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芳

竹是国人喜爱的典雅之物,古代文人常以竹自喻,也使竹子谦谦君子、儒雅含蓄的人文形象深入人心。苏东坡也说:“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数百年前,郑板桥挥笔写下《竹石》诗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是好诗,其中名句也常被人引用。这首诗为竹子开拓了另外一种精神面貌,百折不挠,刚强勇敢,铁骨铮铮。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1)

但是很多人无法想象,那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到底是怎样的气魄与风采?就是郑板桥本人,也没有画出过他笔下所描述的这种竹子。而著名画家刘德功将竹子的这种面貌给画出来了,再现了郑板桥所推崇的具有颠覆意义的竹子之魂。这种竹子,一改传统国画中竹子清雅秀逸的形象,有了“铁”的味道,“铁”的精神,“铁”的境界,与刘德功创立的“铁荷”暗合。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2)

在刘德功笔下,竹是不拘一格、豪气冲天的。竹叶不拘泥于叶的形状,更没有叶的柔美和单薄。他以张扬狂放的走笔,画出方钝的竹叶,厚重有力,层层叠叠,如刀似剑,列出战阵。不见锋芒,却觉剑气森森;不见刃,却觉得刀光闪闪。明明竹是静的,一派庄严,却感觉有凛然正气破纸而来,直抵心灵深处,令人心安,气定。这种安定令我们面对生活的严冰雪,面对疫情的突袭,严阵以待,不忧不惧。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3)

传统国画推崇墨竹。竹子青翠欲滴的形象也常见。刘德功完全抛开竹子的固有形象,以大幅的红色描摹竹魂。红色与竹叶碰撞出独特的力量感,竹叶如炽热的一团火,如燃烧的澎湃激情,如奔涌而来的惊涛。这殷红的颜色,热烈奔放、光彩夺目,犹如我们赤诚火热的爱国之心,犹如奔流于我们身体中的鲜红血液,犹如我们战胜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4)

传统国画中,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精神内涵为人推崇,所以画竹必有干,并且以竹竿为画之骨。干得直与叶的柔相映,传递着优雅和谐之美。而刘德功笔下的竹子,只见繁盛的竹叶。似一挥而就的竹叶密密匝匝,蓬勃向上,竹干与寥寥数笔的石仅作为背景。竹叶参差有度,错落有致,蕴藏着昂扬向上的力量,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不由让人想起“春风吹又生”的劲草。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5)

画上的竹叶似乎正经受着狂风骤雨的袭击,叶片略显零乱,但是因为竹叶的大势是严整有序而充满力量感的,所以这零乱并不示弱,还因为叶与叶相连相牵,合为一体,显示出与狂风骤雨势均力敌的磅礴气势,有一种“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强大和淡定,显露出峥嵘铁竹的气贯长虹。这,就是郑板桥所赞赏的那种竹子啊。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6)

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画面中,小鸟安静悠闲地或停在枝头,或翔于天宇,以柔软的羽毛和无忧无虑的姿态告诉我们,生活中有抗争,有战斗,也有安宁,有幸福。如同我们心中总有纯净无瑕的柔软一角,留给最在乎最爱的人。看着这些,心不由得静下来,定下来,无须紧张,无须恐惧,不管有多少风吹雨打、艰难险阻,我们的信念坚如磐石,我们的信心坚强有力,我们的力量可排除万难。刘德功的画作总是在讲述铁骨柔情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7)

不禁问,为什么会于当今时代诞生傲骨铮铮的铁竹新貌?这是因为画家刘德功生在祖国的伟大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祖国几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历磨难,又深受盛世豪情、泱泱大国气派的浸润,胸中溢满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因此,他的画有大气象,是为奋进称颂;他的画有大气派,是为盛世而歌;他的画有大格局,是为中国梦礼赞。

峥嵘铁骨(峥嵘铁竹唱大风)(8)

为什么这铁竹新貌会出现在刘德功笔下?因为刘德功当过兵,淬炼出了勇往直前的性格;当过矿工,涵养了虚怀若谷的品质;潜心艺术,沉淀了不破不立的创新意识。他将生命体悟和艺术感悟融为一体,以心血为笔墨,以激情为底色,不断创新,创作出了这不同凡响的铁竹。

在画作中将刚与柔交融、力与美辉映,把形与神、意与境以写意之笔自如表达,并非易事。既需经年累月的深厚功力,也需不拘一格的大胆创新,更需永不停歇地深刻热爱。我想,这可能是刘德功画出铁竹新貌的原因。

,