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

孔子五十知天命是什么(孔子所说知天命)(1)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五十知天命........."。

对于“知天命”专家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蔡尚思在《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说:“知天命”表明孔子“对支配宇宙的秘密,到了五十岁已经完全了然”,并表明孔子那时“主要自居为斯文领袖”。与之相反,杨伯峻在“论语译注”前言“试论孔子”中认为:“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他认为对宇宙现象不可能有所知,因此也不谈,所以他讲'命',都是关于人事“。

即使对于科学发展到今天,也不能说有什么人“对支配宇宙的秘密,到了五十岁已经完全了然。”这两种看法,我认为后者比较靠谱。孔子这里的“天命”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命运,不过如果把人的命运也包含在“宇宙现象”之中,说孔子“认为对宇宙现象不可能有所知”也是有问题的。

他对老子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庄子·天运“)。有人怀疑此说的真实性,某些腐儒甚至认为是后来道家为了扬道贬儒编造的故事。其实,一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主张“三人行必有吾师”,连小孩、老农都要求教的孔子拜比他年长约三十,对“易经”有特殊领悟的老子为师有何不可?

孔子自谓“六十耳顺”,耳顺即什么话都要听,他去求教老子时恰是开始学“易”之后十二年,他说:“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此时孔子约六十二岁,从“五十学易”开始恰恰学了十二年,自谦“未得”,所以此说真实性不容否定。

孔子五十知天命是什么(孔子所说知天命)(2)

综上所述,“知天命”既不是已经知道天命是怎么回事,也不是认为“天命”不可能知道,而是知道要去“知天命”。孔子以他五十年的人生经验与深厚学养确信“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一个迷信的宿命论者(如杨伯峻所言:“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他同时坚持革命的历史观,他把这“天命”与“革命”观念统一于宇宙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必然性,是为“顺乎天而应乎人”,“顺于”就是人要服从客观规律;“应人”就是客观规律要把人对世界的变革包含在自身之内。

最后的结论为:“革之时大矣哉!”但这只是对命理的一种哲学把握,而命运的具体机理仍然是个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个穷根究底的学者思想家是痛苦的事情,所以孔子治学的最后目标确立为“知天命“。”六十耳顺“与”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围绕着这个轴心达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