

张庭坚,字才叔,张唐英的儿子。元祐6年(1091),考中进士。绍圣3年(1096),张庭坚跟随哥哥张庭玉迁居今广安市广安区北辰街道界坡村,所以《宋史》及一些史料都说他是“广安军人”。

张庭坚考中进士后,先是出任成都观察推官。绍圣年间,张庭坚出任汉州(今广汉市)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事务的通判。后来,张庭坚入京在枢密院任编修。

宋徽宗即位后,想继承宋神宗的新法为国策,决心锐意图治,召见张庭坚廷对论政。张庭坚的策论很合宋徽宗的心意,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不久升任为右正言。由于张庭坚等谏官敢于直言进谏,使得朝廷“一时翕然称得人”。

张庭坚上任一个多月里,几次上书言事。他的主要观点是,执法要顺应形势的变化,不能照搬老祖宗的法度,否则时间长了就不会对老百姓有好处,会招致老百姓的怨愤。

更为难得的是,张庭坚从实际出发,实话实说,称赞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的贤明,向宋徽宗推荐苏轼、苏辙,说他们可以放心任用。这让宋徽宗很是不满,把他贬为京东转运使判官,后又改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知府,接着又降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

即使如此,张庭坚仍然坚持为政做人的原则。蔡京在成都做知府时,张庭坚曾在他手下做事,和蔡京关系不错。蔡京入朝执掌相印后,想把张庭坚拉过来给他做事,又找张庭坚的同乡去游说,但张庭坚已看清了蔡京的为人,坚决不干。

蔡京对张庭坚“大恨”,像对付张商英一样,崇宁2年(1103),张庭坚被列为“奸党”,押送虢州(今河南灵宝市)管束,又接连贬迁到鼎州(今湖南常德市)、象州(今广西象州县)。数年后,张廷坚才官复原职。可惜,不久后,57岁的他就去世了,被追赠为猷阁学士。

张庭坚的德才和人格,受到老百姓的崇敬。他在广安的住处,有一个山坡原名东婆岩,为纪念他,当地人将其改名为谏议坡,该地名沿袭至今。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经过广安时,特地写了一首《吊张才叔谏议》:“东风匹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泪已倾。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