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王珮瑜一出现,迷上京剧的“80后”和“90后”随之渐渐多了起来。最近一档新栏目——《城楼观山·王珮瑜带你迷京剧》,又将“瑜老板”堪比孟小冬般的唱腔,通过音频,直抵我们耳畔。像这种和瑜老板近乎相距咫尺的感觉,听她时而娓娓道来与京剧有关的往事,时而即兴唱一段经典曲目,真的,耳底心上,怎一个美气了得。

王珮瑜在京剧界的地位(世界上只有两种人)(1)

01、要听最上等的京剧,还是得听王珮瑜

说来也怪,往常听别人来一段京剧,怎么都觉得索然无味。可自打听过王珮瑜的,好像突然对京剧开了窍,越琢磨词曲,越觉得有滋有味。

尽管没面见过本尊,但从镜头上看去,想必定是个干净利落人。她在台上演唱也好,站定也罢,一副气定神闲。在台下或是点评,或是缄口,一股泰然自若。极少着色彩艳丽的衣衫,惯常是清雅素色。大多言语上谈吐清晰,思维敏捷,待人接物时彬彬有礼,不失规矩。

许是自小与京剧打交道,京剧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如一潭清泉,让日夜浸润其中的王珮瑜多了几分从容不迫的气韵。她举手投足间时常有种范儿,如果非得说是什么范儿,我觉得可以归为两个字——靠谱。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京剧老生王珮瑜作为余派第四代传人,为学京剧吃过的苦可想而知。她反而将这些苦看的很淡,受苦是人生的财富不假,可如果日后一味拿苦来作为营销卖点,反倒容易显得专业上的薄弱。那些真正有作为的人,很少将苦挂在嘴边,因为他们总有除苦之外的更多成就,来和众人分享。

正因为王珮瑜功底之深,她才能被谭元寿先生惊叹为“这不是活脱脱的孟小冬吗?”不仅如此,梅葆玖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现在据我知道的,老生那么规范,唱得还那么准确,受过名师的指导,我认为第一人还是王珮瑜。”

这两位大师的盛赞可抵千金重,倘若让大师们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唱得怎么准,我们还真未必听得明白。但是从这些字里行间里,我们能听得明白的有一点:要听最上等的京剧,还是得听王珮瑜。

王珮瑜在京剧界的地位(世界上只有两种人)(2)

02、现实中可能会变成段小楼

起初,王珮瑜学的是苏州评弹,11岁起改学京剧。这一改可不得了,别人唱两年都不一定拿奖,她唱了两个月,直接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的冠军。只能说这孩子一来有天赋,二来和京剧有缘。14岁那年,王珮瑜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成为建国后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此后,她便开始了拿奖拿到手软之路,20岁之前几乎将京剧界的大奖集体收入囊中。

按理说成名很早的她,应该早就出名了才对。然而实际上王珮瑜被更多人熟知,只是近几年的事。那么在此之前呢?这还得从她的性格说起。16岁入梨园行的她,年轻稚嫩,说话办事直来直往,没少得罪人。好在她天赋高,又肯努力,观众缘还不赖,倒也总有登台的机会。

随着经历日渐丰富,旁人给她出主意:不妨去做老师,多培养些京剧人才。而固执的王珮瑜说什么也不肯,“像我这样学习这么艰苦的人,不可能轻而易举把我的戏传给下面的人”。只一句话,便道出这些年学习的艰辛。这种心态也是人之常情,只有自己加倍付出过,才懂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轻易做分享的为难。

京剧就像王珮瑜手心里的宝,舍什么也不能舍京剧。然而即便她在自己的圈子里极负盛名,也无法改变京剧受众少的现状。同样是表演,影视剧演员的报酬远远高于京剧演员,这令包括王珮瑜在内的众多京剧演员,纷纷感到心下不平。他们也要生活,需要用物质条件的稳定,来滋养精神世界。归根到底,京剧表演作为一门职业,怎么才能挣到更多钱,是王珮瑜较为关注的。她承认自己并非没有欲望,但还算淡泊名利之人。按她的话说:“我买得起,但我不买。”然而前提是先买得起,之后才能有更多选择。

经过思考,王珮瑜决定离开所谓的“铁饭碗”——上海京剧院,自己单干。虽说是单干,也需要帮手。可那时没有人肯跟她干,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体制内的,你一个体制外的,当然是被隔绝的。那段时间王珮瑜每晚都失眠,她害怕被边缘化,害怕从此远离戏曲舞台,她的命已经和京剧融为一体了。

