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失去了爱的人,其实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离开你,他们只是搬到你心里一个特殊的地方去了,他一直都在,维克多。
《科学怪狗》是由迪士尼影业发行、蒂姆·波顿执导的影史首部IMAX 3D黑白定格动画长片,改编自蒂姆·波顿1984年执导的同名短片,同时也是对1931年玛丽·雪莱同名小说改编经典影片《科学怪人》的一次经全新演绎的致敬之作。
影片由凯瑟琳·欧·哈拉、薇诺娜·瑞德、马丁·兰道、马丁·肖特、查理·塔汗等主演配音,定于2012年10月5日登陆北美影院。影片主要讲述了失去爱犬的维克多迸发出借助电力复活小狗的想法,不成想在实践成功后,活蹦乱跳的“火星”却给整个小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导演蒂姆波顿在1984年拍摄的那部影片名为《小科学怪人》,与2012年这部《科学怪狗》共同勾勒出了蒂姆伯顿的童年自我遭遇,影片的主角性格孤僻,喜爱发明与创造,钟情于动物的陪伴,这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种童年生活,一种脱离于家长认可之外,存在于黑暗与深情之间的非主流童年。
在家长的观念中,他们为孩子带来的都是主流的价值认可标准,善于思考,喜爱运动,在“阳光”中渡过每一天,而蒂姆伯顿的《科学怪狗》则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或许正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但并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所谓“异类”儿童群体。
自然,我们可以从影片本体角度出发,这是对类型片的补充之一,我们亦可以通过其内容去研究《科学怪狗》的文本展示意义,同时还能通过到处存在的以弗兰肯斯坦为名的角色,或是致敬《范海辛》中的经典风车镜头来探讨蒂姆波顿的自我致敬。
因此,《科学怪狗》这部影片已然不再是单纯的一部定格动画而已,其文本所蕴含的其实是蒂姆波顿本人的各种观念,影片中的狗狗斯帕基在捡球时不幸遭遇车祸去世,蒂姆波顿的这一设置可能并不是单纯的想要体现他是在陪伴小主人时而遭遇不幸的,更有可能的是想要表达斯帕基是为主角维克多挡下了这次灾祸,以此来强化二者之间的羁绊,并为后来维克多的行动提供合理的动机。
在影片《科学怪狗》中,让斯帕基复活源自于维克多的内心的执着,这份执着由陪伴而来,逐渐成长为情感,这体现了孩童时期孩子们对待感情的认真态度,这份情感真挚无比,深入骨髓,正如维克多的那句话一般:“我不想要他在我心里,我想他在我身边。”
这里的爱其实更像一种索取,家庭、学校、同伴所不能给予他的,他都要从斯帕基这里得到,所以我们可以说,这其实是很“物理”和物质的对于肉体上的要求,与成年人更愿意去追求的精神、灵魂上的羁绊相反,孩子们的要求就是如此纯粹、简单,我不要精神上怀念他,亦不要往昔美好回忆,我只要他重新回到我的身边。
所以,不同年龄段看到的《科学怪狗》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正如上文所言,孩童只是寄希望于用这种方式让他最亲近的朋友回到他的身边,而成年人则会把《科学怪狗》这部影片架置于另外一种议题之上:跨越生与死的界限,过于惊悚。
让斯帕基遭受所谓电击的痛苦,太过残忍。从而将这一行径上升到了社会价值观、人道主义的层面,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点,死去的生灵该怎样才能感受到痛苦?如果换做是你,你是否愿意忍受这“莫须有”的痛苦,并再次拥抱真正的阳光?
也正是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里,真正的问题是,成年人对未知所怀有的恐惧,害怕未知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渴望着“未知的神秘”,轻而易举地对自己的孩子许下这些关于未知的承诺,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告诉他们,这些未知基本不会发生。
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利益上的损害,还能让自己的孩子听话、安静下来,何乐而不为呢?《科学怪狗》这部影片其实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并且用这种方式高调的抛出了带有“反叛”意味的叙事核心,它违背“大人世界”的观念,同时又对成年人对未知的恐惧表示不满。
把这一观念的集合体视为枷锁,就像片中老师在为自己辩护时对小镇上的父母们提出的控诉;就像1984年迪士尼停止了对蒂姆波顿的资金支持,认为他的风格过于阴暗,孩子们不会喜欢;
就像他们认为,你该去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由他们决定,什么才是“正确的”;就像那些懵懵懂懂听过蒂姆波顿的名字却没有真正看过他作品的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影片太阴暗,太恐怖,是恐怖片的大集合,是一昧的翻拍自己过去的作品。
但实际上呢?实际上,我们为什么要一昧的认可这些“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过自己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朋友回到自己的身边。
实际上,在《科学怪狗》诡异的画风下,带来的并不是惊惧,而是恰到好处的击中了你内心的软肋,这软肋直通你的泪腺,让你感动,让你思索,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应如何去对待感情。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斯帕基”,我希望他能回到我的身边,我也从来不会以成年人高高在上的视角去对他进行认定,他不是玩伴,不是仆人,而是维克多、我,曾经生活的一部分。
我不想要他/她/它在我心里,我想他/她/它在我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