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好文摘录,阅读提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求一篇高二议论文作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求一篇高二议论文作文(高中生议论写作最佳模仿)

求一篇高二议论文作文

人民论坛好文摘录,阅读提示

(1)每一篇文章都堪称是高考作文的模仿样本,注意学习它严谨的思路和高超的议论。

(2)思路基本上是:由一个切入点出发(相当于高考作文结合材料分析,“引”)――打开一个议论角度(相当于高考作文分析材料后立观点,“立”)――说开去(相当于高考作文联系现实、生活、人生论证观点,“联”)――收尾(相当于高考作文的“结”),高考作文思路基本上可以按照“引-立-联-结”进行写作。

(3)学习每一篇文章如何做到“装饰”和打造“亮点”,多数是引用名言、俗语、哲理句和金句,没有这些装饰,文章是无法上档次的。

(4)文章纵论时代或时势的,往往是点到为止,更多是探讨人在时代中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和生命的高度以及个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探讨内在的、自身的,而不是一个以一个政论家的角度来行文,来纵论时代。

(5)文章标题也值得模仿,在高考中,能拟出这样的标题也是高超的。

6.让信仰成就“思想常青树”

羽 生

去世前半个月,仍坚持在病床上听学生通读论文稿,用尽全身力气逐字说明修改意见;弥留之际,一边插着吸氧管一边拉着学生的手,缓慢而坚定地留下人生遗言:“不忘初心”。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教授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郑德荣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毕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成为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史稿》《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郑德荣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把研究与教学融入生命、将个人融入时代,赢得了“红色理论家”“思想领域常青树”的美誉。

信仰蕴藏着巨大的力量。郑德荣的故事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郑德荣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正如他常说的,“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当理想信念与科学追求相结合,一个人就能激发出超越自我、突破前人的精神动力。

有了坚定的信念,人生才能朝着目标执着远行。这是郑德荣等楷模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对于人文领域和基础理论研究来说,往往需要面对海量文献,离不开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马克思寓居英国,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耗费40余年心血,完成了鸿篇巨制《资本论》;鲁迅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笔耕不辍,发出了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呐喊”。今天,面对喧嚣与诱惑,我们更应守住内心的宁静,涵养一份“慢下来”的耐心,培育一种“沉进去”的专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真正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的彼岸。

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有用之不尽的创新激情。郑德荣如此,像他一样献身事业的学者专家也是如此。为收集种子,植物学家钟扬忍受着剧烈高原反应攀登珠峰,创造了在海拔6200米完成植物采样的纪录;为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刚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为完善儒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国学大师汤一介于76岁高龄开始主持《儒藏》编纂工作,涵盖3500种文献、内容超过10亿字……以坚强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辅之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不懈的追求,是求学问道的重要法宝,也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品质。

郑德荣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像郑德荣一样,坚定信念、执着追求,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同心筑梦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成就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7.幸福源于奋斗

姚 鼎

在我国建设史上,红旗渠的开凿历程可谓荡气回肠。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10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人工天河”,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叩石垦壤、挖山不止,战天斗地、不畏艰苦,回望这段历史,最启人深思的,当是幸福源于奋斗这一朴素逻辑。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的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冠军荣光背后,是一群中国技术工人在赛场外的反复操作;世乒赛男团九连冠的历史纪录,源自国手们日常的“魔鬼训练”。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然而,在奋斗的征途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诱惑。现实中,一些人没有真正领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常因汗水太过咸苦、耐不住拼搏的寂寞,转而寻找“终南捷径”,结果念歪了经、跑偏了路。有的人违背公序良俗,以出格之举博取眼球;有的人无视市场规则,凡事唯利是图;甚至有人不顾党纪国法,恣意谋取不法利益。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

马克思曾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奋斗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奋斗,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奋斗是长期的,但丈量幸福的单位不只是时间,也可以是奋斗自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奋斗之旅往往荆棘丛生,而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应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做好奋斗到底的准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收获因奋斗带来的快乐。

幸福难以触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即使在沙漠戈壁、悬崖峭壁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只要持之以恒播撒希望的种子,也能迎来繁花似锦。奋斗也是如此。西晋时期的左思为了写作《三都赋》,可说是十年磨一剑。在这期间,他闭门谢客,无论是家门口、庭院中还是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随时想出一句,就马上记录下来。靠着日拱一卒的韧性,左思凭借个人奋斗终成一代文学名家。每个人所处的境遇和环境都不尽相同,但只要筑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迈出务实行动的步伐,就终能抵达理想的峰峦。

