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1)

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女子的簿册,均在薄命司里,其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只写了两个女孩,晴雯和袭人,晴雯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十六岁就玉殒香消,一个女孩子在最好的年纪失去了生命和名声,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悲惨呢?

不过袭人的状况显然不同,种种迹象表明袭人和一代名伶蒋玉菡结为夫妇,过着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而且在八七版《红楼梦》里宝玉落难的时候,袭人夫妇还给予了帮助,这样的结局算悲剧吗?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2)

也有人认为过去戏子地位低下,袭人原来的如意郎君是贾宝玉,从贾宝玉变成了蒋玉菡,怎么不悲剧呢?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蒋玉菡是一个戏子,二人的地位诚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袭人嫁给宝玉不过是做姨娘,仍然是个奴才,可是嫁给蒋玉菡则是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寒门小户,夫妻和睦、举案齐眉不是很幸福吗?当年贾元春就无限向往小家子的生活,虽然贫寒但能骨肉团聚,如今富贵已极却天各一方,万事都要听凭命运的安排,也了无意趣。如果单单从戏子社会地位低下来看,袭人一个奴才配戏子也算身份相当,这样的命运也算不得过于悲剧。

然而袭人在薄命司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理解袭人命运的悲剧呢?我们无法看到《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只能依据前面的草蛇灰线分析一下袭人的命运走向。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3)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蒋玉菡和贾宝玉一见如故,互换了汗巾子。这茜香罗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宝玉换与蒋玉菡的松花绿汗巾子原来是袭人的,宝玉自知理亏便将这条茜香罗汗巾子系在了袭人的腰间。如此看来贾宝玉只是一个媒介,实质上相当于袭人和蒋玉菡互换了汗巾子,这也就为二人的姻缘埋下了伏笔,因此袭人和蒋玉菡成亲也是必然的结局。蒋玉菡的酒令则预示了二人之后的婚姻生活: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4)

从这段酒令可以看出蒋玉菡与袭人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夫唱妇随,仿佛和合二仙。但是其不幸正在前面两句:“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说明丈夫一去不归,袭人也如同宝钗一般孤单寂寞地度过后半生。“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则说明了袭人婚后生活的极度贫寒困窘。

袭人的判词册子上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破席”同样是贫困的预示。晴雯被赶出大观园住在姑舅哥哥那里,宝玉将她比喻为“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这和一簇鲜花在破席之上简直异曲同工,都是最娇艳的花朵处于最恶劣、最不堪的环境,受到了生活最无情的磨折。

而“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剔银灯同入鸳帏悄”,看起来越美好、越幸福,与之后的境遇就形成了愈加强烈的反差,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世人看,这些短暂的甜蜜和长长的痛苦相比,愈发衬托了袭人的悲惨命运。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5)

那么,蒋玉菡为什么一去不回归呢?还记得宝玉挨打正是因为琪官蒋玉菡才得罪了忠顺王府。宝玉挨打之后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忠顺王府因为琪官的事情敢于问责贾府,祸及贾政,那么对一个微不足道的戏子就更不用在乎了。

过去达官显贵都有捧戏子的纨绔习气,琪官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旦角,又生得品貌风流,才深得忠顺王爷的宠爱,但是琪官并非碌碌凡俗之辈,只图眼前的虚荣和浮名,他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琪官才会获得北静王、贾宝玉的认可和尊重,他们都是一样的有独立思想的人,才会志趣相投走到一起。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6)

为什么说蒋玉菡向往自由呢?贾宝玉反问忠顺王府的使者,“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买房置地,离开忠顺王府的控制,这充分说明蒋玉菡已经不想再做一个戏子了,不想做贵族公子的玩偶,而是想过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的生活。

过去贵族之家豢养戏班,例如贾府向江南采买了十二个小戏子,这些女孩子的身份和贾府的奴才是一样的,因此芳官和赵姨娘打架说“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从书中的叙述来看,“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若是别的戏子呢,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琪官如同贾府十二个小戏子一样属于忠顺王府的家班子,也就是忠顺王府的奴才,一个奴才可以随便被买卖、赠予,忠顺王府的使者言下之意就是若是普通的戏子送给你也无妨,不过这个琪官不行。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7)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道朝廷下了旨意,“又见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各官宦家”当然也包括忠顺王府,蒋玉菡应该也在遣散之列,因此蒋玉菡摆脱了奴籍,恢复了自由身,才能和袭人婚配。如果蒋玉菡没有恢复自由之身,他的婚姻就像贾府的那些丫环小厮一样,由主人指派,是没有自主婚配的权利的,那么与袭人成婚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袭人在怡红夜宴的时候,抽到了桃花花签,上面写道“桃红又是一年春”,这一句出自宋代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很明显用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看起来非常安逸舒适,但是这群人却是为了逃避秦乱才躲到这里来的,自此之后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外面的世界已经革故鼎新,几度轮回,桃花源里的世界却是数年如一日的沉寂。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8)

该诗的作者谢枋得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文人。他在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举进士。宝佑六年(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多方筹措,招募民兵一万多人,后来信州失陷。谢枋得就过起了隐姓埋名的蛰居生活,坚决不仕元朝。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强迫他北去大都,谢枋得到大都之后绝食以死明志。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就写于他躲藏在武夷山区隐居之时,表达了自己逃难现状,抒发了避世、怕人知晓的心理,表示了与新朝的决绝。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9)

如果将“桃红又是一年春”和袭人的悲剧结合起来,表面是说袭人离开旧主贾宝玉以及贾府,投奔到了蒋玉菡的怀抱,又是一番新天地;但是结合这首诗本来要表达的含义,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蒋玉菡一直饱受忠顺王府的迫害。蒋玉菡当时摆脱了忠顺王府的奴籍,自己买房置地过上了自由平民的生活,因为一直和北静王、贾宝玉等交往过密而暂时摆脱了忠顺王府的追查,可是当贾府的势力彻底倾颓,北静王一派式微的情况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蒋玉菡也就失去了保护伞,便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丈夫一去不回归”,可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蒋玉菡迫于无奈离家避祸,从此一别生死两茫茫,再无音信。只留下袭人忍受着孤独和贫困的双重折磨,度过凄惶的余生。这样的命运又如何不算悲剧呢?

袭人为什么结局好(为什么说袭人的结局是个悲剧)(10)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红楼梦》本就是一曲关于闺阁女孩的慷慨悲歌,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才华品貌卓绝不亚于须眉,但是结局却是同样的悲惨。食尽鸟投林,树倒猢狲散,袭人亦未曾幸免。

往期回顾:

我们只看到了袭人告密所得到的好处,却忽略了袭人告密的风险!

宝玉姨娘人选晴雯还是袭人,看王熙凤怎么说?

宝玉原来是小名,贾宝玉的学名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

视男子为浊物的贾宝玉,为什么单单与薛蟠交好?

王夫人竟然不是贾政的原配——从“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