在时代的浪潮里,她清醒的意识到京剧早已不和人们的胃口。她该怎么办?是和《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一样,为京剧而生,为京剧而死,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戏痴。还是像段小楼那样,为了生活向时代妥协。妥协当然不是说放弃,而是寻找崭新的方式让古老戏曲焕发生机。王珮瑜说:“我更尊重程蝶衣,但在现实中可能会变成段小楼。”

王珮瑜在京剧界的地位(世界上只有两种人)(3)

03、喜欢王珮瑜是次要,喜欢京剧是主要

记忆里我第一次知道王珮瑜,是在《奇葩大会》上。那天她穿了一身红扣黑底的长袍,短发油头,眼神透着精明。她在台上现场教了教三级韵——惊提、怒沉、喜展眉。几个简单动作,不拖泥带水,脸上的表情一步到位,可见底子不薄。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她的底细,待大伙儿了解后,不禁一惊,她好像和我们印象中的京剧演员不一样。

那天节目结束后,王珮瑜的微博粉丝涨了几千个。涨粉说明观众的认可,对演员的认可便是对京剧的信赖。王珮瑜好像一时之间看到了让京剧为更多人接受的门道,她开始时常出现在各种节目里,要么在台上表演,要么做台下嘉宾。可无论哪种身份,即兴唱几句京剧是她的标配。

有人说王珮瑜上节目捞金没德行,我说这还得一分为二看待。再好的东西藏起来,谁能见识到它有多好?没有人知道它的好,又怎么才能传承?京剧演员也需要生活,既然影视剧演员可以风光无限,为何京剧演员要终生落魄。更何况,王珮瑜花费了多少心思在京剧的普及上,我想那些批判她的人并不清楚。他们能做的,会做的,只是不理实情的一味抨击而已。

她对京剧传播的贡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恢复传统骨子老戏,这在她的新节目《城楼观山·王珮瑜带你迷京剧》里很明显,她经常提到骨子老戏,向听众讲解老戏与新戏之间的区别。老戏虽然古板,有些内容在当下看来会格格不入,但是那些就是老戏的内容和形式,正如王珮瑜所说:你可以不认同,但这就是规矩。

另一部分她试图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在演唱《赵氏孤儿》的唱段时,她将这段内容结合美轮美奂的舞美,使得现场如盛宴般让人流连忘返。除了加入舞美,她还将流行歌曲的元素融入戏曲。

在《朗读者》上,她用京剧韵白朗读了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想来苏东坡先生若还在世,也必会听得如痴如醉;在《跨界歌王》上,她尝试将传统鼓点与西洋架子鼓结合,中西合璧,令人耳目一新。平日也喜欢唱歌的她,每每会为自己新创作或新演出的传统京剧或新编京剧,创作一首主题曲,于是这才有了不少歌迷单曲循环的《春水误》、《千山行》等听歌必备。这些歌从词曲来感受,皆有京剧戏词处的典雅。而这恰是王珮瑜的目的,用歌曲来传递京剧的韵味。

2017年她办起了名为“清·弹雅集”的京剧巡回展,此番演出又分为“老生常谈”京剧清音会和“乱弹·三月”京昆演音会。所谓清音会,与大剧场戏曲演出的区别在于,现场是清唱、不扮戏、不着戏服、依现场情况定制戏码。为了让演出效果更现代化,她加入了弹幕的形式,更方便和观众互动。而京昆演音会则是将多种传统乐器里融入西洋乐器,所谓“乱弹”,实则是融合。

不断创新的王珮瑜,吸粉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她的质疑声也是此消彼长。对此她心里清楚,京剧若想被当下的年轻人接受,绝不可固守老传统。她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为了物质享受或是粉丝们的追捧,她深知如今所得皆是京剧带来的,因此她说:“希望大家通过喜欢王珮瑜而喜欢京剧”。喜欢王珮瑜是次要,喜欢京剧才是主要。

王珮瑜在京剧界的地位(世界上只有两种人)(4)

尽管如今仍有很多人只是单纯喜欢王珮瑜,而并非京剧。可能同样一出剧,换个人唱,粉丝们就不听了。可这终归是粉丝们的意志,王珮瑜不会干涉。她能做的只是继续推广京剧,只要能在不出格的前提下,任何有利于京剧传承的她都愿意试试。

她对京剧的未来发展有信心,我想这种感觉就像窦文涛在《圆桌派》上谈起他对书法的喜爱时说的,这么好的东西,他不相信别人会不喜欢。回归京剧也一样,这么好的京剧,怎会有人不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