有人说,对庄稼而言,“最好的肥料是农夫的影子”。嗅闻幸福的芳香、采撷幸福的果实,非付出一番艰辛不可。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葆有“莫向光阴惰寸功”的精气神,我们就一定能攀过奋斗的阶梯,抵达幸福的彼岸。

8.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石 羚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9.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陈星东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夏衍在《野草》中写道,是植物的种子。因为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而这份力量,正是源于“为着向往阳光”和“达成生之意志”的使命。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颗初心的种子。它或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说的那样宏大:“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也可能像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外出求学时那么励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更多的则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在生活琐事里不忘理想追求,在往来奔波中寻找价值实现。这些初心都值得尊重,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充盈着,都有一个奋斗的使命守候着。

其实,人生的许多奋斗,都源自最初的梦想;世界上的很多伟大,都来自不变的追求。在看似简单的动机里,往往有着最原始的动力和最难得的坚持,不经意间就会爆发出惊人的伟力。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牺牲奉献,就是因为“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坚信“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正是因为“改变不了的中国心”。而初心的宝贵,就在“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抱朴如初,就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强不息,就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哲人有言,“守真志满,逐物意移”。随着时光变迁,人们往往会纠结于现实的纷扰,淡忘了本来的追求。有的人精致利己,把利益当作唯一驱动,只看得见眼前的浮华,却失去了生活的本义。更有甚者腐化堕落,与初心背道而驰,头撞南墙才后悔不已。虽说生命的高度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人生的追求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但听不到内心的呼唤,就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己,缺少了奋斗的支撑,就会在生活的狂涛巨浪里失去重心。

“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给初心奋斗的使命,就是给人生奋斗的意义,给生命拓展的空间。要知道,有始终如一的追求极致,普通工人也能成为大国工匠;有默默无闻的长期坚守,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凡事业;有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身边小事也能闪耀最美的人性光辉。对共产党人而言,永葆不老的初心,也是保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秘诀。每一名党员都是时代的播火者、初心的践行者,都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因为,自打从上海石库门出发,就注定这是不凡的征程;自从走出西柏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赶考”永远在路上。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初心里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奋斗和使命。即使时光再匆匆、人生再无常,每个人都应不忘提醒自己:你曾经最初的梦想,今天还是不是你最高的追求?

10.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

李斌

怎样看待生态环境?为什么要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领袖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当生态价值观浸润每个人心间,当全社会建构起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就有了最深厚的推动力。

绿色是生机。揆诸人类史,相较数十万年的原始文明、一万年的农业文明,短短两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短时间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从全球变暖到荒漠化侵袭、垃圾围城,人类生存环境已面临严峻威胁。现实强烈警醒世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有未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才有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唯一的选择。

绿色是幸福。在过去那个沙尘暴频发的年代,一篇《我把春天弄丢了》的小学生作文,曾引发全国反思。有生态美好才有生活幸福,谁也不愿意守着如山的财富,呼吸的却是雾霾,食用的却是有害物。散步有公园,抬头有蓝天,吃的是无公害,喝的是清洁水,身边有鸟语花香,城外有青山绿水,在许多人眼里,这些是新时代的“幸福标配”。领袖特别叮嘱,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激起无数人对美丽中国的信心。

绿色有价值。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指可以变现的资源价值、可供消费的使用价值,更有弥足珍贵的生态价值。一亩森林每年吸附数吨粉尘,增氧、固碳均达10吨以上;一座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价值,从周围商业和地产的升值溢价上足见一斑。领袖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既能催绿生活空间,也可以丰富生态资产,为永续发展预留更大可能,创造的是买不来也借不到的绿色财富。

绿色有文化。从“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意气风发,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勇毅无悔,古往今来,大自然素来是高雅精神、健康旨趣的清泉。如果子孙后代面对的是荒山沙漠、黑臭水体,哪能有先人那样的情怀和审美。大自然充满乐趣,好生态无比美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人人都有义务。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的将不仅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壮丽河山,更有美丽心灵、美丽文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相信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良好的梦想不会遥远,“美丽中国”的目标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