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南门一条街(乌衣巷三元巷)(1)

近日,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公布南京市第一、二批历史地名名录(共计235个),已经过批准,呼吁社会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南京的历史地名资源。

世世代代住在老巷子里的南京人,似乎也自带诗意的生活方式。关于南京的老地名,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娶亲花轿要过三元巷

什么叫“三元”?在乡试中考取第一名“解元”,接着在会试中取第一名“会元”,殿试中又考取第一名“状元”。这种“连中三元”的喜事极为罕见。

明嘉靖年间,有个叫尹凤的人居住在此,在武举科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因此这个地方就被人称为三元巷了。这个人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跟随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抗击倭寇,屡建大功。

居住在三元巷老人们讲,很多年前,不少娶亲的花轿首先都要经过三元巷,就是希望能够沾沾喜气贵气,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出人头地。

雨天琵琶巷里踏琵琶

琵琶巷在武定门内,南起长乐路,北至钞库街。明朝时期,街面铺长石条,下为下水道,雨过路干,甚为方便。古南京人雨天出行,人们总是穿皮靴或棉布做成的靴子,浸以桐油,靴底钉有防滑白铁钉。雨天在这条路上行走,鞋钉拍击石板声伴随石板下的水流声,形成一曲叮叮咚咚的琵琶乐章,琵琶巷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神马路来自明朝朱元璋

南京老南门一条街(乌衣巷三元巷)(2)

几年前,“神马都是浮云”横空出世,成为当年使用率最高的网络词汇,以致于带火了南京马群新街后面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路。

“神马”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马群一带在明朝时是全国最大的养马场,重新规划以后,南京的很多路是以马的五种颜色命名的,像现在的白马公园、金马路等,都是这么来的。

至于“神马”,还有一个传说,朱元璋在九华山祭祀完从山中出来,在外等候的一匹马抬起了前蹄,朝他恭贺。

泥马巷由宋高宗命名

位于朝天宫附近,邻近三山街,据说,泥马巷是宋高宗命名的。

“靖康之变”后,当时还是康王的宋高宗赵构被金人抓住,被拘禁起来,后来赵构偷跑出来,无奈到建康江边,骑的马被射死了。他以为这次没希望了,岂料出现一个老道送了一匹马给他,让他朝东南方向逃。

只想着活命的赵构一路狂奔,竟然神奇地到了江对面的岸上,然后就被马掀翻到地上。他沿着马跑的路径追去,看到一个庙,庙里供奉的崔富君和自己遇见的道士一模一样,而且这个崔富君还牵着一匹泥雕塑马。为了感谢神灵帮助,赵构登基为帝后,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泥马巷”。

乌衣巷走出文化巨匠

位于夫子庙南,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曾经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关于它名字的由来,坊间传闻很多。

传说一:这里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军士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乌衣巷。

传说二: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这个传闻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

传说三: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箍桶巷和沈万三

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就居住在这条巷子里,他家的匠人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慢慢地,名气起来了,居住在这里的箍桶匠就越来越多。再后来,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箍桶巷。

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活儿几乎都交给住在附近的木匠做,所以人们就给附近巷子取了一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

碑亭巷与红楼梦

碑亭巷位于珠江路与中山东路之间,宽约十米,在与之平行的太平北路未开通前,它是南京城内南北走向的一条主要道路。

碑亭巷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一块刻有“红楼一角”四字的石碑。据考证,碑亭巷为清代江宁织造府西界,在此地曾经发现过一块刻有“红楼一角”四字的石碑,碑亭巷因此而名。近年来,在这一带还发现过不少假山石等文物,不少红学家认为《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场景布局,就是以当年这里江宁织造府为原型的。

鸣羊街原叫“鸣阳街”

这是一个怪地名。鸣羊街位于老门西,集庆路与仙鹤街交汇处的南侧,旁边就是著名的胡家花园。羊的叫声是“咩咩”,“鸣”是形容飞禽的叫,“鸣”和“羊”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怎么能组到一起,成了地名呢?

原来,鸣羊街位于花露岗附近,传说花露岗上曾有凤凰停歇。凤凰在此朝阳而鸣,台下的老街就被称为“鸣阳街”。后来,地名传着传着走了样,讹变为“鸣羊街”。

南京老南门一条街(乌衣巷三元巷)(3)

羊角熬煎成胶得明瓦

明朝的地图上就标有明瓦廊,当时是主要商道之一,路面较宽,中间是官廊,商铺栉比。

明代时,玻璃还是一种进口的奢侈品,就算是一般富裕人家也装潢不起。人们做窗户、搭天棚,都是用蛎、蚌之壳,磨制成半透明的薄片,镶嵌在花格木窗上,当时称这种薄片叫“明瓦”。

但明代南京的许多明瓦并不是用这种原料做成的。南京不产海蚌、海蛎、蚝之类,要获得它们就得千里迢迢从海边运来,其质硬而脆,加工时稍不留神就会破碎,成本很高,因此南京人用它们作装饰得较少。当时南京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胶,然后再挤压成薄片而成,成本低,且坚固耐用。

南京老南门一条街(乌衣巷三元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